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好的朋友圈,不是假裝生活,也不是討好觀眾

知乎上有個話題: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發朋友圈了?

下面有個高贊回答是:

想發的「朋友圈」,已經以私信的形式發給在乎的人了。

畢竟,朋友圈只是我們抒發情緒,與人交流的一扇門,並不是人生的全部。

那些退出朋友圈的人,也不是沒有生活,而是已經找到了生活里,只屬於自己的一方舒適。

社會學家戈夫曼曾說:

「社會和人生是個大舞台,每個成員作為表演者,都十分關心自己在觀眾面前塑造的形象。」

如今的朋友圈,就是一個濃縮的劇幕,一張流動的名片。

越來越多的人在朋友圈戒掉情緒,越來越多的人在朋友圈假裝生活,

漸漸地,卻忘了生活本真的模樣。

每次在朋友圈談論詩與遠方,心裏會得到片刻的滿足和幸福,而跌回現實以後,內心越發孤寂冷清。

其實,經營自己的人設也未嘗不可,但千萬不要貪杯。

宿醉以後,夢醒時分,一定要記得找回生活真正的重心。

正如俞敏洪所說:

「在別人眼中活自己,永遠是別人眼裏的附庸,在自己眼中活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

你可以活得很勇敢,那是因為你選擇了勇敢。

你可以活得很自信,那是因為你能信任自己。

你的生活究竟是綻放還是囚困,應該掌握在你自己的手裏。

所以,別再為那些不屬於你的觀眾,表演不屬於你的人生了。

做生活的導演,不成。次之,做演員。再次之,做觀眾。

無論如何,不要做自己生活的差評師。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個中年女人在路邊擺地攤,到了飯點老公騎着自行車過來送飯。

他滿臉歉意地笑着對妻子說:

「對不起,來遲了,餓了吧?」

女人看到老公高興地回答:

「不急,還早呢。」

然後男人一臉寵溺地說要陪妻子一起吃飯,兩人就這樣幸福地吃着飯。

後來,來了一個胖女人,看了看這個女人盒飯里,驚訝地大聲說:

「你可真苦啊,這菜這麼差,你怎麼能吃得下去啊。」

聽了她的話,中年女人委屈地哭了,身旁的老公也心裏堵堵的,兩人頓時沒有了吃飯的興趣。

原本簡單的小幸福,就這樣輕易被他人的一句「差評」給澆滅了,令人唏噓不已。

三毛曾說過:

「我們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價值,我們過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參與,過分在意別人的評價,

於是,孤獨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們惶惑不安。」

深以為然。

人生在世,不要因為別人的好聽的一句話而高興,也不要因為別人一句不好聽的話而生氣。

有時笑笑人家,有時給人家笑笑,這樣就好。

對每個人而言,真正重要的都只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為別人的看法而疏忽了照看自己的地,是一種得不償失。

就像嚴歌苓說過的:

「我發現一個人在放棄給別人留好印象的負擔之後,原來心裏會如此踏實,一個人不必再討人喜歡,就可以像我此刻這樣,停止受累。」

你來人間一趟,你是自己的太陽,別讓他人的目光,掩蓋了你的光芒。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蔡康永說:

「我們要恭喜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把大部分心力拿去應對真實的生活,恭喜他們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對於大多數活在朋友圈的人來說,都是一邊粉飾着生活的太平安穩,一邊獨自承受着心裏的兵荒馬亂。

那些示於人前的美好和滿足的背後,有我們看不見的撕扯與掙扎。

更心酸的是,在一片經過渲染的場景中,我們沒辦法得知光鮮亮麗背後的不堪,我們也不能否定不堪一擊後的小確幸。

當真假摻半的故事說多了,連真的看起來,都沒那麼真實了。

因此,想活出真實的自我,首先要屏蔽無效的社交,從虛假的社交網絡中走出來,發現生活的本質,映照出生活最本真的面貌。

曾經看過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裏面有個小孩讓人印象深刻。

從7歲開始,採訪者每隔7年就問他一次夢想是什麼。

等到他長大成年,採訪者卻發現,當年那個小小的夢想家,卻做了一輩子平凡的工作。

我們都曾經以為生活要波瀾壯闊才叫精彩,堅信這個世界上還有另一個自己,過着我們嚮往的日子,內心深處的這一束火,在每個庸庸碌碌的時刻,始終溫柔燃燒。

但隨着腳步慢下來,才漸漸明白,一切如常,從不慌張,就是最好的日子。

接受平凡,是人生最不平凡之事;

接受一個平凡坦然的自己,才是生活的本質。

真實的生活,從來不在朋友圈裏,

重要的不是如何營造朋友圈裏的人設,而是把生活過得有聲有色。

坦然擁抱生活中的好與壞,不用粉飾太平,然後自我消化。

希望你是真的過得好,不是只在朋友圈裏,看着不錯。

願我們都有能力愛自己,有餘力愛別人,好好生活,慢慢相遇。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一禪小和尚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907/1643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