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海歸」學術際遇遠遜「土產」學者

資料圖片: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校內一角。2015年1月17日攝於鄭州

中共一直以高薪厚職來招引海外學成的科學家回國,但這些海歸回國之後是否前途似錦?根據一個調查發現,經過海外「鍍金」並不意味這些專家學者就此平步青雲,他們反而在贏取全國最高榮譽之一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經常要比一些從未出國留學的同輩需時更久。

根據《自然》雜誌報道,上海復旦大學一項調查發現,在1999年至2015年之間,大約有1500個中國人贏得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獎學金,其中擁有外國大學博士頭銜的學者,比起一些未獲得外國大學博士頭銜的得獎者,時間上還要晚2.3年。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是中國教育部與香港長江實業創辦人李嘉誠為提高中國高等學校學術地位、振興中國高等教育,共同籌資設立的專項計劃[。得獎者每年可獲得20萬元人民幣的獎勵金,但更重要者就是這個獎所帶來的榮譽。

報道引述進行這項調查的復旦大學學者唐莉(譯音)說,國際流動性已經證明可以提升科學家的技術和網絡,而且一旦這個學者回歸他的祖國,也可以增加他的國家的國際專業性,及接觸更廣的全球研究,學院必須認知國際訓練的好處而對此應予以獎勵。

她說,海歸學者所受到的教育和訓練,未能得到應有的認知。

此外,由於本地的學者人脈更為廣泛,這也是海歸派的弱點,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土長的學者比海外回歸者有更好的優勢。

中共一直積極鼓勵科學家到海外留學然後返國,在過去10年,種種形式的招攬海歸計劃,成功吸引不少中國出生的海外學者回歸。他們大多受到高薪和充裕的研究撥款所吸引。這些計劃其中最令人注目的「千人計劃」,過去一年已經受到美國的密切關注,認為是對美國科研和智慧產權的威脅。

《自然》雜誌指出,一般回歸大陸的國際知名大學學者,最高可獲得100萬元人民幣的保證,此外還附帶高薪和充裕的研究資金。

唐莉和南京河海大學的合作夥伴李峰(譯音),兩人研究過1447個長江學者的事業經歷,發現大概有三分之一是海外大學的博士,而大概一半擁有短暫的海外經歷。

根據唐和李等人所進行的調查,從獲得博士頭銜到得到長江學者,平均需時10.3年,但一般而言,擁有海外經歷的學者要比沒有海外留學經歷的學者,需時更長。就算一些只不過到海外擔任訪問學者一年,他們取得長江學者的榮銜也要比他們的同輩要長12%的時間。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RF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120/1398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