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技術領域的中美戰略競爭:分析與展望

(三)技術人才培養與研發體制對比

長遠來看,人才和研發體制是決定中美航空航天領域競爭力的基礎因素。從人才培養機構的實力來看,美國大學佔據天文學、空間科學、地球物理、大氣科學等學科的全球前列,中國頂尖高校僅達到第二、三梯隊的水準。在工程類學科上,中國高校則擁有一定優勢。不過在資金投入和專業技術人員數量方面,美國遠高於中國。

在研發主體上,中國以「國家隊」為主力,資金和技術資源集中。美國則是政府與民間主體並舉,通過項目採購實現政企協同,同時由企業間競爭提供創新動力,近年來尤以SpaceX等新興公司為翹楚。在研發過程上,中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借鑑西方科研管理體制,逐漸探索出比較成熟的「預研-試製-量產」機制,與美國同行已無本質區別。

(四)技術標準與規範的競爭

中美兩國都是全球商業航天和民用航空產業的參與者,但是雙方所佔市場份額和競爭力懸殊。在商業航天方面,美國商業火箭發射能力獨步全球,GPS佔據全球衛星導航市場份額的六成以上,因而在這兩個產業擁有最大話語權。在民用航空產業標準上,美國擁有世界最多的航空技術專利,中國雖然迅速縮小與美差距,但是核心專利有限,市場轉化率不高,並且在民航客機發動機等關鍵領域仍依賴進口。美國還對制定全球民用航空標準的國際民航組織擁有巨大影響力。不過,近年來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和民用無人機取得長足進步,國際市場份額迅速增加,中企大疆甚至成為全球頭號民用無人機製造商,有望成為全球行業規則塑造者。

(五)「技術脫鈎」的現狀與挑戰

由於《沃爾夫修正案》和瓦森納機制的鉗制,航空航天長期是中美兩國合作基礎最薄弱、相互依賴程度最低的高技術領域之一。在航天技術和軍用航空領域,中國能在與美國接近「技術脫鈎」的條件下獨立發展出大而全的技術體系,雖然與美國相比存在時間滯後和質量差距,但是在大部分技術上沒有「代差」,甚至在個別項目上可以等量齊觀。

然而,在依靠市場主體和服從商業邏輯的民用航空產業中,中國的劣勢極為明顯。中國基本依賴從美國等西方國家購買整機或核心部件,本國主要生產周邊零部件,並且由於美國的投資審查、貿易限制和中國自身在產業鏈所處的位置,中國企業難以通過收購獲取核心技術。

五、中美技術競爭展望

(一)技術力量對比的走向

關於中美技術力量「比拼」存在兩類代表性觀點。一類認為,中國即將在各項關鍵技術領域成為全球領導者。另一類認為,中國的科技實力被(嚴重)誇大,中國的創新環境尚不足以支撐持續的進步。上述三個領域的分析結果顯示,中國在多項細分技術領域發展迅猛,努力追趕世界先進水平,在部分細分領域取得領先優勢。然而,中國在一些細分領域的劣勢仍十分明顯,存在技術空白和「卡脖子」的現象。相對而言,美國領先的領域則比較全面,技術積澱深厚。本文認為,這基本上是中美在整體技術力量對比走向上的反映。以美國為對標,中國在技術上形成了多數領域「跟跑」,少數領域「並跑」,極少數領域「領跑」的基本態勢。

美國在長期競爭和演進的過程中發展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創新體系。雖然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但一段時期內美國仍將維持世界第一的科技強國地位。「摸着美國過河」是過去幾十年中國乃至世界其他國家科技創新的一條重要經驗。一旦失去美國這個目標,中國能否全方位持續引領科技創新是中國科學界一些學者的擔憂。這種擔憂並非源於對中國科學界與產業界自主創新能力的否定,而是來自於對美國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的長期觀察和理性認識。

未來,中國可能在更多技術領域縮小與美國的代差,並在部分關鍵技術上實現「自主可控」,但實現全面超越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且面臨艱巨挑戰。實際上,「中國超越美國」「中國持續落後於美國」「中美齊頭並進」的局面在各個(細分)領域可能同時存在。目前,中國可能主要在通信技術、港口機械和軌道交通等領域領先於美國;在生物技術、農牧育種、精細化工、工業軟件、晶片製造、醫療設備、民用航空發動機等(細分)領域,中國和美國的差距較大;在腦機技術、量子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領域,包括中美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在調動資源,以競爭領先優勢。

(二)「技術脫鈎」的前景

「中美關係進入長期競爭共存的階段,競爭為主,合作為輔。」在這一背景下,未來美國極可能採取「精準脫鈎」和「精準掛鈎」的策略,即選出特定的戰略技術領域,增強脫鈎和掛鈎的精準度,力爭在國家安全、經濟收益和技術優勢上取得平衡。美方的基本思路是,在一些中國急需卻又無法實現自給的核心技術上堅決脫鈎;在兩國水平相當的技術領域放鬆出口管制,因為脫鈎「甚至可能使中國企業轉向國內供應商,達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本屆美國政府尚未完全確定「脫鈎」的邊界,但在晶片及其製造設備、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和產品上形成了一定的共識。「掛鈎」的領域基本上限定在低技術和低附加值的產業。美國的「脫鈎」戰略還將伴隨「民主國家科技聯盟」的組建,試圖將中國置於孤立無援的境地。這種與國家實力和國際秩序密切相關的政治領導力競爭,很大程度上深刻影響着中美技術力量對比的走向,大大增加了中國從第三國購買關鍵產品、獲得先進技術和引進高端人才的難度。

技術脫鈎的動力已經從單向發展成雙向。中美雙方的出發點各不相同,但走向了共同的目標,在客觀上促成了「雙向脫鈎」的趨勢。無論是技術還是產業層面,中美雙方都面臨「脫鈎」帶來的損失,而目前來看中國的損失可能更大。

在「技術危機感」蔓延於美國政界及美國嚴格實行對華技術出口管制的背景下,中方應以開放的學術交流機制、持續的研發投入、廣泛的國際科技合作、紮實的人才體系建設、有效的科技成果轉化和堅定的自主創新決心,力爭穩住優勢領域,保持落後領域的差距不被進一步拉大並儘可能縮小,在競爭激烈的新興領域積極爭奪優勢地位。這可以成為當前中國應對「科技戰」的一種戰略思路。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203/1704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