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高溫天嗦粉要小心!米酵菌酸中毒死亡率超50%

涼皮、米粉是夏季最受歡迎的解暑美食之一。但在這一碗碗美味的粉里,很可能藏着要命的物質:米酵菌酸。

近日,河南永城兩名女子就因為吃了含有米酵菌酸的涼皮後導致中毒,致1死1傷。隨着事件發酵,江西、廣東、北京等多地市場監管部門、疾控部門陸續發佈米酵菌酸毒素中毒提醒。

死亡率超50%,中毒事件幾乎年年發生

據江蘇疾控,米酵菌酸是椰毒假單胞菌代謝產生的一種毒素,這種細菌在土壤及植物中無處不在,最佳生長溫度是37℃,最容易產生米酵菌酸的溫度約為26℃。

米酵菌酸中毒後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噁心、嘔吐、輕微腹瀉、頭暈、全身無力。重者出現黃疸、肝腫大、皮下出血、嘔血、血尿、少尿、意識不清、煩躁不安、驚厥、抽搐、休克甚至死亡,一般無發熱。

米酵菌酸中毒是中國病死率較高的一種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平均病死率在68%—89%之間,個別中毒事件病亡率甚至高達100%。

為什麼米酵酸菌這麼厲害?因為它耐熱,煮沸和高壓都無法破壞其毒性,因此不論製成何種食品、採用何種日常烹調方法都不能「祛毒」。而且米酵菌酸中毒沒有特效的解毒藥物,只能對症治療,一旦中毒,就只能通過催吐、洗胃、清腸以及血液灌流等方式治療。

幾乎年年都有因為米酵酸菌中毒導致死亡的悲劇上演。上一次引起廣泛關注的是2020年黑龍江「酸湯子」中毒事件。當年雞西縣一個家庭聚餐,有9人食用了自製的「酸湯子」,全部因米酵菌酸中毒死亡。

每到夏天,各地疾控都會發佈食品安全提醒,告知公眾預防米酵酸菌中毒,尤其警惕濕米粉等麵製品。

暗藏毒素的食物有一個共同特點

米酵菌酸可能存在於變質的發酵玉米面製品、變質鮮銀耳及其它變質澱粉類製品中。

綜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及各地疾控部門的資料可以發現,三類食品被環境中椰酵假單胞菌污染後,比較容易產生米酵菌酸毒素,分別是:

1、穀類發酵製品如發酵玉米面、糯玉米湯圓粉、玉米澱粉、發酵糯小米、吊漿粑、糍粑、醋涼粉等。

2、變質銀耳、過久泡發的黑木耳

3、薯類製品如馬鈴薯粉條、甘薯面、山芋澱粉等。

這些食品的製作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發酵或浸泡。在南方地區,由於環境濕度大、氣溫高,更是給米酵酸菌的產生提供了便利條件。

因此,尤其要留意涼皮、河粉、腸粉(卷粉)、陳村粉、粿條、米線(米粉)、瀨粉等濕米粉的產品感官性狀和保質期、生產日期、儲存條件等信息,確保低溫儲存,做好防護措施,在其保質期內儘快食用完。

在食用木耳、銀耳等菌類前應檢查其感官性狀,發現受潮變質的不應食用;泡發木耳、銀耳等菌類時間不宜過長,泡發後應及時加工食用;不能食用隔天泡製加工的銀耳、木耳及其製品;不要採食鮮銀耳或鮮木耳,特別是已變質的鮮銀耳或鮮木耳。

夏季食物中毒高發,別大意

夏季是食物中毒的高發期,細菌、黴菌等微生物都喜歡在這個時間段「湊熱鬧」。日常生活中,除了要警惕米酵酸菌,還要注意以下這些容易讓人跑肚拉稀的微生物、食物。

1、沙門氏菌

常存在於被感染的動物及其糞便中。進食受到沙門氏菌污染的禽、肉、蛋、魚、奶類及其製品即可導致食物中毒。

中毒後症狀有發熱、嘔吐、腹瀉(黃綠色水樣便),甚至引起致命的出血性腹瀉和各類中毒症狀。

2、副溶血性弧菌

主要來源於魚、蝦、蟹、貝類和海藻等海產品。進食含有該菌的食物可致食物中毒。

中毒後症狀有有陣發性腹痛、洗肉水樣糞便、發熱。

3、金黃色葡萄球菌

存在於人或動物的化膿性病灶中。進食受到金黃色葡萄球菌污染的奶類、蛋及蛋製品、糕點、熟肉類即可導致食物中毒。

中毒後症狀有噁心、劇烈的嘔吐(嚴重者呈噴射狀)、腹痛、腹瀉等。

4、黃麴黴毒素

多見於發霉的糧食、糧製品及其它霉腐的有機物上。

急性中毒後主要產生肝、腎損害,食慾低下,黃疸。

5、霉變甘蔗食物中毒

主要出現在變質的甘蔗中。

除了拉肚子、嘔吐等胃腸道症狀外,嚴重的中毒者隨後出現神經系統受損的一系列臨床表現,如:頭暈、頭疼、抽搐甚至昏迷、死亡。就算經搶救而生存下來,也常常留下嚴重的神經系統受損後遺症而導致終生殘廢。

6、毒蘑菇中毒

一般在誤食後0.5小時—6小時出現症狀。胃腸炎型中毒主要表現為噁心、劇烈嘔吐、腹痛、腹瀉等;神經精神型中毒主要症狀有幻覺、狂笑、手舞足蹈、行動不穩等,也可有多汗、流涎、脈緩、瞳孔縮小等;嚴重者可有溶血和肝腎損傷、神經精神症狀,也會要命。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搜狐健康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728/1933198.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