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制裁威脅能否阻止中共入侵台灣?說不準

制裁威脅能否阻止中國入侵台灣?新研究認為說不準

根據華盛頓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和榮鼎集團聯合發表的研究報告,如果要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對俄實施的制裁來對付中國,其難度會大得多。

去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問台灣後,中國在台灣周邊進行了軍事演習。

美國及其盟友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對俄羅斯實施的制裁風暴引發了一個問題:類似的經濟施壓是否有助於阻止中國入侵台灣?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答案可能為「是」,但有很大難度。

華盛頓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和紐約諮詢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周四聯合發表的這份研究報告稱,對俄羅斯實施的制裁為七國集團(Group of Seven,簡稱G7)提供了一個經濟措施的模板,可用來防止一場圍繞台灣的危機升級為戰爭。G7由七個富裕的工業化國家組成。

但上述報告稱,拿這些工具對付中國難度會更大,因為中國對全球經濟的重要性遠超俄羅斯,這一情況會加大通過懲罰性經濟措施威懾中國的難度。

這份報告稱,中國擁有深厚的全球經濟聯繫,這使得全面制裁對所有各方來說都代價不菲,數以萬億美元計的資產、貿易和資金流動面臨嚴重干擾風險;這種規模的影響使得(全面制裁)在攻台或戰時情景以外在政治上存在難度。

台灣問題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本周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和其他高級官員在北京會談中的一個重要話題。台灣是一個民主自治島嶼,北京方面稱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布林肯告訴記者,華盛頓方面認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是美中關係的一個基本要素。之後中共外交部的一位高級官員稱,將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同「一中政策」相關聯是「篡改」美方對華政治承諾。

中共誓言將最終收復台灣,必要時可使用武力。習近平最近利用經濟、外交和軍事手段向台灣執政的民進黨施壓,想要迫使其承認台灣島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長期以來民進黨一直主張台灣有獨特身份。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本周在北京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會面。圖片來源:LEAH MILLIS/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S

例如,中國軍隊在台灣周邊進行了越來越大膽的演習,接近台灣島的飛機和軍艦的數量和頻次都有所增加。去年8月,時任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問台北後,北京方面回應以環台火箭和彈道導彈實彈演練,同時多次出動空中和海上力量試探台灣防禦能力,彰顯中國封鎖這個島嶼的能力。

榮鼎和大西洋理事會的這份研究報告評估了若中國對台灣採取行動、但未達到入侵程度時,G7成員國可能採取的經濟措施的潛在影響,中國的這些行動可能包括軍事封鎖、重大經濟脅迫行為以及網絡攻擊。

研究報告稱,如果台灣海峽兩岸的緊張局勢上升到危機水平,G7可嘗試用一系列經濟手段向中國施壓,比如凍結資產、禁發籤證、管制出口、限制商業、貿易和投資,以及禁止進入制裁實施國的領空和領海。

其中的部分措施已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被用於對付俄羅斯,也已被用於針對中國,只是對中國的制裁規模遠小於發生一場重大台海危機時會達到的規模。

中國政府經常批評美國的制裁是對外國實體和個人實施長臂管轄的單方面企圖,也是將經濟和貿易關係武器化的做法。

美國及其盟友在決定對中國施壓的程度時將面臨艱難的選擇。例如,研究發現,在金融措施方面,針對較小銀行的較低規模的反應不會對北京資助軍事活動的能力造成明顯的傷害,而全面制裁——例如打擊中國央行和「四大行」的措施——則有可能破壞約3萬億美元的貿易和投資流動。

研究報告稱,這種最大化傷害的做法「成本很高,因此除了最極端的情況外,不太可能實施」,研究報告認為,金融部門制裁的「長期戰略效果」尚不清楚。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有能力通過龐大的貿易順差和努力提高規避制裁的能力來緩解影響。

研究報告稱,對中國產業的制裁很可能只針對特定的公司和產業,在這些公司和產業,中國高度依賴G7國家,而美國及其盟友對中國出口的依賴程度很低。該研究指出,中國的航空航天業嚴重依賴外國的發動機和航空電子設備。

與此同時,該研究稱,針對中國政治、軍事和商界領導人的制裁將「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徵性的」,在改變中國政府的行為方面可能效果有限。該研究指出,高級政客和軍官可能會與習近平的對台政策保持一致,且他們可被制裁的海外資產有限,而在習近平治下,早已不願訴諸武力的商界人士對政策的影響力已被削弱。

研究發現對中國的全面制裁有可能破壞約3萬億美元的貿易和投資流動。圖片來源:CFOTO/ZUMA PRESS

根據該研究,考慮到高昂的成本、圍繞中國政府意圖可能存在的不確定性、以及G7成員國對台灣的法律地位意見不一,G7國家還可能發現難以協調針對中國的經濟舉措。

這項研究建議美國及其盟友提前解決這些問題,在彼此之間、以及與台灣討論他們想為中國設定的「紅線」,以及如果這些紅線被打破,他們願意採取什麼反制措施。該研究稱,他們還應該私下向中國暗示他們願意走多遠,並開始採取法律措施(比如出台必要的法律法規)為經濟制裁手段的使用做好準備和鋪墊,來提高他們所發出威懾的可信度。

該研究的建議與總部在華盛頓的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提出的建議相呼應,後者本月早些時候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主張美國及其盟友可以通過「向北京方面表明,任何對台灣使用武力的行為都會給自身帶來巨大的代價,並引發大規模製裁」來施加威懾。

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評論文章稱,即便如此,從俄羅斯的例子來看,普京(Vladimir Putin)決定發動對烏克蘭的全面入侵,說明制裁作為威懾的局限性,此外,該評論文章稱,俄羅斯的經濟在面對制裁時的韌性顯示國家可以適應壓力。

近年來,習近平一直在致力於讓中國變得更強大以與美國對抗,例如推動中國工業實現關鍵技術的自給自足,並限制外界對於中國經濟中被認為對國家安全非常重要之領域的了解。

「在通過推演來規劃如何動用經濟脅迫之舉時,可以清楚地看出,除非配合以切實的軍事威脅,否則制裁本身基本不會影響到北京方面的盤算,」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前述評論稱。「如果習近平懷疑美國軍事干預台灣危機的政治意願,或者他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會迅速取得決定性勝利,那麼以制裁相威脅就會變得毫無意義。」

大西洋理事會和榮鼎集團的前述研究報告同樣表示,嘗試阻懾中國攻台時,經濟措施將需要與外交和軍事壓力並用。

中國政府已多次回絕了華盛頓方面旨在改善兩國軍方之間溝通的努力,分析人士稱,這是因為中方不願接受為雙方關係設置護欄,因這種做法可能鼓勵美國在中國的邊緣地區開展軍事行動。

布林肯表示,華盛頓還沒有與北京方面就恢復兩國軍方溝通渠道一事達成協議。他在周一結束的兩天中國之行中與習近平舉行了會晤。

「最近美中兩國軍方之間溝通渠道的中斷引發嚴重關切」,上述研究稱。「與中國同行保持開放的溝通渠道和定期交流,是任何風險緩和策略的一項關鍵要素。」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華爾街日報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623/1917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