評論 > 對比 > 正文

兩件事情 一件在中國 一件在日本 如此不同

今天看到兩件事情,可以放在一起來看。第一件。我一直關注的一位科普作者,因為在公眾號上發表文章談論日本核廢水問題,被人投訴。單位領導約他談話之後,他將相關文章刪除,並向「包括投訴人在內的所有被冒犯的人」表示誠摯歉意。他還表示,接受領導勸誡,今後會少發表涉及時政的內容。

第二件。一位在日本的中國博主,在街上看到一個招牌「告訴中國人,本店的食材全都是福島產的」,他感到受到了歧視,氣憤之下撥打110報警。很快來了兩個警察,但是店主不在家,在等店主趕來的時候,警察跟他說,這個招牌讓你不舒服我們理解,但是請你待會冷靜一點不要吵架。

店主來了之後,警察將雙方隔開,分別與他們溝通。店主一開始說,這不是歧視,這只是提醒路過的中國人不要誤入。博主不滿意這個解釋,堅持認為自己感受到了歧視。警察表示,怎麼寫招牌是店主的權利,我們也沒辦法強制他更改,但我可以幫你溝通。最後,店主自己將招牌改掉了。還出現了一個插曲,一位路過的日本老人說我是律師,我也認為這是歧視,你要打官司我可以幫你。

先說第二件。整個過程博主用視頻全程記錄了下來,大家可以去B站搜《如果在國外被歧視,一定要勇敢反擊!》。這也意味着,警察全程是在這位中國博主的攝像頭之下執法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兩位警察對自己的職責和權力邊界十分自覺,他們理解中國人看到這個招牌之後的不高興,但又明確告知自己沒有權力強令對方更改。

從視頻里當事各方的表現看,雖然關於這個招牌是否涉嫌歧視出現了爭議,但是大家都沒把他當成多麼大的事。博主一開始有點激動,但是全程的舉止很克制。店主一開始不認賬,但是溝通了一會之後就把招牌改了,沒什麼多餘的小動作,更沒有大叫大嚷。

我們從常理推斷,這個店主寫那個招牌肯定是要對中國人表達一種意見,一種情緒。中國博主看到這個招牌也產生了自己的情緒。但是最後經過並不複雜的溝通,這些情緒都得到了化解。警察的表現一方面很得體,另一方面很鬆弛。把雙方隔開,避免發生直接衝突,讓每一方把話都說完。不知道為什麼,這份鬆弛讓我覺得很羨慕。

現在再來看第一件事。根據作者的描述,投訴機制也把衝突雙方隔開了,「投訴信息表明,投訴人是在8月26日傍晚18時28分提交投訴的,其身份完全匿名,絕無半點透露」,但一方在明一方在暗,不能算是公正的對決。

更重要的是,從投訴到領導約談、勸誡,這起衝突的處理過程是劍拔弩張的。從作者的表態來看,我們甚至能夠感受到,作者將來很長遠的職業生涯似乎都受到了這一篇文章、一個投訴的威脅。他只能刪文致歉,保證下不為例。

這兩件事一件發生在中國,一件發生在日本,都是跟核泄漏有關的。如果我們非要上升到性質,應該說發生在日本的那一件更複雜更嚴重。站在日本警察的角度看,第一有人報警了,第二報警的還是個外國人。但是他們處理起來怎麼就顯得那麼輕鬆呢,那個警察甚至還笑場了。許多中國網友看完視頻,也都是哈哈一笑。視頻一開始許多人還比較氣憤,單等到店主頂着拉風的爆炸頭出場,彈幕紛紛表示「一切合理了」。

而發生在中國的那件事,本質上是兩個同胞關於一些技術問題、表達方式的不同見解,而且衝突發生在線上。雖然也是一方感受到了另一方的傷害,但從客觀來講,這種傷害是非常間接非常輕微的,因為科普作者是在自己的公眾號上發文章,不喜歡不看就是了,發到自己朋友圈痛罵一頓也無不可。

為什麼事情會嚴重到,一位科普作者只是發了一篇文章,職業生涯就會受到威脅的地步呢?

不管是科普博主還是餐廳店主,他們都不負責外交事務,只是作為各自社會的普通人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他們的觀點上升不到哪裏去。這些觀點裏或許會夾在一些情緒,一些會讓其他人產生情緒的情緒,但哪個人沒有情緒啊,每個人的情緒和觀點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面對同樣一件事情,有人激動,有人不激動,他們都很正常,因為大家做出判斷的方法不同,大家的體質也不同。但是當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情緒發生碰撞的時候,該如何化解衝突呢?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保持冷靜,充分溝通。想激動的人可以激動,但不激動的人也沒有罪吧。不能有人覺得天要塌下來了,看別人還在吃吃喝喝說說笑笑,於是跑過去把人桌子掀了。

其實關鍵不在當事人,而在第三方。你首先要理解一個社會有不同觀點不同情緒是正常的,衝突的發生也是正常的。這就是社會,這就是人。你如果是一個敞開、負責的態度,就事論事地處理問題,客觀看待問題的屬性,明確自身的職責與邊界,那麼很多一開始看起來劍拔弩張的問題,最後是會自然趨於風平浪靜的。

爭吵永遠會有。但真心希望我們都可以逐漸鬆弛下來。緊張兮兮不是過日子的節奏啊。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西坡原創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906/1950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