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古代秀才的地位怎麼樣,秀才都是寒酸落魄的嗎

在一些小說或影視作品裏,「秀才」常常以窮酸的形象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那麼,古時候的秀才真的是如此窮苦嗎?

秀才,指才德俊秀之士,現代人對秀才的認識,與古時候的有所不同。秀才這一概念的演變,大致經過了五個不同階段。漢武帝以前,秀才泛指才之秀者,始見於《管子·小匡》。漢武帝時期,察舉制開始被確立為一種選拔官吏的制度,所謂察舉制,即考察推舉的意思,由中央下屬的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考察、選取才能出眾者,這些人經上級或中央考核通過後,授予相應官職。察舉制有孝廉、賢良文學、秀才等科目,而秀才自此成為舉薦人才的科目之一。

察舉製作為一種選官制度實行了三百多年,貫徹了漢魏晉南北朝這幾個時期。隋初,科舉制創立,設秀才科。隋朝滅亡後,新生的唐王朝沿用了隋朝的制度,後來,秀才這一科漸漸廢除。盛唐以後,一直到宋元的這幾百年裏,秀才已不存在於科舉的考試科目之中,這段時期的秀才,成為了一般讀書人的泛稱。

明清時期,秀才又稱為生員。首先,應舉者若想參加科舉,則必須依次通過由縣、府、院舉辦的縣試、府試、院試,這三場考試統稱為童試,參考者無論年齡大小,一律稱之為童生。考試通過後,便可取得秀才資格,可以說,秀才又是參加科舉的一張入場券。現代人對於秀才的認識,大多來源於這段時期。

作為士大夫階級的底層,跟達官貴人比自然是比不了,可相較於平民百姓,秀才無疑是羨煞旁人的存在。明代學者呂坤曾記錄了他年少時在鄉下的一件趣事:有一次,他見一桌子人在吃飯,席間談話談得很開心,這時,一位秀才突然走了進來,眾人馬上閉嘴不語,放下筷子,就如同見到了長官一樣,對他恭恭敬敬,等到秀才起筷,他們才重新拿起筷子。這期間沒人高談闊論,有些耐性不好的憋不住,也只敢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但也不敢說太多。

成為秀才還能享有一定的特權,例如見到官員可以不用下跪,也不用受徭役這種苦罪,如果是廩生(明清兩代由公家給以膳食的生員,又稱廩膳生),還能享有政府的生活補助。

除此之外,秀才還能利用自身地位賺取合法收入。譬如開設私塾,為村民提供教學服務,從而獲得束脩(古代學生與教師初見面時,必先奉贈禮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又比如給村民看八字、合婚、擇期等,以此獲取「喜包錢」收入。

秀才還可以憑藉其名氣為新開的鋪面或店館書寫招牌,以及為民間的土地買賣充當中間人,每當過年,一些村民還會請秀才為自家書寫春聯。

人們對秀才充滿了尊重,父母經常教導自己的孩子要以秀才為榜樣,拼命攢了錢送小孩去學校學習,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自己的孩子也能成為那樣的人。

然而,物以稀為貴,考秀才的人越來越多,秀才的招生名額也漸漸變多,當秀才不再稀有,自然也不那麼金貴了。京城或省城的世界繁華,秀才們拼命往大城市擠,希望能在城市裏找到發達的機會,但無奈僧多粥少。回到農村里,雖說地位還是挺高的,但賺取的那一點收入也只能勉強餬口,溫飽度日,一旦生點大病小病或出現其他事故,那後果將是不堪設想。

對此,有些人嘲諷道:「若是秀才,兒子又讀書,美名是接續書香,其實是世家窮鬼。」明末清初有位叫戴名世的曾感嘆道,自己也僅僅只是一位飽讀詩書的讀書人,對於謀生卻是一竅不通,想要躬耕,然而田地已被富有人家所佔有,想做生意,身上也沒有本錢,就算有本錢,沒有經驗也有可能會賠本,想做教書先生,可惜現在的人對教師不再尊敬,而且靠那一點「束脩」收入餬口也是杯水車薪……

秀才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那有什麼辦法能夠衝破這囚禁的牢籠嗎?還是有的,那便是繼續參加科舉。

明清時期,科舉從下往上依次有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童試通過後,入府學、州學或縣學學習,經選拔合格,方可參加鄉試。通常來講,鄉試多在省城的貢院舉行,由於時值農曆八月,因此又稱為秋闈,考中者稱為舉人。

如果把秀才比喻成普通本科,那舉人無疑就是985或211學歷。明清兩代,考中舉人者,可授予其做官資格,歷史上有名的清官海瑞,在考中舉人後,初任福建南平教諭,後升為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

可舉人也不是那麼好考的,有學者統計,明清兩代童試的錄取率僅為1%左右,作為比童試更高一級的鄉試,其難度可想而知了。

正所謂千軍萬馬過座獨木橋,前面提及的海瑞,年近不惑之年才考中舉人,這還是幸運的,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年少得志,三場童試場場拿第一,但此後的幾十年裏,他先後參加多次鄉試,均屢屢落榜,直到晚年才補中了貢生,但這也只是名義上的,所以,也不難理解吳敬梓筆下的范進在中舉後為何會發瘋了。

鄉試這條路走不通,那是否還有其他的路呢?答案是有的。晚清光緒年間,徽州有位叫胡廷卿的秀才,利用家鄉的產業優勢,投資入股茶號,從事茶葉的種植、生產、銷售等經營活動,成為當地一名頗有名氣的茶商。

十九世紀中葉以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出口國,茶葉成為中國在國際貿易市場上強有力的競爭品,茶葉市場曾因兩次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戰爭陷入低迷,太平天國戰事平息後,茶葉市場得以恢復,西方對茶葉的需求再次刺激了中國茶葉市場的昌盛。憑藉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胡廷卿賺得不少,生活也由此步入小康。

當然,秀才本身難以養家餬口,這是迫使他下海經商的內在原因。胡廷卿的兒子同樣是位秀才,但束脩、喜包錢這些收入畢竟有限,不如經商來得多,因此也不得不走上了跟他父親一樣的道路。

就如戴名世所講的,秀才下海經商需要本錢,即使有本錢,沒經驗亦是難免虧本,像胡廷卿這樣的也僅僅是個例罷了,多數秀才終其一生窮困潦倒。秀才的窘境還體現在婚戀市場上。家境的貧寒使他們往往無力娶妻,若是不識抬舉地向富貴人家求婚,還會遭到對方的嘲諷,這點可從《初刻拍案驚奇》中窺出一二。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九中,有位名叫張幼歉的人向富商羅仁卿的女兒求婚,羅仁卿對家裏人說:「如果他想娶我們家的女兒,除非他及第做官,那我就把女兒嫁給他。」

明清時期諸如《三言二拍》這類的白話小說,常在某些篇章的序詞處寫上幾句看破紅塵的詩文,其實這些文章多出自於秀才之手。

許多不得志的秀才往往會去做寫手,為了生活,他們甚至會去寫小黃文,同時,他們會將自己的經歷寫進作品中,但故事的結局,往往是「金榜題名」「抱得美人歸」,這表達了他們對未來的憧憬,渴望有朝一日能「一舉成名天下知」,然而這也不過是他們在落魄的現實里尋求一絲安慰的方式罷了。

————————

參考資料:

【1】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

【2】知乎:豆子《「躺平」的士子-----明末生員的驕傲與辛酸》

【3】魏興平《淺談「秀才」的演變過程》

【4】盧捷《落魄文人出路的理想探索———略論「三言」「二拍」中的秀才形象》

【5】馬勇虎、李琳琦《晚清鄉村秀才的多重角色與多樣收入———清光緒年間徽州鄉村秀才胡廷卿收支賬簿研究》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歷史D學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704/1614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