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家庭教育最大的敵人,二十年前是電視,十年前是遊戲,今天是什麼

孩子的身上,往往有父母的影子。

若連父母都無法控制自己,就不要指望孩子能夠自覺自律。

前段時間,我去一個朋友家裏做客。

到了吃飯的時候,朋友正在上初二的兒子卻遲遲不肯出來,他房間裏還不時傳來短視頻的背景音樂聲。

朋友見狀,只好尷尬地笑笑,說:

「不管他,我們先吃吧。」

孩子的奶奶也見怪不怪,一邊拿了個小碗給孩子夾菜,一邊向我解釋道:

「這孩子平時其實挺好的,可一旦玩起了手機,就像變了個人似的。

不喜歡被打擾,也不允許旁邊有人說話,這時候你要是敢動他手機一下,保不齊他真能跟你拼命……」

最後,孩子的奶奶長嘆了一口氣:

「好好一個孩子喲,就是生生讓手機給耽誤了。

像我們那個時代,哪遇到過這種問題啊。」

朋友一家臉上無奈的神情,不禁讓我想起了之前在網上看到的一段話:

「三十年前,人們驚呼流行音樂會毀掉下一代;

二十年前,人們驚呼電視節目會毀掉下一代;

十年前,人們驚呼電腦及遊戲會毀掉下一代;

現在,人們開始驚呼手機會毀掉下一代……」

不得不承認,當今這個時代,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扔給他一部手機。

沉迷手機的代價

遠比父母想像中更可怕

「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曾爆料:

「王者榮耀讓人十分鐘就有個興奮點,吃雞遊戲三分鐘就要有一個興奮點,而短視頻甚至要追求一分鐘一個興奮點。」

這些產品的背後,往往都有一支強大的研發團隊:

他們深諳用戶的心理,知道如何刺激各個感官,才能讓人慾罷不能、沉迷其中。

對此,成年人都經常難以抵抗,又何況是那些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呢。

無數研究表明:

長期接觸手機的孩子,不僅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專注力會被破壞,甚至連大腦也會產生不可逆轉的損傷。

有這樣一張觸目驚心的圖片:

它出自於西雅圖兒童行為學家的一項研究。

左邊是不怎麼接觸手機的孩子的大腦,外觀飽滿、紋路清晰;右邊則是已經對手機上癮了的孩子的大腦,幾乎萎縮成了一顆乾癟的核桃。

不僅如此,屏幕發出的藍光,還會損害大腦細胞,引發身體的老化和病變。

甚至會造成記憶力衰退、睡眠紊亂等問題。

不久前,1月31日的凌晨,山東青島的一家醫院內,一名值班醫生發現有個陪床的女孩突然暈倒了。

雖然經過搶救,女孩脫離了危險。

但讓大家沒想到的是,女孩暈倒的原因,竟然是玩手機玩了整整81個小時沒睡覺!

如今,無數孩子正在淪為手機的俘虜。

手機,雖然讓他們獲得了短暫的快感和滿足,卻腐蝕了孩子的大腦和思維,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體健康。

無數孩子的夢想

正在被手機奪走

之前,美國曾發起過一項調查:

科學家跟蹤調查了100個孩子,其中有50個孩子經常玩手機,另外50個則很少接觸到手機。

沒想到,十年後,孩子們的變化令人震驚:

那些經常玩手機的孩子當中,只有2人考上了大學;

而那些接觸不到手機的孩子當中,所有人都考上了大學,其中有16人還獲得了全額獎學金。

是啊,聊天、打遊戲、刷短視頻……玩手機是真的舒服,也是真的害人。

之前有段時間,我經常去一家便利店買晚餐。

久而久之,就認識了那裏的店員,一個19歲的女孩子。

她告訴我,自己上初中時成績一度很不錯。

直到高二那一年,親戚送給自己一部智能機,本意是方便她跟家裏聯繫,但她卻迷上了一款遊戲,並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上課的時候心不在焉,回家了作業也不好好做,要考試了也懶得複習。

最終,高考時,她意料之中地落榜了。

沒辦法,家境不好的她只得外出打工,她懊悔地說:

「這是我一輩子都難以釋懷的事情,只要一想到高考就很難過。

但我又能怪誰呢,都是自己咎由自取,根本看不到一時的快樂與放縱背後,還潛藏着痛苦的深坑……」

世間最大的遺憾,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所以,父母一定要明白:

孩子現在度過的每一個渾渾噩噩的日子,都是他夢想破碎的前奏,是他通向未來平庸人生的滑梯。

今天你給了他玩手機的自由與快樂,明天就會成為他痛苦與懊悔的根源。

只有父母能夠成為

擋在孩子和沉迷手機之間的一道牆

平日裏,我經常能在後台看見這樣的留言:

「孩子愛玩手機,父母是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就是沒用啊!」

「手機我都不知道摔了多少個了,但孩子還是老樣子,只要大人一不在他身邊,他就又開始玩……」

然而,手機對孩子的傷害,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作家劉娜講過自己與兒子的故事:

在兒子小的時候,有段時間特別喜歡玩手機,還經常一個人躲在房間裏和手機上的語音助手對話。

直到有一天,劉娜強行將手機從兒子手中奪了過來,跟他說玩手機會傷眼睛。

可兒子卻哭着反駁道:

「媽媽,手機比你強多了,你只知道寫稿子,我和你說話你都不理我。

我和手機說什麼,它都回答我。」

也是這一刻,劉娜才意識到:

很多時候,不是手機奪走了我們的孩子,而是我們拱手把孩子推給了手機。

國外有一份數據統計顯示:

中國人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位居世界第二,平均每天3個小時左右。

生活中,不少父母自己就放不下手機。

每天下班回到家,眼睛還一直盯着屏幕,嘴上說着「愛孩子」,可給孩子的,卻是忽視與敷衍。

直到某一天,他們想讓孩子遠離手機時,才發現孩子已經中了手機的「毒」,深入骨髓。

我們總是不停地給孩子講大道理,但卻忘了:

孩子不會乖乖聽從大人的話,他們只會模仿大人。

很多時候,正是教育和陪伴的缺失,「培養」出了沉迷手機的孩子。

父母,才是擋在孩子與垃圾快樂之間的那一堵牆。

教育無法重來

放下手機是父母最基本的自律

著名校長李鎮西說:

「無論父母的工作有多麼困難與複雜,請記住,還有一項更加困難、更加複雜的工作在等着您,那就是育人。」

發現孩子沉迷手機時,不是光靠講道理、發脾氣就可以解決。

想要讓孩子遠離垃圾快樂,父母一定要守好這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用現實中的愛和陪伴滿足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要認清一個真相:

如今這些在鋼筋水泥和電子屏幕中長大的孩子,遠比我們小時候要孤獨得多。

他們吃喝不愁,但缺少父母的陪伴,也缺少能夠一起撒歡的玩伴,只能在虛擬世界裏,尋找那種被關注、被需要、被肯定的感覺。

手機和遊戲,就這樣成了孩子孤獨時的救命稻草。

所以,為了讓孩子遠離手機,父母不妨每天都抽出一些時間陪伴孩子,做孩子的成長夥伴。

帶他爬山、打球;

有時間了,陪孩子一起四處旅遊;

聽孩子講述自己的快樂和煩惱。

用愛和陪伴讓孩子回歸現實,給孩子的心靈注入興趣和活力。

第二道防線,用規矩和榜樣的力量引導孩子

著名班主任王金戰,曾帶過一個55人的班級,最終,37人考上清華、北大,10人進入劍橋、牛津、耶魯等世界名校。

而他教育的關鍵,就是以身作則,並且在執行規矩的時候不「雙標」。

他女兒上高三時,大多數家庭的娛樂方式還是看電視。

但王金戰卻跟女兒約定好,女兒高三這一年,全家人都不看電視,並在電視上貼了一個封條,說要等女兒考上大學後才能「開封」。

到了大年初一,女兒跟王金戰商量,說自己想去父親的辦公室學習,讓媽媽在家看春晚。

於是,兩人背上幾包方便麵就出門了,到了辦公室,女兒複習,他寫書,一直忙到晚上11點,才頂着漫天煙火回了家。

多年後,考上北大的女兒對父親說:

那個春節是自己前17年人生中過的最難忘、最充實的一個春節。

同樣的,想要孩子放下手機,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也少玩手機,最好不玩。

一個家庭里,父母是什麼樣,遠比為孩子做了什麼更重要。

父母的一言一行,才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標杆。

第三道防線,用耐心和智慧接納孩子

如果我們的孩子已經沉迷垃圾快樂了怎麼辦?

對此,主持人倪萍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她的兒子有段時間曾因為痴迷遊戲,不願去上學,倪萍便說:「好,你不要上學了,就在家玩遊戲。」

一開始,兒子很高興,不吃飯、不睡覺地玩。

倪萍雖然很着急,但她知道,自己一旦管了,教育就又失敗了。

沒想到幾天後,兒子自己就覺得沒意思,說想要上學了。

後來,兒子雖然還是會玩遊戲,但卻不再上癮。

當孩子沉迷垃圾快樂時,相比打壓、控制、毆打,更重要的其實是學着接納孩子,和他一起在學習和娛樂之間探索出最適合自己的模式。

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喬布斯曾說:

「在生命最初的30年中,你養成習慣;在生命最後的30年中,你的習慣決定了你。」

所以,他從不讓自己的孩子使用iPad,在閒暇時間裏,都會跟孩子一起種花、做家務、飼養動物。

真正毀掉一個孩子的,不是電視,不是遊戲,也不是手機。

而是不夠自律的父母和撒手不管的教育。

很多父母感嘆孩子離不開手機,是因為只做到了說教,卻忘了言傳身教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那些痛恨孩子玩手機的父母,首先要痛恨的其實是自己。

而一流的父母,都懂得放下手機、率先垂範,將教育滲透到日常生活的點滴。

並告訴孩子:

沒有什麼快樂,比自由主宰人生更加痛快,也沒有什麼力量,比自律和堅持更加強大。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男孩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305/187381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