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俄烏戰爭不會很快結束

作者:

劇本還是老劇本,頓巴斯地區完全吃下已經鐵板釘釘。目前這個區域的兵力對比已經3:1,而且後勤補給、空中支援、火力狀況都略勝一籌。打下馬里烏波爾之後,整個南線沿亞速海和黑海沿岸直通克里米亞的屏障赫爾松州就通了。這也意味着南線的陸上補給線被打通。

後勤補給一直是這場戰爭中最突出的問題,事實上,後勤補給會是任何戰爭的核心問題。切斷了補給線就會後繼無力。當年蘇德戰爭在這一塊的爭奪中,德國之所以支撐不住反攻,而蘇聯在穩住之後還能百萬大反攻。是因為蘇聯在這一塊搞過基礎設施建設,烏冬地區是工業區,工業區需要配套的基礎設施,最核心的就是鐵路網的建設。

鐵路網的建設為快速輸送兵員裝備和物資提供了便捷。這也是為什麼中國需要修建通往邊境的高鐵和高速公路的緣故。中印對峙那會兒,有新聞報道,部署在東南沿海應對台海問題的集團軍一天之內機動到新疆並被部署在邊境上。它所傳遞的資訊是不言而喻的。

哈爾科夫是東部的鐵路網的樞紐,類似中國北方的鄭州和西部的蘭州。接下來的主攻方向會是東部的哈爾科夫和頓巴斯地區,這裏是鐵路交通樞紐,攻下之後,可以啟用鐵路網來輸送後勤物資。這比卡車的運輸穩定,量也大,而且補給線不長,也更容易防止小股滲透對運輸線的騷擾。

宣傳上的那些東西不重要,重要的是兵線。後勤一直是戰爭的核心問題,卡車運輸效率不高,本身的消耗太大,補給線太遠也就更脆弱。改變策略不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而是從普京發表那篇小作文《接下來怎麼辦》的那一刻開始的。文中最核心的一句就是:我們不缺糧食,不缺資源,不缺能源!小作文分析了自身和對方的優劣,並且據此展開了反擊。這個反擊首先是在經濟上,其次才是戰場策略方面。從那之後,開始打擊基礎設施,打擊與戰爭潛力相關的一切目標。這個劇本最初的版本是1996年的第二次車臣戰爭:打掉所有與戰爭潛力有關的儲備、資源和生產基地。放走平民之後用重火力清理建築物,然後穩步推進。後勤補給的問題不僅僅是俄軍的問題,對烏軍而言更嚴重,因為它失去了制空權,主力不能離開城市,只能依託原有的工事和物資儲備。如此一來,不管是武器彈藥還是兵員都是越打越少沒法補充。

改變思路之後,俄內部的軍工廠開始大量生產用於打擊的導彈。從那之後,導彈的使用量明顯增多了,重型火力的使用也更加頻繁。部署在頓巴斯北部哈爾科夫附近的烏軍81空中突擊旅就是這樣被團滅的。烏冬地區部署了10個旅的主力,已經有5個被團滅了——其中戰鬥力最強的53機械化步兵旅就是亞速營,海軍陸戰隊36旅的殘部和12防衛旅的殘部被消滅在馬里烏波爾。

打下南線的馬里烏波爾,同時用油氣、糧食在經濟上對制裁進行反擊,盧布與美元的匯率,從恐慌時代的132:1漲到88:1了,等於回到了戰前的匯率。歐盟迫於社會經濟和民眾生活的現實壓力,態度有所鬆動,特別是德法已經沒有剛開始那麼狂熱了。俄又剛剛發佈了13萬人的徵兵令,雖然表示不會把這些人投入進去。但還是在這個節骨眼上做了個姿態。事實上,俄軍真正有戰鬥力德是邊境上的部隊,而不是訓練不足的御林軍,目前開始換駐防南奧賽梯的邊境軍隊進場,第六集團軍因為打的不好被批評和整頓。

俄在形勢有利於自身的時候,卻主動宣佈要減少對基輔和蘇梅方向的用兵,實際上,烏軍也證明了,調整策略之後,這個方向的俄軍更多的是採用遠程火力在打擊基輔,地面部隊圍而不攻。今天宣佈減少這個方向的軍事行動,本質上是為了收縮北部的後勤補給線,集中兵力於東部的哈爾科夫和頓巴斯方向,這裏有鐵路,而且距離後方補給點更近,這個方向的俄軍開始啟用老式武裝專列而不是汽車來輸送後勤物資。運輸方式的改變和補給線的大幅縮短,將大幅改善後勤補給壓力。然後就是逐步纏食東南各州,一邊打一邊談,慢慢清掃。

斬首行動失敗之後,基輔周邊一直是圍而不攻的態勢,攻擊基輔是為了牽制其有生力量保護首都,不去增援東部和南部。之所以採取圍城打援的戰術,也是因為基輔是一個擁有300萬人口的城市,除了擁有大量的平民之外,這裏也是烏軍三個重點部署點之一,烏軍在基輔及其周邊部署了:14機械化步兵旅(已遭重創)、72機械化步兵旅、近衛第4機動旅、第10山地突擊旅、第61獵兵旅。可謂部署重兵於此,而且距離基輔不遠的蘇梅方向,蘇軍部署了第92、93機械化步兵旅(損失嚴重)、第30機械化旅、81空中突擊旅(已被團滅)、近衛第3機動旅、第58摩步旅、第46空中突擊旅。這是第二個重點佈防的方向,與西邊的基輔互成犄角。俄軍在基輔外圍部署的只有近衛坦克第1集團軍,第6集團軍,第20集團軍所屬的5個師又6個旅。這些兵力不足以去攻打一座大城市,何況近在咫尺的援軍會進行支援。所以,做出攻擊的姿態,牽制一大堆有生力量不使之南下,從而能夠集中兵力先解決頓巴斯地區的烏軍,同時集中兵力打通南部的煙海陸地後勤補給線。馬里烏波爾攻下之後南線的陸地補給線就徹底打通了,而且處於安全狀態,因為能威脅這條補給線的海上和陸地的控制權都在俄軍手中。

第二階段不再大開大合,而是步步為營。這個劇本就是第二次車臣戰爭中格羅尼茨戰役的劇本:縮短自己的補給線並讓補給線的延伸處於己方的保護之下。然後摧毀對方的戰爭潛力,並佔領交通樞紐,步步逼近,不斷擠壓有生力量的生存空間。

烏軍在敖德薩還部署了幾個旅的兵力,因為黑海艦隊做出了進攻敖德薩的姿態,而且佔領赫爾松全境的俄軍也做出了向西進攻奧德賽的態勢,所以,敖德薩的駐軍一直沒有調走投入到其它戰場。烏軍唯一能夠動用的後備力量就是烏西部邊境上一個4500人的第128山地突擊旅,但俄軍不會去進攻那片區域。另外可以緊急動員的就只剩下直屬於陸軍總司令部的後備第4軍——下轄1個坦克旅、2個機械化旅和1個山地旅。這些預備力量都是臨時新組建的,缺乏訓練和戰鬥力。除了西部山區,烏克蘭是大平原,在大平原上作戰缺乏裝甲力量和燃料的步兵無法形成真正的攻擊力量。小股騷擾和攻擊補給線的游擊戰更適合山區,而不適合大平原地區。前期俄軍大開大合的時候有很多撿漏的機會,當收縮兵力控制補給線穩步推進的時候,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在策略調整之後,俄軍的目標側重於消滅烏軍的有生力量,同時破壞影向戰爭潛力的所有基礎設施。當年的格羅尼茨戰役中,強悍的車臣叛軍和大量外國僱傭兵不斷地損失掉軍工廠、煉油廠、武器庫、修理廠等各種影向戰爭潛力的設施之後,被步步為營的俄軍不斷壓縮,然後派重兵佔據樞紐,分割包圍,逐步清理掉了。

最大限度發揮輿論戰威力需要在於一切都處於不清晰的狀態。一旦逐漸清晰,它的威力就會越來越弱。怎麼讓它變得清晰呢?一個又一個被徹底控制的地區宣佈獨立就會讓兵線變得非常清晰。打下馬里烏波爾之後,頓巴斯地區一個被控制93%的州宣佈要舉行加入俄聯邦的公投——這就是非常清晰的信號。另一個州被掃清之後也會發出類似的信號。然後,赫爾松,扎波羅熱等南部各州一旦被穩步推進所掃清,就會發出獨立的信號。赫爾松州已經成立了管理民政的委員會,有成立獨立共和國的趨勢。不管如何宣傳,當一個一個州都宣佈獨立的時候,所有人都會明白真實的局勢變成了什麼樣子!

戰爭不會很快結束,而且戰爭拖下去對英美有利。等把東部的有生力量全部報銷之後,下一輪談判會更容易快速找到共識。俄羅斯在打下頓涅斯克北部區域之後,不會去進攻敖德薩,而是會拔掉哈爾科夫。歷史上蘇德之間圍繞哈爾科夫發生過四次戰役。雖然古德里安指揮高超,但他的坦克數量太少,後勤也跟不上,沒能擴大戰果,蘇軍組織了大量裝甲力量反擊,他就只能向西潰退了…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331/1728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