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靈隱寺一副對聯懸掛1700年,為無數人指點迷津,遊客:受教了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登飛來峰》

南宋時期有一高僧,在靈隱寺修行。那時的靈隱寺是一個村莊,濟公法力高強,算知遠方將有一座山峰飛來此地,他怕壓死村莊裏的人,就大聲疾呼讓村民們離開此地。只是濟公平日裏瘋癲慣了,沒人把這話當真。情急之下,濟公衝進一戶正在拜堂娶親的人家,背起來穿着嫁衣的新娘就跑。眾人忙跟着去尋找,正跑着忽見天昏地暗,聽風聲呼呼,轟隆一聲,飛來峰飛至村莊上,壓塌了房屋。眾人此時才知,濟公是為了救人,因此人們就把好似瘋癲實則有大智慧的濟公尊稱為濟公活佛,此後面朝飛來峰的靈隱寺香火鼎盛,至今不息。

這個千百年前的傳聞為靈隱寺增添了幾分神秘和佛教救贖的色彩。而除了靈隱寺旁飛來峰的傳聞,在歷史上它也歷經了災禍,兵火、天雷、近代時期的日軍侵略以及後來的白蟻咬蝕事件都沒有摧毀它,並且每一次修繕之後,香火都會旺上幾分。時至今日,它已經是聞名全國的一座寺廟了。去過的香客都會注意到,靈隱寺有一副對聯懸掛了1700年,為無數人指點迷津,見到的遊客紛紛稱:受教了。

一、流傳千年的對聯

這副對聯上聯是「人生哪能多得意」,下聯為「萬事只求半稱心」。是不是乍一看覺得十分通俗易懂呢?人們常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求得許多如意之事已經是足夠幸運了,得意之事就更加不可強求了,而下聯自然就是要警示人們在做任何事的時候不必要求盡善盡美,十分完美,只需達到自己內心的一般標準即可。這麼理解似乎也沒錯,那這麼通俗易懂的話何以掛在靈隱寺上千年呢?

眾所周知,來寺廟裏的絕大部分人都是有求於菩薩的,無論是遇到了坎坷之事還是正值迷茫之際,都希望得到佛祖的指點迷津。這兩句詩就很自然的為來此求指點的人轉換了一種心境,當他們不再計較眼前一城一池的得失,不再濟濟於名利,而是把目光放得長遠和開闊的時候自然就自己被開解了。並且這兩句詩十分通俗,就能讓來此地的香客無論文化高低,道行深淺,看了都能從中得到基於體會的收益。這也是對聯流傳下來的原因之一。

二、對聯的深層奧秘

對聯作為中國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生活表達方式,看似簡單,實則複雜,有着獨特的魅力。至於單看這幅對聯,它的魅力之處就在於符合國人的深層文化心理結構。中國自春秋以來,就是儒家思想為主流,儒家對於為人處世的態度講究一個「中庸」之道。孔子就曾教導弟子「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長達千年用儒家經典治國的理念已經深深植根於每一個中國人的腦海里。

對聯中「哪能多得意」和「半稱心」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人的一生自然不可能事事得意,但也不意味着對任何事情都不再需要自己爭取了,徹底放棄主觀能動性了,而是爭取求得一半的稱心如意即可。這是古代聖賢千年來流傳下來的最深厚最高超的生存智慧。凡事講究順勢而為,既不激進的尋求完美,也不做一事無成的懦夫,而是取中、取半,也是取上。

正如古語云:月盈則虧,水滿則溢,人滿則驕。即完美的東西背後總會藏着遺憾,月有陰晴圓缺,滿了自然會虧損;水在容器里過於滿也會無法承載而導致溢出來;人過於自滿就會驕縱,驕躁,最終一事無成。月亮最美的時候也許就是在半圓之時,豁達的人的清醒之處也在於不苦苦追求完美結局。因此,選擇「半稱心」才是既符合自然規律也符合社會規律的做法。這就是對聯流傳千年的內在奧秘,凡是度過此對聯、領悟了其中真諦的人必將會成為自己的處事原則。

結語

人生在世難免會經歷坎坷磨難,哪怕已經盡力而為也還是會有許多不如意之事,這副對聯告訴世人的是:不如意的事才是人生常態,人們能做的只有改變自己的心態罷了。假如說過於專注自己可能會到達的重點,那勢必會錯失沿途許多美好的風景,事實上這些美麗風景也是組成生命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活在這世上,周遭的環境或許無法改變,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的心態,那也就不難理解這副對聯能夠流傳這麼久,指導一代又一代的人從中獲益了。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想想的垂耳兔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614/1914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