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陳奎德 文貫中: 大廈將傾,且看他們如何支撐?

8月23日,北京市中央商業區的路人走過行人路上的一處房屋中介攤位與工作人員,顯示板上的訊息是精品寫字樓計日出租。中國政府正竭力挽回房市與經濟的頹勢。

主持人:陳奎德

座談人:文貫中博士,三一學院榮休教授

一、北京御用學者驚呼「四十多年未有之惡劣形勢」

最近,中國內內外外,經濟學界、政界、企業界都在談論中國目前經濟的大幅下滑以及外交遭遇圍困的處境,中國內部的學者及各方人士紛紛上書獻策,有故作鎮定掩蓋真相者,也有驚恐失態,聲言中共面臨40多年未有的惡劣形勢者,諸相紛呈,構成皇城危局下的人間百態。

有一篇發表於《香港01》上的文章,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相當典型,其獻策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北京高層的焦慮心態和應對策略,據說是屬於最近中國內部湧現的一批上書當局的「策論」之一,值得略瞥一眼。

該文指出:2022年以來,受新冠病毒、俄烏衝突、美西方圍堵等多方影響,國內外局勢出現了多個層面「數十年未有」的複雜狀況與艱難困境。一些西方媒體與智庫近年來頻繁揣測甚至妄言,中國崛起進程可能被停止、中國崛起已到頂峰等。外部輿情的干擾與國內2023年第二季度以來的部分經濟數據下行形成共振,使得不少人士的預期受到衝擊。

它歷數了中共40多年未有之惡劣形勢,我們擇其要者簡列於下:

他說當前中國面臨的內外部形勢,包括經濟增速西方圍剿、供應鏈外遷社會預期等四個方面的變化,是三、四十年來「前所未有」的,需要保持高度戰略警覺。

1)經濟增速問題

四十多年來從未有過的中國年度、季度經濟增量低於美國的現象已經出現。近年來中美差距在GDP全球佔比上不斷拉大。數據顯示,2021年,中美GDP差距為5.2萬億美元,中國GDP佔比美國GDP約77%,達到歷史高點;2022年,中美GDP差距將擴大至7.47萬億美元,中國GDP佔比美國GDP約70%。2023年上半年數據顯示,中美差距繼續拉大,僅佔美國GDP約63%。這是自1976年以來美國第一次年度增速高於中國以來從未有過的現象。美國總統拜登自2022年底首訪亞洲後就不斷大談這個預期。近月來,筆者見過幾批疫情放開後訪華的美國學者,對方對美國經濟的自信明顯在上揚。

2)供應鏈外遷

四十多年來從未有過的生產鏈和供應鏈向海外轉移的苗頭已出現。以往總體趨勢是外國向中國轉移、中國東部向西部轉移。近年來,總體趨勢卻變成中國向印度、越南甚至美國轉移。2015-2021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保持了上漲的勢頭,但在世界對外直接投資(FDI)總額中的佔比從2020年的14.5%降至2021年的10.5%,中國新增外國投資的增速相比世界總額有相當大的減緩。2022年中國吸引外資一度回升,但2023年上半年隨之驟降,甚至低於巴西。不斷有西方媒體、智庫、商會發聲,威脅外國投資撤出,製造中國經濟恐慌;中國產業鏈外遷的事例越來越多,例如耐克產線遷至越南,富士康在印度大建工廠並稱隨時隨地轉移生產基地,戴爾不再使用中國造晶片並揚言外遷。汽車行業中,有菲亞特、Jeep、謳歌相繼退出中國,斯柯達正在考慮退出等等。儘管中國仍是全球產業鏈最完備的國家,但大量產業鏈外遷的新聞出現是40多年來未見的。

3西方圍剿

四十多年來未有過的美國統合西方對「中國威脅」的政治共識並全面行動的架勢已出現。2022年烏克蘭危機後,北約從「腦死亡」中復活,並呈現出「亞洲化」的趨勢,且多次在政治聲明中提及中國。俄烏衝突僅36小時內,美國動員西方30多國統一發表聲明、制裁俄羅斯,並責怪中國不配合對俄制裁。近年來,五眼聯盟、四國機制、AUKUS、第一島鏈軍事聯盟、IPEF等。近期美國首次撮合日本、韓國在戴維營會晤,甚至多次公開聲明「協防台灣」等,全面佈局圍堵、遏制中國的完整架勢已呈現。澳洲、日本等不少國家不再「兩邊下注」,擺着一副不惜犧牲經濟利益、全面站在美國一邊的姿態。這些都是自改革開放尤其是1989年中國受西方集體制裁以來首次出現的。

4)社會預期

必須承認,在地緣衝突、貿易摩擦、疫情反覆的大背景下,「東升西降」的趨勢在減緩,一些歐美智庫與媒體為「西方重新崛起」造勢,渲染「中國崛起終結」等氛圍,而當前中國發展的一些側面又被其捕捉並形成「輿情共振」,值得高度警惕與應對。

簡評

應當說,王文所列的上述40多年未有之惡劣形勢,大體上沒有諱疾忌醫,算是務實的。然而沒有涉及問題產生的根源。除了他所羅列的四方面問題外,是否還有更深層的其他方面的問題?

例如習近平執意要武統台灣而造成的天地翻覆的崩塌式後果?例如巨型房地產泡沫爆雷後可能產生的經濟政治後果,例如超高的青年失業率將可能引爆的社會與政治危機?例如人口老齡化和總人口減少的歷史後果…..等等?

顯然,這些問題業已超出了他的奏摺獻計言事的底線邊界了。

二、北京應對危機的藥方

文中稱「多年未有的危機需要祭出真招實策「,他開出的藥方如下:

1)新的戰略自省:崛起的長期性、艱難性和複雜性

一些輿論仍然對大國崛起的艱難程度和超長用時考慮不夠充分。前些年出現了驕傲自滿的情緒,過於誇大「西方已完全衰弱、中國已完全崛起」的事實。面對諸多「前所未有」的現象,中國社會需要有一輪新的戰略自省。直面並客觀剖析中國當前逆風逆水的內外艱難形勢,全面掃描當前中西國力消長的真實結構,高度自省大國崛起的長期性、艱難性和複雜性。

(以西方崛起為例,美國逐漸成為全球大國的崛起時間超過百年。從1823年發佈門羅主義到1894年GDP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再到1922年一戰後《五國海軍條約》躍升軍費全球第一,直到1944年美元取代英鎊成為世界貨幣,可以說,美國經歷至少121年才真正崛起成為世界第一強國。類似地,英國1588年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歷經國內資產階級革命、對外殖民美亞非洲等,直到19世紀真正崛起成為所謂「日不落帝國」,前後用時200多年。可見,大國崛起絕非一帆風順,更非一蹴而就。鄧小平同志曾指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

——共產黨國家的興亡與西方國家的崛起不可同日而語。尤其是冷戰,它是人類歷史上史詩式的重大事件。它幾乎是通過和平的非流血的歷史進程,就使一個龐大的高度壓迫性的大帝國轟然倒台了,是世界史上的奇蹟。歷史判決是簡單清晰的,共產國家是一次性的,衰落了就死亡了。它是人類歷史上的怪胎,是一段插曲,如前蘇聯與東歐共產國家,不可能再生崛起。所以共產國家不可能同歷史上的那些大國興替一樣,它只能是過眼煙雲。

2)客觀直面:美國將衰未衰、必頹未頹

中國社會需要客觀直面美國將衰未衰、必頹未頹的基本事實。西方崛起須耗時百年以上,西方衰落也絕非數年之功。儘管中國高速崛起使得中美差距大幅縮小,許多經濟分指標(如製造業總量、貨物貿易總量等)已超過美國,且美國相對地位的確在下降,但不得不承認,在增量方面,中國仍然佔據優勢,而在存量方面,西方的優勢仍然明顯。經過數百年的殖民掠奪、上百年的科技革命、數十年的國際不平等經貿體系的鋪墊,美國金融、科技、軍事、教育仍保持着絕對領先的位置,且在未來一二十年仍保持相對領先的位置,如美國科研投入2022年科研總費用(6794億美元)是中國(5511億美元)的1.2倍;人均科研費用更是約5倍。2021年美國軍費支出(7500億美元)約中國(2370億美元)3倍。美元國際化指數是人民幣的約20倍。從種族、社會等諸多方面看,美國衰落是必然趨勢,但仍需要許多年。借用老一輩革命家的說法,我們現在要戰略上「平視」美國,但戰術上依然要「重視」美國。

——這是拉長了時限的「東升西降「,已經被中美差距之日益擴大所嘲笑。究竟是美國衰落,還是中共政權消失,讓我們等待歷史判決。

3)冷靜面對:中國將超未超、必成未成

中國社會需要冷靜面對中國將超未超、必成未成的基本現實。中國的發展速度與盛況有目共睹,世所公認,然而更進一步的關鍵「瓶頸」並未得到真正突破。高新科技發展被「卡脖子」、思想觀念衝突被「卡腦子」、國際話語權被「卡嗓子」的現象,在短時間內還難以完全解決。2021年中國人均GDP為1.27萬美元,僅為美國人均GDP7.64萬美元的16.6%,仍處於美國1980年前後水平(1.25萬美元)。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擁有14億人的中國GDP總量肯定能超過美國,但那需要10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而人均要達到美國的水平,可能需要更漫長、更艱難的征程。

——無需等待「更漫長「,因為不會有那一天。

4底線防範:最壞、最惡劣場景可能發生

中國社會需要有底線地防範最壞、最惡劣場景發生的心理準備。過去30多年來,中國人基本沒有經歷金融風暴、沒有遭遇戰爭洗禮、沒有蒙受巨災衝擊,對未來充滿着樂觀情緒,對西方文明充滿着「友善的想像」。只是中國崛起遏制了其「野蠻在中國暴露」的可能性。西方對2022年俄羅斯的全面絞殺,?充分說明了大國爭鬥的殘酷與無情。近年來,為捍衛西方優勢與美國霸權,不少西方右翼學者與媒體的聲明更是非常極端,如對華實現「焦土戰略」「中國人不配享受優質生活」等。可以想像,一旦中國與美西方最後攤牌,一定會比制裁俄羅斯更狠的招數,對中國無所不用其極。中國想和平崛起,是中國人最良好的心願,但一旦和平前景無望,中國社會要防範與加緊準備預案。

——歪曲俄烏戰爭等各類衝突的真相,露出狼牙。

5)全力做大「蛋糕「

建議各項大政方針仍然要聚焦在如何全力做大經濟「蛋糕」上來。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左右,人均GDP不到美國的1/6,說明中國經濟體量仍然遠遠不夠,底層民眾仍然較多、中產階級不夠強,「富起來」的人還遠遠不足。沒有更大的經濟「蛋糕」,不僅不足以阻擋西方的外部遏制,也不足以支撐更大的民族復興偉業。

——委婉批評「共同富裕」。

6)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建議檢閱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各項事業的激勵與優惠措施的落實情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前仆後繼的代代新人。老一輩革命者充滿理想,值得敬佩,新中國成立後,授銜授勳。改革開放需要先行先試,鼓勵一部分人先致富帶後富。可見,解決「挨打」「挨餓」既需要精神激勵,也需要物質激勵,解決「挨罵」、實現民族復興,同樣也需要精神與物質相結合。「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近年來中央召開人才、科技、教育、外事等多輪工作會議,但如何讓各項政策落實到位,激勵普及更多貢獻者,直接關切到黨的聲譽與政府權威。建議就此可從退稅、優惠貸款、個人升遷、獎勵、榮譽、子女待遇等各個方面推出各項獎勵措施,儘可能地激勵真正為民族復興做出真正貢獻的人。

——重賞?不如平反。釋放孫大午,退還其財產;釋放任志強,釋放良心犯,敢嗎?

7)政策向中產傾斜

建議切實推出各類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扶持和推動中國中產階層。近年來中國對低收入人群的幫扶有目共睹。如果說低收入人群是民族復興大廈的底座的話,那麼,中產階層是大廈的腰身。沒有對城市中產階層的扶持,復興大廈的高度必然受限。當前中國人口增速減緩,老齡化惡化,社會治理乏力,關鍵在於大中城市的生活與運行成本過高,稅費偏高、房租房價高企、育兒教育成本畸高,這些成本多數由中產階層來承擔,導致結婚率和生子率偏低,民族復興的預期下行。一個成熟的全球大國,一定是中產階層居多的國家,推出更多對中產階層的友好政策,是當前的迫切之需。

——政策者,必多變也,關鍵是制度,關鍵是法治。制度上必須(通過選舉)使中產有其政治代表。

8)大國博弈需妥協

建議對美西方的鬥爭須保持求穩求准、靈巧務實的態勢。保持相對穩定的對美、對西方關係,仍是民族復興偉業的基礎外部環境。對此,要敢於對外鬥爭的同時,也不能因鬥爭而顛覆當前與西方的基本態勢。畢竟大國博弈本身就是妥協的藝術。直面美西方將衰未衰、中國將超未超的現實,尋找既要合理鬥爭、又要鬥中求穩的長期策略,既不逞強也不示弱。如同兩位高手下棋,不能一「棋」不合就直接拳打腳踢,也不必一「棋」失誤就自暴自棄。相信中國智慧,智鬥、纏鬥遠勝蠻鬥、亂鬥。目前中國與西方的相處方式,最應該使用的姿態是,政治上保持戰略定力、經濟上保持正常貿易、外交上保持鬥而不破、社會上保持正常交往、文化上保持開放自信、生活上保持寬鬆平和。

——總之,作者最後認為中共需要關注如何做好自己、發展自己、和解自己,從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他這裏所謂「和解自己「,大概指毛鄧兩共路線的和解。這正是中南海內部企圖力撐中共這一危廈不倒的少數」補天派「的幻想。但幻想就是幻想,他們已無力回天了。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RFA(中國透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902/1948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