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我打賭,張頌文這回要「撲街」了

2003年4月3日,浙江省嘉興市,一個風平浪靜的下午。

下午三時許,秀洲區某辦公室內,周一超拿出了提前購買的水果刀,打破了這份平靜。

他趁工作人員不備,將刀猛刺向其頸部。

受害者舉起椅子試圖抵抗,周一超又拔刀對準了另一名工作人員,用力刺向其胸、頸部位,致其倒地。

血流滿地,一死一傷。

十一個月後,周一超被執行死刑。

周一超施暴的原因,是因為體檢查出乙肝『小三陽』,錯失公務員錄取資格。

他不明白,為什麼「小三陽」就沒有資格當公務員,但直到死去,他也沒能得到答案。

周一超作案手法極其殘忍,不值半點同情。

但除了究責外,此案最值得關注的點,其實是背後的時代癥結——乙肝歧視。

前幾天,白客、張頌文主演新電影《不止不休》上映了。

這部拖了三年才面世的片子,是十足的現實主義題材,而它對準的正是二十年前國內遍地開花的「乙肝歧視」。

電影取材真實事件,故事合理、演員演技也沒得說。

但看完後,我沉默了。

這電影,可能根本火不了。

01

1.2億人的反歧視主張

先不急着討論原因,我們從「乙肝歧視」談起。

可能有人忘了,中國曾經被稱為「乙肝大國」。

近年,經過疫苗、藥物等多種干預手段,我國乙肝患者數量已經有所下降,但據央視新聞透露,截至2020年,我國仍有約7000萬乙肝病毒攜帶者。

不過,在二十年前,這個數據要接近翻倍。

《不止不休》的原型,來源於記者韓福東的一篇報道,名為《中國1.2億人的反歧視主張》——這1.2億人,指的就是2003年中國乙肝病毒攜帶者的數量。

圖源:中國新聞周刊

在周一超鋃鐺入獄半年後,同為乙肝病毒攜帶者的張先著,向法院遞交了《行政起訴書》。

他的公務員考試成績排名第一,本是「板上釘釘」的鐵飯碗,但體檢完後,卻被人事局以「小三陽」名義拒絕入職。

事實上,張先著早已在正式體檢前就自費檢查,發現自己並非「小三陽」,而是「一五陽」。

看不懂沒關係,只要記住區別就行了:

在當時的錄取規定中,「一五陽」是可以入職的。

面對白紙黑字的不公,張先著帶着多年的困擾,一紙訴狀將人事局告上法庭,對方只能應訴。

他不在乎「小三陽」和「一五陽」誰才能入職,他在乎的是——乙肝病毒攜帶者,憑什麼受到錄取限制?

半年後,張先著勝訴了。

但即便如此,他也沒有選擇去人事局工作,這是維權的代價。

張先著案被稱為「乙肝歧視第一案」,此前,乙肝病毒攜帶者在國內一直飽受歧視,只要被打上「乙肝」標籤,一個人的學習、工作、婚育狀況都會受影響。

在《不止不休》中,有考研數年因乙肝被拒錄取的寒門學子,有考試名列前茅,但進不了理想單位的熱血青年。

水站老闆,因為家裏有乙肝病毒攜帶者,被人砸場子、要求「退錢」,顧客圍在門口大喊,「誰知道水裏有沒有病毒啊!」

有人在得知自己是乙肝病毒攜帶者後,感覺「天要塌了」。

因為他們很清楚,中國是「乙肝大國」,而自己,則成了他人眼中的「瘟疫源」,唯恐避之不及。

事實上,乙肝與愛滋病的傳播途徑並無二致,僅有三種——血液與體液傳播、性傳播和母嬰傳播。

世衛組織的說法非常明確:共用餐具,母乳餵養,擁抱,接吻,握手,咳嗽,噴嚏,或在公共游泳池玩耍或類似行為,都不會傳染乙肝病毒。

在治療手段恰當的前提下,乙肝病毒攜帶者還有「轉陰」的可能。

但在21世紀初的中國,社會科普水平尚低,乙肝,仍是眾人心中「魔鬼」般的存在。

張先著勝訴後,仍然面臨着找不到工作的困境,偶然有人介紹工作,公司老闆也會考慮到張先著的「公眾身份」及「乙肝」標籤將其委婉拒絕。

再三思索後,他決定投身乙肝科普公益事業,站出來,為1.2億人發聲。

終於,在2007年,這個聲音被聽見了。

國家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乙肝病毒攜帶者的上學、就業等權利,要求入學、入職體檢不得再進行乙肝檢測。

1.2億人的反歧視主張,得到了重視。

02

「看個熱鬧,當什麼真?」

《不止不休》的結尾,也停在了這些法律條例出台的時候。

電影澎湃、感人,坐在影院裏,我被白客和張頌文的演技折服,幾乎快要哭出來。

但我還是覺得有哪裏不對勁。

電影描述了21世紀初的「乙肝歧視」,二十年後的今天,「乙肝歧視」消失了嗎?

我隨手上小某書查了一下。

圖源:小紅書

「因為乙肝,好朋友對我退避三舍。」

「因為乙肝,去親戚家吃飯被打掉了筷子,說我有病。」

而且,即便「乙肝歧視」不復存在,其它疾病歧視依然「堅挺」。

三年新冠,從歧視武漢人開始。

2020年初,其他省市街頭的武漢車牌,會被拍下來發進社區群里,被人大罵「禍害」。

有差旅需求的武漢人,即便做了核酸和血清檢測,也會被對方因「武漢人」拒之門外。

疫情擴散時,被公佈行程軌跡的患者會被辱罵、造謠。

成都一位20歲的女孩,因為一晚上去了三個酒吧,遭受了網友的無盡謾罵。

甚至有人拿假視頻「爆料」,稱是女孩喝醉的模樣——意欲何為,懂的都懂。

圖源:封面新聞

公司招人,要求「歷史無陽」,專家在一頭強調「治癒出院後無傳染性」,企業在一頭瘋狂篩下陽過的簡歷。

奧秘克戎毒株大流行,大家眼看着隔壁小區、同單元的人被依此拉走,乾脆為患者取了「小陽人」「羊」等歧視性外號,似乎,這些人從來就不是他們的同胞。

圖源:每日人物

二十年前,不止有乙肝,還有非典。

當年,被媒體稱為「零號病例」的黃杏初被迫從任職的餐廳辭職、隱居在老家小樓里不敢外出,他會接到威脅、恐嚇電話,認為自己不再是「正常人」。

圖源:晶報

後來,他被證明「可能不是零號病例」。

但,遲到的公平,還算公平嗎?

歧視與偏見帶來的創傷,能復原嗎?

與黃杏初有同樣經歷的還有周作芬,他因感染非典後致百名醫務人員感染,被大眾稱為「毒王」(是的,「毒王」的稱號,二十年前就有了)。

非典時期的隔離

在一次採訪中,周作芬表示自己不想露臉,因為「上電視的話,全世界都知道我了,我到商場買趟貨,商場的人認出我就會歧視我;我到酒家喝茶,酒家的人就會歧視我;我打車司機肯定不載。」

除此之外,愛滋病人受到的歧視度,恐怕比上述所有案例加起來的都要高。

人們可謂談「艾」色變,敬「艾」遠之。

被認定為「愛滋零號病人」的蓋爾坦·度加,即便去世,也被居心不良的作家造謠,稱他是「反社會人格」,曾經「性侵黑猩猩」。

紐約時報》稱度加是「把愛滋帶到美國的人」

直到32年後,《自然》雜誌論文表明沒有數據支持蓋爾坦·度加是「零號病人」時,爭議才就此打住。

可惜,一切都來不及了。

《不止不休》,呈現了二十年前的社會環境,但放在現在來看,絲毫不過時。

你我都明白,歧視從未真正消失過。

為什麼我說《不止不休》火不了?

因為大部分人,或許都只是看個「熱鬧」,看完後,一切又恢復原狀。

被歧視的人群,從未得到過應有的公正與尊重。

03

「不要遺忘」

「一個人被歧視的後果是什麼?就是你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

「因為你的某一種身份(血緣、籍貫、身高、疾病)可能是與生俱來的,與你的自由意志和個人奮鬥都無關。」

這是《中國1.2億人的反歧視主張》的報道原文,開頭兩句話,振聾發聵。

平心而論,「乙肝歧視」的現象,不能說完全消失,但程度必然有所減輕。

這與報道記者韓福東、原告張先著的努力離不開關係。

客觀來看,疾病之所以被污名化,通常有三個原因。

一是缺乏明晰的法律條例。上世紀末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規定:「乙類傳染病病人及病原攜帶者的密切接觸者,應當接受醫學檢查和防治措施。」

含糊的規定,擴大了乙肝的嚴重性,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

第二,則是缺乏疾病科普。

張先著在勝訴後,發現「乙肝歧視」的根源在於大眾對乙肝缺乏了解。於是,他整日奔走在「乙肝科普」之路上,他會傾聽乙肝病毒攜帶者被歧視的故事,也會寫書記錄自己的所見、所想,力求推動大眾對乙肝的認知革新。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即沒有人去發現、看見、推動反歧視。

如果沒有韓福東和張先著的發聲,乙肝病毒攜帶者面臨的社會環境會更加惡劣。

但,只有他們的聲音,還遠遠不夠。

電影中,一億乙肝病毒攜帶者、社會各界愛心人士,都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我想,身而為人,我們都有責任對「歧視」說不。

這一聲「不」,需要發自內心,需要堅定不移,更需要真正理解——我們要抵抗的是病毒,不是同胞。

歧視,從來不會只針對個別人。

當你把被命運玩弄的普通人叫做「毒王」的時候,就會發現,在你生病時,「牆倒眾人推」。

當你發出歧視的信號時,就已經默認,自己也可以被他人排擠、打壓、不公正對待。

還記得新冠歧視是怎麼消失的嗎?

因為,大部分人都病了一輪。

沒有人願意叫自己「毒王」,也沒人再開「小陽人」的玩笑。

這是人性,也是規律。

《不止不休》展現了一段歷史,更折射了赤裸裸的現實。

但最終,能讓悲劇不再重演的只有人們自己。

我害怕《不止不休》不火,但更害怕的是,我們每次都對真實存在的不公事件輕描淡寫。

我們要反思。

不要遺忘。

點個「在看」,堅定、堅決地,對歧視說「不」。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視覺志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410/1887798.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