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一篇文章,徹底講透如何認識你自己

01

為什麼要認識自己?

在德爾斐神廟上刻着的神諭寫道:「人啊,認識你自己」。

可是,我們為什麼要認識自己呢?

原因1、認識自己,是做出各種人生決定和決策的基準,包括我們在工作、事業、交往對象、結婚、生育等問題上的人生選擇。

否則,我們又怎會知道做出的決定就是適合於自己的?

「彼之蜜糖,汝之砒霜」,對別人來說,去做公務員或留校當老師可能是個好的決定或選擇,但是,對你來說,也許卻正是痛苦和災難的源泉。

原因2、向內下潛越深,向外成功越大。

只有知道自己容易在哪兒摔倒,才能提前避免它。

只有知道自己更擅長做什麼,才能刻意發揮它。

只有知道自己欠缺什麼,才能找到合適的合伙人或團隊來做補充。

而這些對於自我的認知,都與我們能夠獲得成功大小息息相關。

可是,我們又該如何認識自己呢?

認識自己,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並不一樣。

在這裏,我為大家總結了一張圖,跟隨這張圖,我們可以更好的認識自己。

02

如何認識自己?

其實是讓「主體我」去認識「對象我」的過程

怎麼理解這幅圖?

什麼是對象?什麼是主體?

當你在看一朵花時,花是對象,你是主體。

當你要認識自己的時候,你既是對象,又是主體。

所以,當我們在說「認識自己」的時候,其實說的是「主體我」去認識「對象我」的過程。

可見,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自己,一個是等待被認識的「對象我」,一個是進行認識活動的「主體我」。

由此,我們可以把「認識自我」分為兩個過程:一個是「主體我」認識「對象我」的過程,另一個是「主體我」體驗自身的過程。

所以,如果想要深入全面的認識自己,這樣兩個過程就是缺一不可的。

03

我們對「對象我」的認識,

一般會經歷五個階段

當我們去認識「對象我」的時候,最終的產物就是自我概念。

什麼是「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說的是你形成的一種對於自己的總的看法,並且這種看法具有一致性,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

那麼,這個形成過程是什麼樣的?

我們對「對象我」的認識,一般會經歷五個階段,並且這五個階段是螺旋上升的。

第一個階段叫探索期,這時我們參與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活動,為認識「對象我」積累素材。

在工作、跳槽、旅行、參加各種活動、培訓、談戀愛的時候,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這些人和事又會跟你發生碰撞,於是你就能看到「對象我」的各種反應,這些都是你認識「對象我」的重要素材。

第二個階段叫形成期,這時我們會逐漸形成對於「對象我」某個面向的個別認識,並從這些個別認識中綜合出對該面向的整體認識。

什麼是面向?

我們每個人都是立體的、複雜的,我們擁有不同的熱情、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天賦(即自然而然反覆出現的思維模式、感受和行為方式)、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人生願景,以及不同的使命等。

這裏說的每一點,都代表着我們的一個面向。

比如,我發現每次身處園林的時候,都會感到寧靜喜悅,於是對「什麼是我喜歡的東西?」或我的熱情這一面向,我就形成了一個個別的認識,即我非常喜歡文人園林。

隨着我對不同事物的探索越多,我對自己的發現也就越多。

我發現我不僅喜歡園林,還喜歡插花,喜歡瓷器,喜歡中國繪畫與西方藝術,還喜歡中國古建築。

而當我把這些對於自己的個別認識進行綜合之後,我發現其實我真正喜歡的是所有「美」的東西。

於是,對於「什麼是我喜歡的事物」這個面向,我就對自己形成了一個整體性的認識,即我非常喜歡「美」的事物。

這就是由個別到整體的認識自我的路徑,對於自我的認識,我們無法從一開始就達到一個整體全面的認識程度。

相反,我們是通過對我的熱情、我的天賦、我的價值觀等不同面向的認識開始,同時對於這些不同的面向,我們又是從個別到整體進行認識的。

即先對某個面向的某個個別方面進行認識,然後再認識到這個面向的各個方面,並最終完成對這個面向的比較全面深入的認識。

可見,沒有對自己具體生活的觀察,沒有以個別認識為基礎,那我們貿然得出的整體自我認識就是空中樓閣。

很多人在認識自己的時候,不願去做任何深入探索,而是直接照搬理論,比如看到理論說有討好型人格,有內向外向之分,就會把自己直接對號入座進去。

但是,這往往是錯誤的自我認知的方法,可能會帶來很多傷害。

我們不能用對於理論的學習,替代對於自己的觀察和覺察。

那麼,我們想要認識的「對象我」,究竟有多少個面向呢?

答案可能是無限個,但如果只說最重要、最核心的,我把「對象我」的主要面向歸納成了如下6個:

·天賦:什麼是你自然而然、反覆發生的思維模式、感受與行為方式?

·核心價值觀:什麼是人生中對你最重要的事?

·深層熱情:什麼是你海水也無法冷卻的熱情?

·思維邊界:什麼是你思考和做事時無法被看到,卻始終存在的對人對事的各種思維假設?

·人生願景:什麼樣的人生是你真正想要擁有的人生?

·使命:什麼是你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最根本的理由?(關於使命,它不僅是通過認識自我就能達成的,還有其他,以後再講)

在形成期階段,我們會形成對於「對象我」各個面向的認識,這個認識存在兩個視角:一個是自己眼裏的自己,另一個是外界眼裏的自己。

第三個階段叫確立期,在這個階段,通過綜合對自己多個面向的整體認識,從而獲得對於「對象我」的整體認識。

在第二個階段中,我們開始認識和理解自己的不同面向,這個過程很像盲人摸象。

摸到象腿的盲人說:「大象是一根大柱子。」

摸到象鼻的盲人說:「大象是一條巨大的蟒蛇。」

摸到象耳的盲人說:「大象是一把扇子。」

摸到象身的盲人說:「大象是一堵牆。」

摸到象尾的盲人說:「大象是一根繩子。」

哪個盲人說的對?

站在上帝視角的我們都知道,他們都錯了,只有把他們所有人的答案綜合在一起才是最接近真實大象的答案。

可見,想要認識真正的「對象我」是什麼,就要我們去綜合各個面向的整體認識,這就來到了第三個階段。

比如,我總是在思考,總是充滿好奇心,總是充滿創造力,我喜歡親密的關係,我需要靈魂的知己。

我的靈魂一半是火焰-充滿了熱情、探索欲以及打破枷鎖的勇氣,另一半是海水-充滿了空靈、超脫、寧靜、放鬆。

我想要創造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社會主流價值觀綁架的生活。

在我想要的生活中,充滿了美與藝術,還有創造,還有我對人在存在層面的深切關懷、追問和探索。

這段描述,可以說就是綜合了我的部分天賦、部分深層熱情、人生願景以及人生使命的整體認識。

第四個階段叫維持期,在這個階段,我們根據對「對象我」的整體認識來生活。

我一直在做教練、培訓、寫書、設計課程,這些就是在維持第三階段確立的「對象我」。

這些由我做出的職業選擇,正是基於我在第三階段對於自己的整體性認識。

第五個階段叫做衝突期,在這個階段,我們原有的「對象我」受到了一定的衝擊,無法繼續維持我們的生活。

因為有了衝突,所以促使我們去更進一步的認識自己、理解自己,於是我們在衝突期就會進入新一輪的探索,並重構我們對不同面向的自己的認識。

比如,我有一個朋友原來拼命賺錢,非常內卷,後來得了一場大病,從那以後,他變得「佛系」了。

他之所以會發生變化,那是因為他遇到了衝突期,並在衝突期後重構了對「對象我」的認識,從而選擇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04

「主體我」是永遠無法被認識到的

但ta可以被體驗到

說完對「對象我」的認識,我們要再來說說「主體我」。

事實上,「主體我」是永遠無法被認識到的,但是ta可以被體驗到。

什麼意思?認識和體驗有區別嗎?

認識,就好比一陣風吹來,你去想:「這個風有多大,是冷空氣還是暖濕氣,它從哪裏吹來,有什麼作用......」

體驗,則是當一陣風吹來的時候,不去想,而是去感受:「當風拂過我的臉頰時,我的臉有什麼感覺,風是如何撫摸我的臉的?這個風給我帶來了什麼樣的感覺?」

在體驗中,你只需要去感受,而不需要去思考。

體驗「主體我」就是活在當下,用心去感受你正在經歷的一切,在每個瞬間去感受自己的感受。

不要讓任何的思維、認識參雜其中,只是用你的感官、你的心靈去感受。

慢慢的,你就會感受到那個正在進行着認識活動和感受活動的自己了。

這個過程美好且深刻,是我非常喜歡的。

但是,體驗也有局限-很多「主體我」的體驗都是無法複製且難以言說,這也是為什麼到了這部分後,我能寫下的文字如此之少的原因。

如何體驗「主體我」呢?

你可以試着去做一件事,然後在做的時候好好的感受自己。

比如彈琴,在彈的時候,你可以深深感受指尖觸碰琴弦的感受,用耳朵感受彈奏出的聲音,並感受正在彈琴的自己。

比如看一朵花,在看的時候,你可以深深感受花的一切,讓它觸碰你的臉頰,讓它的香氣浸入到你的身體,然後再感受你的感受。

認識自己的兩個過程:既要用思維去認識「對象我」,也要用體驗去感受「主體我」,二者缺一不可。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艾菲的理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316/1877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