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華人都到海外了 為什麼還「只坑華人」?

真是「壞事傳千里」,我前些日子人在中國,卻聽到了發生在新西蘭的「大」新聞。

6月19日,有7名華人在奧克蘭的中餐館遇襲受傷。21日,中國駐奧克蘭總領事還向奧克蘭市政府表達關切,要求新方「採取有效措施保障中國僑民安全」。

出去吃個飯都能遇襲,國內的朋友不禁紛紛問我新西蘭的治安是否很差。我難以否認,也頗感羞愧。

我在以往看過太多關於新西蘭治安的新聞,一開始並不感到意外,仔細閱讀後才發現,這次不僅遇襲的是華人,襲擊者也是華人。

搞了半天原來「又」是海外華人內部相殘,這讓我更加羞愧——「新西蘭現在不僅是白人殺白人,毛利人殺毛利人,華人也開始殺華人了。」

網上還流傳一個更狗血的劇本,稱這位砍人的華人是被華人黑中介騙了,心中憤懣,遂選中一家中餐館,對着那些無辜的同胞泄憤。

這則黑中介傳聞還要等待新西蘭司法調查的證實,但黑中介故事在新西蘭確實層出不窮。比如2022年就有一件事鬧得挺大:數十位華人建築工被華人黑中介騙得血本無歸,而且這個黑中介還喜歡給自己搞一些宏大敘事型的頭銜忽悠人——這種宏大敘事型的頭銜在新西蘭華人社會(下文簡稱「華社」)司空見慣,大部分就是用來騙人的。

一些人看到這起悲劇後,可能會好奇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經常看到海外華人之間互相騙、鬥、殺,卻少見華人對外團結和勇敢的故事呢?

對於華人內鬥話題,我本人也有過痛苦的經歷,畢竟假如新西蘭華社能團結一些,我現在可能就站在新西蘭的議會上為華社發聲去了。所以我確實很想聊聊海外華社的這一問題。

華社的封閉

此次「華人專砍華人」事件很值得推敲:無論這人之前遭受了何種不公,在他決定在新西蘭報復社會和泄憤時,他沒有把斧子揮向街上人數更多的白人,而是特意走進了一家中餐館去專砍華人同胞。

我們喊「融入主流社會」的口號,結果現在看來,不僅生活不能融入主流,連隨機砍人都沒「融入主流」。這顯然不能用「語言文化不通」來解釋,畢竟隨機砍人時並不需要語言交流。

這種奇怪的砍人選擇,可能更多來自更深層的心理活動。

我個人認為,我們看到的「華人內鬥」現象其實是華社封閉的表現。騙、鬥、殺其實就是江湖,有人的地方才有江湖,而海外華人往往在當地主流社會連人都不認識幾個,語言都不通,自然就不會跟他們產生什麼愛恨情仇或利益衝突,也就很難觸發騙、鬥、殺的故事。

新西蘭的華人大多都是本世紀來自中國的新移民,如今佔新西蘭人口的5%左右,比例與澳大利亞華社相近。總數看起來不多,但聚在一起仍能形成一股力量。

新西蘭的華人大多聚居在最大的城市奧克蘭,日常主要依賴微信、小紅書和當地中文媒體交換各種信息,這些信息可以讓當地華人們找工作、找對象、買賣貨物以及獲得各種服務和娛樂。可以說在新西蘭就算是英文零基礎,在華人社區中也絕對可以小康地生存下去。

新西蘭華人生活遠離當地主流社會,但樂在其中(圖/新媒)

某種程度上,華人社區更像是一個無形的「泡泡」,內外對彼此都不是那麼感興趣,這個「泡泡」中的信息很難流入主流社會,同時主流社會的信息大多也進不來。

這個「泡泡」由於接駁着中國市場,也運行着半獨立的經濟圈,相對主流社會來說,華人社區的工資更低,但同時物價消費也更低,總體來說生活收支還算平衡。

最終,新西蘭華人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再或是相愛相殺相卷,大多都是在這個「泡泡」之內演繹,而「泡泡」之外的主流社會則幾乎被華人們當成了「外國」,雖近在咫尺,但與己關聯不大。

所以,持斧砍人者對滿大街數量更多的白人餐館咖啡店視而不見,直奔華人餐館,某種程度上可能也是一種「排外」和「社交泡泡」的表現。

「外面的走不進來」

在我接觸過的各種非華裔朋友,包括白人、毛利人和印度裔的眼中,「封閉」是他們對新西蘭華人社區的常見評價。

這並不難理解,現實中的新西蘭華人是與白人混居的,尤其在奧克蘭這個有着多元文化的城市,白人們與華人鄰居們抬頭不見低頭見。大街上也常見中文的招牌廣告,學校和單位常見華人師生和同事,人們自然會對這個神秘的民族感到好奇,很多人也希望能與華人深交作朋友。

但長期接觸下來,白人們會發現華人往往表面十分友善客氣,實際上普遍有些「怪怪的」——他們很難走進華人的內心,很難跟華人打成一片,仿佛有一層結界一般,哪怕是那些英語講得很好的華人。

剛到新西蘭不久時,我加入過一個基督教會。它在美國的總部長期招募和培訓精通各種語言的傳教士,並在各個族裔的社區發展教徒,所以經常有不少精通中文的白人傳教士出現在新西蘭華人聚居的街區。

由於該教會推崇家庭和社區文化,因此這些精通中文的傳教士不僅要用中文傳教,同時還肩負着溝通和照顧華人教友的任務,比如誰家裏鬧矛盾了幫助調解一下、失業了幫找個工作等等。

傳教士們一直非常期望能融入華人教友圈子,與大家推心置腹。雖然華人教友們都會對這些精通中文的白人不吝讚嘆和友善,但這些白人想要再往華人心裏走近一步就很難了,他們努力了多年,最終結果仍然是華人教友扎堆在一起。

我年輕時加入的教會,雖然主流教區敞開雙臂,但華人仍然扎堆聚會,較難融入主流教區

新西蘭的政府和政黨愛講平等主義,由於華社在各個部門中參政很少,曾有一度大力鼓勵、推動華人參政議政。然而,能夠吸引華人參政的往往只有議員的工資和名譽,那些沒多少油水、純靠理想主義支撐的政黨幹部或義工崗位,就沒有什麼華人參與了。

並且,由於政黨留給華人的議員坑位有限,同黨華人議員的種子人選之間也常發生內鬥,互相攻訐,使得華人黨團根本無法在各黨內形成,即使艱難形成,也會很快分崩離析。

這些失敗案例使得當初積極推動華人參政的白人政客十分心寒,覺得華社根本扶不上牆,根本融入不了主流政壇。

同時,可能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華人在發表政見方面偏謹慎膽小,在議會裏和社會輿論戰場上難以成為戰友,因此僅有的幾個入坑的華人議員也總被白人政客們看不起或架空,甚至私下裏形成了「華人只適合中國體制」的論調。

「裏面的出不去」

「融入主流社會」,可以說是所有新西蘭華人嘴上的政治正確,但實際上並沒有太多華人在行動上真正努力。

「融入主流社會」在很多華人眼中可能就是「喝紅酒吃牛肉」、「有一口地道的英語腔」或者「交一些白人酒肉朋友」之類,這些表面功夫其實並不難達成。而更進一步的要求,就要困難許多。

大多數喊着「融入主流社會」的華人很難拋棄中文電視劇、新聞或綜藝,轉而天天看西方的節目甚至那些邊緣文化,也很難去了解那些與自己生活遙遠的主流社會新聞八卦。

然而,事實上,那些西方的末流肥皂劇的角色故事、坊間流言八卦或者歷史軼事,往往才是白人密友們消磨時間的談資,對這些八卦知識的三觀共鳴,可以幫雙方迅速建立起互信和互知。而對這些八卦知識(Trivia)的無知,常會讓英文流利而自以為很融入的華人,瞬間懷疑自己的歸屬,或是瞬間被排擠出白人的交際圈和信任名單,就像對不出「宮廷玉液酒」的下一句而被識破為「間諜」那般。

中國有句形容交情鐵的話:「一起下過鄉,一起扛過槍,一起分過贓……」在新西蘭也是同理,華人要融入主流社會或者與當地人有深刻的交情,還需要在很多有風險的或者人生大事上有相近的經歷和記憶,這種經歷當然不是請客吃幾頓飯、照幾張相就能搞出來的。而這種交情,近小几十年才移民到新西蘭的華人們,大多是沒時間去建立的。

我見過的即使最「崇洋」、最希望融入的華人,也受不了天天關注與自己無關的事和人——能做到這點的,可能得是二代以上的本土華人。然而真正融入了的華人又不會「崇洋」,他們反權威的自由主義意識比華人新移民強,他們往往是新西蘭社會和政治的最尖銳批評者。

也就是說,華人中最想融入主流社會的「崇洋派」,意識上卻搭不上邊,而那些不是「崇洋派」的華人又對融入沒興趣、偏安於華社「泡泡」之內,最終出現誰都無法融入的局面。

而且,華人希望「融入主流社會」,往往是出於「主流社會收入更高」的現實動機,然而這種動機根基不牢,現在由於兩方收入差距減小,「融入主流」的口號已越來越沒有吸引力了。就像經常聽到的一句話:「華社這麼舒服,為何要融入主流社會呢?」

所以現在新西蘭華社和主流社會之間的關係,並不像《圍城》裏形容的那樣「外面的人想進去,裏面的人想出來」,而是「大家自己玩自己的吧」。外面的人走不進來,裏面的人不願出去,於是華社封閉已經成為了非常穩固的特徵,在可見的將來也難見改變的希望。

在這一情況下,約20萬人口的新西蘭華社,就很容易出現「廟小妖風大」的現象。中國老鄉希望了解新西蘭,信息權就掌握在這隻有中國一個十八線鎮子人口的手中,同時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對接新西蘭時也多靠華社聯動,市場利益很大但信息差也很大,華人老移民對初來乍到的新華人有碾壓式的信息優勢,這使得老人欺負新人或者老人之間內斗内卷就變得更加有利可圖,也很難調和。

所以,持斧襲擊者「專挑華人砍」,與華人黑中介「專挑華人坑」並沒有本質區別,都是華社與當地主流社會之間脫節的背景下產生的悲劇。而日後,這類悲劇還會發生。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魔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703/1922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