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長征3號乙火箭發射失利——知乎觀點匯總

很多朋友問,我國軍工這些年與美國差距越來越小,為什麼航天卻沒有跟上。正確的答案是,軍工與美國的差距並不像你們想像的那么小。武器屬於保密比較嚴格的領域,我國又格外重視,因此現在放出的各種消息真真假假,完全不能代表實際水平。航天則完全不一樣,不管你放多少煙霧彈,最終總要發射到太空的,這類指標普通人都可以查證,無法造假。我之前關於航天的答案里經常說,從氫氧發動機上可以看出,現在我國的火箭發動機技術水平其實是不如日本的。每次我這麼說都會招來一堆人罵,不知道這些人現在有沒有改變看法。

時事評論

如下所有都是知乎複製原文,未做任何評價僅進行了分類:

一、工資待遇低

1、為啥覺得工資低,是因為最近兩年年輕人能進我們部的都是最好的碩博士,在校招時候分分鐘拿下各種互聯網offer甚至ssp,但是為了星辰大海理想來干航天。結果工資只有互聯網三分之一,乾的活還很沒有成就感甚至受到很多委屈,而且加班巨狠。這才抱怨工資低,因為都是比較出來的。

2、房價上天,火箭下地。一個城市不能啥都搞,不管怎麼樣,航空航天軍工這些產業,真的已經不是北京需要的了。就像深圳的製造業會慢慢把生產、甚至研發逐漸向周邊轉移一樣。

3、有說提升待遇的,我想說提升待遇的邊際效益不大。為什麼?航天系統現在划水的人很多,而且划水的待遇還不比一線人員低,要提待遇這些人要不要提?當然要提!如此,考慮到龐大的人員基數,就算上面每年多撥一筆錢,均攤到每個人頭上也不會太多,對一線人員激勵程度有限。還不如做好分蛋糕的事,好好改革下內部分配和激勵制度。

4、我見過的人,從退休返聘的老專家到剛來的碩博士,沒有誰在真正來任務的時候計較收入啊房子啊等等問題的,都衝上去無上限的加班,然而很多時候,他們面臨的是永遠也完不成的工作,甚至這些工作間互相干擾扭成一團亂麻。這時候的無力感,會把有責任心的人逼瘋,沒責任心的人就轉成混子了。評論區有人說了「首位淘汰」,非常貼切,越有責任心的人面對這種情況越吃虧,反倒是沒責任心的人,反正我就能幹成這樣,愛咋咋地唄。我接觸的都是技術崗的人,特別是從校園(基本都是國防軍工院校)畢業校招進來的碩博士,開始時工作態度都一個賽一個,不過嘛,大部分最後都被磨死了。。。

二、管理水平不夠

1、中國航天,資源不多,卻維持着十幾個型號的火箭運轉,標準不通用,山頭割據,空轉空耗。

2、手工作坊,長時間加班工作,精神疲憊,就算是已經做了千百次的操作也會做錯的。更別說去年很多人一周工作時間要頂到100多個小時,這種攻關時候才有的情況,在去年是常態。就算是有過連續通宵刷題經驗的人,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麼。

3、中國航天最重要的,其實還不是錢,是還有些航天報國情懷的技術流年輕人。現在空消耗的就是這些人的健康和熱血。等這些人完全耗完、心死了,中國航天就會徹底變成死水一灘,再怎麼貼錢打強心針也起不來了。是時候進行改革了,在老本被消耗乾淨之前!不要在滿足於老火箭上掛個件就當重大技術突破了集中資源,決死突圍的時刻已經到了!

4、很多走的人,問他意見最大的地方,不是收入,而是工作不講科學,來了任務就接,工作干不完就加班,加班也干不完就996/007,然後還是干不完,因為最大輸出在周工作50小時的時候可能就已經突破線性區了,越干效率越低,甚至總工作量可能還不如40小時,因為好多工時都補加班腦子不轉時留下的坑了,這種情況多了就會有一種無力感,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不知道自己幹的事情有什麼意義,然後就崩了,有的人開始摸魚,轉變成最討厭那種混子;有的人開始轉向吹牛逼,反正工作不是我具體干,我牛逼吹出去,總有死心眼的連續一年一周60小時把事趕出來;還有的人就跑路了。

5、少搞點bm檢查、安全檢查,去年有一個月在搞這些東西,正經活撂下,三天兩頭背題考試;少搞點班組評優,QC競賽這些胡里花哨沒有卵用的事情,絞盡腦汁吹牛包裝,ppt寫到吐血。

三、技術上故步自封

1、今年以來第二次發射失敗,90年代初推出的航天質量管理歸零,一度讓中國航天質量一步步提升,但創新性上嚴格卡死,新技術新器件不得超過規定的百分比,否則不通過出廠認定。現在需要創新了,為了火星探測搞大載荷了,問題頻出,從歷史積澱上來看也是正常的。

2、中國航天最重要的,其實還不是錢,是還有些航天報國情懷的技術流年輕人。現在空消耗的就是這些人的健康和熱血。等這些人完全耗完、心死了,中國航天就會徹底變成死水一灘,再怎麼貼錢打強心針也起不來了。是時候進行改革了,在老本被消耗乾淨之前!不要在滿足於老火箭上掛個件就當重大技術突破了,集中資源,決死突圍的時刻已經到了!

3、我嗅到了一絲不妙的氣息,我們的航天已經站在惡性循環的開端了。以美國為首的民用商業航天越來越成熟,未來的國際訂單幾乎無法避免的回向美國,如果不改善,很可能未來沒有國際市場,只有國內市場了。錢少了,更難研發出先進的型號,更難爭取到國際市場。中國航天從1996年之後就沒有國際市場了,凡是含有美國零件的衛星都不得由中國發射,這顆幫印尼打的衛星是國產的。

4、這幾次失敗有共通性,都是低溫部分也就是氫氧發動機相關的環節出問題(不一定是發動機本身壞了),包括長五的失敗,也是YF77相關系統導致的。現有的幾種發動機當中,氫氧發動機的技術含量最高也最全面,而且我國的氫氧機研製獨立性相當高,基本可以代表我國獨立科研+工業的真實水平。

5、很多朋友問,我國軍工這些年與美國差距越來越小,為什麼航天卻沒有跟上。正確的答案是,軍工與美國的差距並不像你們想像的那么小。武器屬於保密比較嚴格的領域,我國又格外重視,因此現在放出的各種消息真真假假,完全不能代表實際水平。航天則完全不一樣,不管你放多少煙霧彈,最終總要發射到太空的,這類指標普通人都可以查證,無法造假。我之前關於航天的答案里經常說,從氫氧發動機上可以看出,現在我國的火箭發動機技術水平其實是不如日本的。每次我這麼說都會招來一堆人罵,不知道這些人現在有沒有改變看法。

四、軍工遺風

1、國內航天業最根本性的問題,是軍工遺風。無論是科工還是科技,本身都脫胎自七機部。九大部中,五機部拋開不說,二、三、七部最早都是基於軍工的,後面慢慢才有了民用的需求。這導致國內幾個領域的管理風格帶有軍隊色彩。軍隊是什麼管理風格呢?「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正好反着來的。雖然現在航天和軍隊已經完全分開了,但是方方面面還能感受到軍隊思維的影響。

2、任務來了你就得接,人手不夠加班,不要講客觀條件。問題是科研這東西吧,實際情況怎樣就是怎樣,你拿軍令壓人也好,拿大義鼓動人也好,對推進科研都沒什麼幫助。總是逼迫科學家突破客觀條件,人家就不給你好好幹了,不能糊弄科學,但是糊弄你還是沒問題的。

五、航天仕途

在過去一直使用成熟技術可以帶來穩定的成功率進而領導們可以轉入另一個賽道,我個人希望做一些改革允許增加航天口子的待遇,斷掉航天口子轉仕途或者說轉仕途不以求穩的成績做重要權重,否則實在是太束手束腳了。長五的暫時挫折讓雷凡培被貶了,但是長五卻是近些年難得有技術進步的產物。我不希望類似下面的新聞越來越多…..

六、體制問題

1、中國航天在2010年後發展失速,有點類似於日本航天在「失去的20年」時的情況,也就是說很大程度上是經費不足導致的。倒不是說少給了,而是在技術升級換代,需要拚命燒錢的時候,沒錢可燒。這和國家發展方向有關,暫且不提。

2、除了資金之外,就是航天業的體制問題了,年年談月月談,我都煩了。但之所以現在還在談,就是因為沒改。你看美國,SPACEX成功後,沒人再嚷嚷洛馬波音改制的事了,因為改革已經成功了。波音?原地破產就好了。

3、上一次(2009年8月31日)也是發射印尼通訊衛星,在軌交付,所以有人建議航天科技要不要算算和印尼是不是有些八字不合。

4、說老實話,星辰大海的嚮往是真的浪漫,那種理想的感覺無法言語。窮,真不是主要的。大家都窮,吃鹹菜也乾的下去,問題根本就不是窮。可能領導們看到這些航天人一波一波往前沖,也覺得是些傻韭菜吧。怕的是心冷。就是怕,在無邊無際的任務下壓里,不斷的循環空轉空耗,一定會有一個時間點,你突然感到你的奮鬥,你的激情,你乾的一切都沒有意義的時候,血就涼了。很多人說,給房子給補助給戶口就行,問題根本就不是給兩套房的事兒,就算全給了,也是把劣幣驅逐良幣的進程加速了而已。

七、任務量巨大

1、從去年開始到今年的一系列失利都不是孤立的,而這一次的失利對於後續所有任務的影響都是非常巨大的。歸結到底,造成今年的發射形式如此艱巨的原因,是航天單位的產能無法跟上需求。這種產能緊張的狀況已經持續了三年,不得不承認在任務節點的交叉催促下,到位的質量控制是很困難的。在任務時間緊張,人員交叉嚴重的情況下,項目辦從上到下也很難有時間嚴格地從技術角度面對一個實質問題。去年開始,隨着這一批型號一個個進入發射周期,品控與質量上的問題便逐步顯現了,這是事物發展規律決定的。

2、面對這樣嚴峻的形勢,我們能做什麼?對於某一領域,2~3個月的全面推遲並不是災難;但是面對如此眾多的型號任務,甚至有大量時間節點不可推遲的任務,全面推遲是不現實的,我們在短時間內只能祈禱問題不會出現。長遠看,產能的逐步提高、人員隊伍的梯隊建設、管理方式的優化創新都是十分緊迫的問題;如果不能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方法,我們的航天產業將漸漸走到死胡同里。

八、人員流失嚴重

1、新聞上說長征五號研發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3歲不到。火箭總裝團隊平均年齡29歲。

2、每次看到類似的新聞,我都會覺得非常尬。新聞本意是要說,研發團隊多麼年輕有為,多麼未來可期。但是,年輕真的是好事嗎?二十多年前說研發團隊年輕,還可以讓時代背鍋,正常的新老交替被特殊時代耽誤,老專家帶年輕人,中年骨幹缺失,沒辦法的事情。可現在都9012年了,還這樣。能參與到長五研發的,碩士學位是最基本要求,博士才算骨幹。碩士畢業至少26,博士都得小30了。工作個四五年才算熟悉工作內容,這樣算博士骨幹都得有35歲了。

3、經常看到央視說平均年齡27.28,央視洋洋得意,這其實說明人才留不住,航天事業要靠技術積累的,不是說一個創新馬上就飛向宇宙了,這和晶片行業差不多

4、招聘會提問環節騷操作:請問您剛剛提到我們的科研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5歲,還提到咱們所已經建立六七十年了,我想問一下,那些老人哪去了?

九、疫情影響。

這也是很實際的一個問題!

責任編輯: 秦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419/1439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