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法國世界報:中共當局已經手忙腳亂

—世界報:中國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的爆源,令全世界擔憂

法國世界報駐上海記者 Simon Leplâtre 周六8月19日發來分析中國經濟危機的文章,指出在依靠地方政府和私營部門債務實現多年超常規增長之後,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目前正面臨着房地產泡沫化和經濟嚴重放緩的問題。

法國報紙摘要 RFI

世界報由 Simon Leplâtre撰寫這篇文章一開頭就提問:中國經濟正處於崩潰的邊緣嗎?在兩周內,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壞消息層出不窮:7月份出口下降14.5%、主要房地產開發商違約和破產、中國進入通貨緊縮......

這些警訊令中共政府不得不竭盡全力掩蓋困難,例如:經濟學家們被要求只談好消息,國家統計局也停止公佈青年失業率的數據,而青年失業率在六月份剛剛打破紀錄,達到了21.3%。在中國當地,很難找到對行業現狀感到樂觀的老闆。由於對未來信心不足,家庭儲蓄早就多於支出。

雖然氣氛低迷,但專家們一致認為,像2008年雷曼兄弟那樣的投機泡沫化的可能性不大。相反地,風險在於當前的危機將一拖再拖,終將迎來像1991年後日本所經歷的長期增長停滯。

「新常態」

文章表示,這是因為,除了周期性放緩之外,還有一種結構性趨勢,也就是說,中國的強勁增長時代結束,進入活力減弱,人口減少的「新常態」,但發展以「高質量」增長為基礎,按照官方術語,即以消費和高科技為基礎,減少投資和出口。

但是,在經歷了約三十年的肆意發展之後,此次經濟增長着陸尤為棘手。這甚至是習近平執政以來最大的經濟挑戰。因為當前的經濟放緩暴露了前一時期積累下的不平衡。

世界報指出,令人擔憂的主要原因是從房地產蔓延到金融業的風險。碧桂園違約後,另一則消息也引起了投資者的恐慌:8月11日,債權人透露,中植投資基金的一家子公司也出現了債券違約。該公司是中國「影子金融」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影子金融」不像對公眾開放的銀行那樣受到管制,但在為私營部門融資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這些機構在房地產行業的風險敞口導致人們擔心它們可能成為下一個暴跌的對象,而在過去兩年中,已有80多家開發商違約。2022年,與房地產開發商關係密切的河南(華中)地方銀行陷入困境,促使數千名儲蓄戶舉行示威,要求拿回他們的存款。

信貸增長

文章續道,不過,北京政府有辦法防止房地產危機演變成金融危機。在最壞的情況下,開發商的違約行為會激增,使金融業中最弱小的參與者以及本身就背負債務的地方政府陷入困境。

「但即便如此,中央政府仍有很大的餘地來消化地方政府的債務,並對這些可疑資產進行重組。當然,這是有代價的。利率可能上升,信用評級可能下降。」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資深中國經濟學家吳曉靈(Tommy Wu)評估說:「經濟在復甦之前就會受到影響。」

中國正在為信貸增長付出代價。作為向全世界出口產品的「世界工廠」,中國的發展部分要歸功於投資,即:對基礎設施的公共投資和對房地產的私人投資,所有這些都建立在債務之上。每當經濟出現放緩跡象時,當局就能創造條件,讓人們再次湧入房地產市場。

文章再引:「這就是任何一個持續多年房地產繁榮的國家的命運:當政府鼓勵開發商、家庭、企業和銀行認為房地產的唯一出路就是上漲時,這些參與者就會發現自己對房地產的過度投資。」獨立經濟學家喬治-馬格努斯(George Magnus)總結道:「當音樂停止時,反彈就會特別猛烈。」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經濟學家多年來一直預測,房地產的大泡泡現在正在破滅,部分原因在於中共政府的慫恿。2020年,在低利率抵消了新冠疫情影響的背景下,房地產價格再次上漲,此後,政府決定更加嚴肅地處理房地產行業的過度債務問題。

在習近平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口號後,央行一夜之間切斷了對負債過多的開發商的信貸。就在兩年前,恆大是第一個倒下的巨頭,到2022年底,恆大的債務預計將達到3,400億美元(3,120億歐元)。

各地的建築工地都因資金短缺而停工,憤怒的業主們紛紛示威。從那時起,為確保在建項目的完工,已經開放了特定的信貸額度,但沒有更多的信貸額度,換言之,不存在拯救應對危機負責的開發商的問題。國有企業正迫於壓力接管陷入困境的私人投資項目。恆大8月18日在美國的破產程序就是這一重組進程的一部分。

文章嘆道,問題是,經濟學家們所稱讚的減少債務的努力來得太晚了,因為當局已經手忙腳亂。儘管中共政府自2016年起就經常談起財政紀律,但由於一再限制,直到2022年債務仍在爆炸性的增長。

香港恒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Dan Wang對世界報指出:「這是對過去政策的重大修正。其目的是減少資產泡沫,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成功的。但麻煩的是,現在基礎設施和房地產已不再能推動經濟活動,我們卻沒有替代引擎。」

這篇文章最後問道:北京當局所鼓吹的以家庭消費和創新為基礎的「高質量增長」能否取代過去二十年來為中國農村數百萬農民工提供工作的無數建築工地?Dan Wang警告說,答案是「有可能嘗到停滯不前的滋味。」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RF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820/1943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