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幫中國人免於死亡!大饑荒歲月 這位加拿大官員這樣做...

—大饑荒歲月 這位加拿大官員幫中國人免於死亡

蘇約翰(John)加拿大第一任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

緣於一場「歷史•大愛•瞬間」的人文展覽,劉文彩老家大邑縣的新場古鎮突然成了宣教士「興學辦醫、倡導文明」的感恩場地。展覽主題豐富,歷史厚重,當我從環廊眼花繚亂的展板中,與一位叫蘇約翰的加拿大人四目相對時,我的眼淚瞬間奔湧出來。

這之前,我剛剛看到一篇既滄桑又暖心的回憶文章,講述中國上世紀六十年代大饑荒時,中國與加拿大秘密進行小麥貿易的故事:幾千萬噸小麥從大洋彼岸運抵中國,使大約13%的城市人口,免於飢餓與死亡。

而這場劃時代糧食貿易台前幕後的參與者,就是眼前這位蘇約翰。他被上帝高舉,近乎成了隱姓埋名的中國人的恩公。

果然,蘇約翰的簡介中提到了中加小麥貿易的事,簡介全文是這樣寫的:

John1919年12月出生在成都,幼年時就讀於CS學校,1949年回到加拿大多倫多。從1958年起一直從事與中國有關的工作,被加拿大政府派駐香港,負責與中國的小麥貿易。1972年,接任加拿大駐華大使工作,為中加關係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看似平淡無奇的簡介,在我這個慕名而來的參觀者面前,卻傳遞出許多瑰奇而非凡的信息。

蘇約翰出生在民國初年的成都,其父蘇繼賢是一位來華宣教士,也是一位能工巧匠,大名鼎鼎的華西校園,就是由他打造的傑作。如今華西垻上這些雕樑畫棟、古樸典雅中式造型與西式花園洋樓交相輝映的建築,仍為教學所用,並成為中西合璧的經典建築群落。

從清末到民國,許多拿加大傳教士被母會差派到成都,他們獻身於中國福音事工的同時,興辦醫學,倡導文明,有的甚至四、五代服務於中國。

其時這些宣教士的孩子,因語言和民族文化等問題,讀書學習成為洋家長們頭疼的大事。於是一座名為Canadian School的學校在眾籌中建立起來。這是一所從幼兒園到高中都很齊備的全日制學校,凡在這所學校讀過書的加拿大孩子,就有了一個特別稱謂「CS孩子」。

經過幾十年人世滄桑、歲月洗禮,加拿大現在仍健在的CS孩子還有33人,他們都已到耄耋之年,無一例外都是中加友誼的薪火傳人。

話說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後期,中國正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煉鋼鐵、大躍進運動,農村鶯歌燕舞大放衛星的同時,有幾千萬青壯年勞動力被調拔到城裏成為「煉鋼工人」。激進的極左路線下,政經失策、農工倒銼,胡干蠻幹成風。而大干快上卻又欲速則不達的後果,給中國帶來了一場席捲南北的人道災難——連續三年的大饑荒。

最早捕捉到這一信息的加拿大人,就是蘇約翰,憑着自己與中國深厚的關係和多年情誼,他認為此刻是突破中加呆板冷漠外交關係的契機,他找到好友,時任加拿大國家資源部部長的阿爾文•漢密爾頓談了自己的見解,兩人幾乎一拍即合。

1957年12月,加拿大保守黨在迪芬貝克領導下,重返聯邦政府執政,不久阿爾文•漢密爾頓就被調任農業部長。

翌年,加拿大迅即啟動了兩項對華特別行動:一是加拿大《環球郵報》在北京設立了辦事處,《環球郵報》總編還受到時任外交部長陳毅的親切接見;二是蘇約翰領受阿爾文•漢密爾頓的調派,再次踏上東方之旅,成為加拿大駐香港辦事處的負責人。

《環球郵報》絕不只是一個孤零零的文化事件,而蘇約翰肩上的責任也非同小可,隨着北京的信息得以透過《環球郵報》源源不斷地流向香港,蘇約翰開始着手啟動中加小麥貿易秘密談判的工作。

加拿大是全球第三大小麥出口國,小麥價格甚至會對世界糧食價格的波動產生深遠影響,因此一直由政府控制。迪芬貝克總理特別希望找到一個穩定的大買主,以緩解糧食過剩的問題;而東西方冷戰,荒年的中國急需突破自我禁錮,撕開鐵幕,在蘇聯陣營外,找到龐大的糧源以緩解國內災情。可以說,中加兩國都是鋼需。

但在中國土生土長的蘇約翰很清楚,萬事開頭難,中加在朝鮮戰場有過殊死搏鬥,中國軍隊也曾圍攻過一個加拿大師,如今要捐棄前嫌做交易,仍不是朝夕可行的事。

1960年春,饑荒漫延至全國,中國政府這才開始重視災情,放下面子,為應付饑荒尋找出路。後經陳雲李先念提議和請示,周恩來總理特批向國外購買12億斤糧食,當這份請示最終轉到毛澤東的案頭時,毛沉思良久,大筆一揮,將12億斤改為20億斤。

有了上方寶劍,中國對外經貿部賡即委託香港中資企業——華潤公司向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試探接觸,見機下單。

那時,因饑荒,內地發生了多起難民逃港潮,粵港邊界天天都聚集着密密麻麻的逃難人群,這引起蘇約翰的警覺和焦慮,聖經中說,人若知道是善,而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

蘇約翰於是提請加拿大政府拿出更靈活的方式和政策來應對中國時局,幫助中國度過危機,就是成就加拿大的新生。

活絡的政策帶來了敲門磚效應,華潤公司很快就向他們發出商榷邀請,雙方進行多輪秘密磋商,由下至上,地點在香港和北京兩地。因着這是救命糧,中加雙方都打破了慣例,大行方便,大開綠燈。

最後在蘇約翰靈巧的提議和推動下,1960年10月,一個受到特別支助的中國京劇團,突然訪問楓葉之國加拿大,陌生的中國和多彩的中國文化開始呈現在加拿大媒體驚奇的聚光燈下。

趁熱打鐵,僅僅月余,兩位喬裝打扮的中國外貿官員,又在蘇約翰周詳護送下,懷揣着6000萬美元的轉賬支票,忐忑不安地跨過羅湖橋,從香港秘密飛抵加拿大,中加小麥貿易正式登場。

加拿大方面,得益於總理迪芬貝克的支持和農業部長阿爾文•漢密爾頓的巧妙安排,短短十幾天,第一筆小麥貿易就此敲定下來,加拿大沒有藉機提價,發中國國難財,而是以比國際市場還低廉的價格向中國出售了76.2萬噸小麥和32.7萬噸大麥。

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蘇約翰為此得到了極大的安慰,他說他父親那一代人,試圖救贖人靈魂,而他現在,仍然可以為中國人肉身的飢餓,繼續提供人道幫助。

此後幾年,儘管毗鄰的美國搬出韓戰時由盟國簽約的「中國特別禁運表」和《美國與敵對國家貿易法》阻礙中加小麥貿易,但在迪芬貝克總理的主導下,加拿大外交部據理力爭,將來勢洶洶的美國頂了回去,迪芬貝克與美國總統甘迺迪的良好私人關係,也就此終結。

據《當代中國研究》和《中國黨史研究》提供的數據:1961年1月到1963年1月,中國從加拿大又進口4800萬噸小麥和100萬噸大麥,至少解決了13%的城市人口兩年的口糧,得益於此,城市人口死亡率也從1960年的14%,減少到1961的11%,至1962年歲尾,死亡率逐漸恢復到小於8%的正常水平。

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城市供糧渠道增加,政府每年從農民徵購的糧食,也相應從占消費總量的30%減少到16%~17%,負擔減輕近一半,農村非正常死亡現象也得到初步遏制。

值得一提的是,教會總是每個時代最先尋求先寬恕與和解的典範。蘇約翰的胞兄也是同為CS孩子的蘇維廉,就此與弟弟的遙相呼應,他奔走於加拿大各地,廣泛聯絡已是加國中流砥柱的CS孩子和各派教會,創辦了加拿大第一個中加友好協會,並最終促成中加兩國關係正常化。

1970年後,隨着基辛格秘密訪華和美國總統尼克遜高調中國行,世界格局開始發生巨變。

加拿大為了鞏固和促進中加固有的局面,打出了一張國家王牌:特命蘇約翰為駐華全權大使,全面開啟中加合作的新時代。

彼時,中方心知肚明,高調互動,為了感謝救命之恩,1972年10月22日蘇約翰走馬上任當天,《人民日報》在第6版上發表了題為「加拿大駐華大使到京」的新聞,朱德元帥親自接受國書,這在中國外交史上十分罕見。

1976年10月8日,蘇約翰不辱使命,圓滿結束四年任期後載譽回國,兩天前,紫金城發生了一件震驚中外的大事——四人幫被抓捕了……

蘇約翰在隨後的述職報告中特別提請加拿大政府:作好準備,中國即將翻開嶄新的一頁。

2006年,悲天憫人的蘇約翰在安祥中平靜辭世,享年87歲。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經典生活文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617/1915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