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華爾街日報:中企大舉增持不透明理財產品 風險令人不安

去年超過1,170家中國上市公司對理財產品的投資規模達到創紀錄的人民幣1.24萬億元。這一數字較2016年增長49%,較兩年前的總額增長逾一倍。這對中國債務推動型經濟來說是個令人不安的潛在跡象。

中國企業正在購買更多高收益不透明投資產品,這對中國債務推動型經濟來說是個令人不安的潛在跡象。

數據提供商Wind資訊(Wind Information)的數據顯示,去年超過1,170家中國上市公司對理財產品的投資規模達到創紀錄的人民幣1.24萬億元(合1,920億美元)。這一數字較2016年增長49%,較兩年前的總額增長逾一倍。

理財產品是中資銀行出售的短期類存款型投資產品,被銀行用來籌集資金和增加放貸,通常投資於債券、貸款和信託等中長期資產。

支持個別理財產品的標的資產基本沒有透明度,這些理財產品通常利用槓桿來提振回報率,其回報率要比銀行存款利率高得多。包括個人儲戶和企業在內的大多數投資者都認為銀行在為這些產品提供擔保,並且承擔標的資產的所有損失。

近年來理財產品火爆異常,引起了監管機構的擔憂,因為許多銀行已經把這些資產放置在資產負債表之外,而不是把它們記為負債,而且銀行基本未對這些產品的標的資產和槓桿情況予以披露。

分析人士稱,如果大部分資金被投向風險資產,一旦違約上升,銀行就會蒙受損失,其融資能力也會受到鉗制,因此外界擔憂,銀行嚴重依賴理財產品進行短期融資的做法可能是個問題。

在過去一年,中國政府要求銀行將高收益理財產品計入信貸的一部分並向投資者增加風險披露,試圖以此控制此類產品的野蠻生長。

Wind資訊的數據顯示,國內銀行在2017年發行了15萬左右的理財產品,較此前一年上升45%。穆迪(Moody's Investors Service)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中,未償付的理財產品總規模為人民幣28.4萬億元(合4.4萬億美元),較2016年的紀錄高點略微下降。

近幾年散戶投資者一直在扎堆購買理財產品。上市公司在買家中的分量較小,但增長迅速。由於絕大多數中國公司都是由少數人持股,因此難以獲得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總規模數據。

Wind資訊的數據顯示,近期一至三個月到期的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折合成年率約為4.9%,相比之下,中資銀行基準一年期存款的利率為1.5%。

Wind資訊的數據還顯示,去年買入理財產品較多的上市公司包括房地產開發商、製造商、食品生產商以及科技公司。

去年夏天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Fangda Carbon New Material Co.,600516.SH,簡稱﹕方大炭素)表示,有意投資人民幣60億元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而該公司年收入還不到這一數字。

這一計劃遭股東否決,該公司不得不減少投資規模。截至去年12月中旬,方大炭素共投資人民幣46億元購買理財產品。根據Wind資訊的數據,該公司2017年前三季度收入為8.136億美元。該公司未回應置評請求。

香港獨立研究機構東方資本(Orient Capital Research)董事總經理Andrew Collier稱,企業愈加熱衷投資理財產品表明,許多企業手頭的現金沒有更好的去處,這才投向資本市場追逐更高收益。

他表示,這一趨勢令人擔憂,因為這表明企業對於通過自身業務獲得強勁回報沒有信心,而是寄望金融市場來獲得更快收益。

許多中小型中資銀行由於缺乏穩定的存款基礎,一直是發行此類投資品的主力機構,以此作為資金來源和創收渠道。惠譽國際評級(Fitch Ratings)稱,這種做法是一種影子銀行活動。

在中資上市公司中,2017年購買理財產品較為積極的一家公司是恒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Hundsun Technologies Inc.,600570.SH,簡稱﹕恒生電子),這家金融軟件公司背後有億萬富翁馬雲(Jack Ma)麾下螞蟻金融服務集團(Ant Financial Services Group,簡稱:螞蟻金服)的支持。據Wind資訊,恒生電子2017年總共購買了人民幣42億元的理財產品。

這些理財產品多由較大型銀行發行,期限在三周至六個月不等。一名公司代表稱,恒生電子擁有強勁現金流,且購買的大多數理財產品期限很短,他還稱這些產品整體規模不算特別大。

近期有些上市公司把股票發行所得款項用於投資理財產品。去年9月份,健忘症藥品生產商哈爾濱三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Harbin Medisan Pharmaceutical Co.)在深圳通過首次公開募股(IPO)籌資人民幣9.53億元,公司稱將把資金用於開展醫療研發、補充資本和其他用途。

但該公司後來稱,計劃將大約三分之二所得款項用於購買投資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短期、有保本承諾的理財產品。

該公司去年11月份提交的文件顯示,從三家銀行購買了人民幣6.49億元理財產品,期限為三至六個月不等,年化收益率超過4%。相關文件並未披露這些理財產品的標的資產,該公司也未回覆記者的置評請求。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122/1058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