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光鮮亮麗背後 中國電車墳場深層難言之隱【阿波羅網報道】

—中國電車光鮮亮麗的背後,「卡脖子」和「電車墳場」

作者:

阿波羅網林億報道/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電動汽車也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並已成為中國對外出口的主力,但在最核心的電池、電控、電機「三電」系統中,還存在「卡脖子」問題,都不是短期可以解決的。

中國在電池管理系統(BMS)、電機控制器(MCU)、整車控制器(VCU)的控制模塊的硬件方面,基本還是被掌握在外國公司手中。

比如BMS集成電路板上最為核心的電壓採集晶片等部件,基本都是被美國美信(Maxim)、美國德州儀器(TI)、荷蘭恩智浦(NXP)、美國亞德諾(ADI)等國外公司壟斷。

又比如MCU裏面的核心功率半導體IGBT,全球市場份額基本被德國英飛凌(Infineon)、美國安森美(On Semiconductor)、日本三菱(Mitsubishi)、日本富士(Fuji)、美國力特(Littelfuse)和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等幾家國際巨頭佔有。

再比如VCU,國內除少數幾家規模較大的主機廠自行設計研發外,其他基本被德國博世(BOSCH)、德國大陸(Continental AG)、美國德爾福(DELPHI)、日本電產(NIDEC)等把持。

在電動汽車的驅動電機技術上,國內電機技術因起步晚,技術與專利積累欠缺,導致國內電機輕量化、集成化程度較差,轉矩密度、功率密度等技術指標與國外先進水平尚存一定差距。

此外,中國產電機及電控用耐電暈電磁線、絕緣材料、高速軸承等基本依賴進口,且永磁體和矽鋼片等利用率比國外低10%左右。

儘管中國有寧德時代這樣的電池「巨無霸」,但是韓國的LG化學、三星 SDI和日本的松下等電池企業也在持續發力。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助理兼技術部部長王耀曾表示,中國的高效高密度驅動電機系統等關鍵技術,相較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

「卡脖子」問題,高端晶片是典型代表。

目前中國國內汽車晶片的自給率不到10%(一些高端智能晶片的自給率甚至不足1%),90%以上的晶片依賴進口或由本土的外資企業提供

此外,在高速軸承、高端材料、智能汽車所需的毫米波雷達、軟件、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上,中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在光鮮亮麗的背面,中國許多城市內的「電車墳場」依然存在,而且似乎不斷有新車加入。

2015~2018年之間,乘着「共享汽車」與「新能源車」兩大風向,在中國掀起了一波「新能源出行」浪潮。但由於需求不足、品質不佳等原因,讓大量新車幾乎在一兩年內就被棄置,而形成「電車墳場」的現象。

這些電車墳場甚至比真正的墓園或納骨塔更加顯擺,因為他們很多都座落在都市內,包括重慶、杭州、廣州和嘉興等地,都有這些電車墳場,有些就在高樓圍繞的空地,有的則佔據河岸第一排,旁邊還有輕軌站,讓這種奇特景觀與都市共融。

早在2021年,許多媒體就報道過「電車墳場」的現象,讓人意外的是,直到近期這些電車墳場不僅原封不動繼續長草,甚至還不斷有一些新車加入。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阿波羅網林億報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829/194700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