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雄安搶房:去年就走漏消息?北京來人一口氣買110套

作者:

中共政府在冀中畫了一個圈,稱之為「千年大計」——這就是「雄安新區」。

政策紅利,如天降甘霖,當地將攪動如何的驚濤駭浪?

一群「食利而動」的炒房團,如野獸嗅到金錢的血腥,政策公佈之後,成千上萬的炒房團,組隊湧入雄安新區。

政府早有防備,在4月2日上午,所有的樓盤、二手房、中介門店都被封,禁止銷售。

但依然沒有擋住炒房團的熱情,他們攜帶數百萬現金,當下就和房主簽訂「私下協議」;一位內蒙古大老闆,一口氣花7200萬買下8層樓……

這場盛大的食利盛宴背後,是一張張為利扭曲的面孔……

01開場的盛宴

「你賣不賣?你到底賣不賣?」

三個人圍着雄縣男子陳大星,咄咄逼人。

陳大星在雄縣縣政府附近小區購買了一套「小產權房」,120平米,30萬,今年「十一」拿鑰匙。

而突如其來的政策,讓他有諸多擔憂:買的房子是否作數?將來拆遷,小產權是否給補償?

而一個從北京開車來的、一個從深圳連夜坐飛機來的,一個從保定搭順風車來的,3位炒房客,卻團團將他圍住,讓他無暇思考。

「這樣,我給你翻一倍,60萬,賣給我,如何?」深圳人說。

「我再給你加10萬」,北京人羅玉明說。

陳大星應接不暇:「行了行了,1平米低於1萬,我都不賣」。

在持續10幾分鐘的討價還價後,羅玉明直接按住陳大星:「我100萬買了,我去拿現金,都別和我搶」。

「我帶了400萬現金過來,要搶房,拼的是速度,哪還有時間去銀行取錢?」羅玉明說,況且銀行每日取款還有限額,「那些小錢,怎麼夠搶房」?

4月1日晚上6點多,新華社發佈了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並稱之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而被畫入圈內的,就是以白洋淀為中心,環繞的三個縣:雄縣、容城縣、安新縣。

羅玉明在朋友圈看到消息後,就知道這是一個「千年一遇」的契機,他準備了400萬現金,放進小箱子中,塞進後備箱,連夜開車來買房。

而和羅玉明一樣看到消息的,還有何紅玉一家。

在東北國企上班的他們,也算衣食無憂。

看到新聞後,卻讓他們坐立不安。

「我們錯過了無數波紅利,這一波,無論如何都不可錯過,」他們帶着7歲的兒子,連夜開車趕到這裏。

而45歲的朔風,實在見證過太多「房產奇蹟」。

12年前,他本來有機會花200萬買一套杭州的房子,卻錯失良機。12年後,這套房漲到了2個億。

「從此,我就踏上了炒房之路」,朔風稱,他這12年間,在二三線城市輾轉,倒騰了幾十套房,獲利數千萬。

在中國瘋狂的樓市面前,一向都是大膽的人有肉吃,而膽小的人被悔恨吞噬。

他們被無數次教育過,再不容錯過。

「行動!馬上就要行動!」何紅玉說,光想沒用,必須馬上行動。

於是,我們在雄安,看到了一幕幕的瘋狂——也許,在這裏才能讀懂中國。

雄縣的主幹道「雄州路」的兩側,是殘舊而斑駁的三四層小樓,這裏曾經只是一個被遺忘的小角落。

而一紙通知過後,這條路變得擁堵不堪。京牌、內蒙古、東北、江蘇、河南,全國各地的牌照,都出現在這裏。

全國各地駛往這裏的火車票,幾近售罄;上百家小賓館,幾乎滿房——這個2015年人均收入只有2100多元的小縣城,正在被癲狂的人群和席捲而來的驚喜所淹沒。

02極致瘋狂

實際上,一切早有風聲。

去年上半年,在坊間就有流傳,說要成立一個比保定級別還高的「白洋淀市」。

「大家當時並沒上心,以為只是捕風捉影」,房產中介雲翔說,直到去年11月,北京來了一個炒房團,出手闊綽,一下就買走了110套房。

彼時,雄縣大產權房房價還未超過4000元,首付只需20%。

換句話說,在2016年11月份,那群「一定是得到內部消息」的北京人,最多只需付8萬,就能買到雄縣一套100平米的新房。

「當時覺得他們瘋了,現在想來,這些都是有內部消息的人」,雲翔稱。

4月1日的晚上,一個異常熱鬧的愚人節。

70多個樓盤,挑燈夜戰,連夜售樓。

「深圳、福建、上海,甚至香港的人,得到消息後都連夜坐飛機飛過來」,雲翔稱,從未見到如此瘋狂的場面。

在容城縣,一個新開樓盤賣到了凌晨2點,人山人海,縣長開着車,拉着特警,驅趕人群,緊急封了盤。

「在雄安地區,80%都是小產權房」,雲翔稱,開發商通常的手段就是,取得了一棟樓的產權,搭配着建四五棟樓一起賣。

當然,價格上也會相差很多。

比如,一位購買「丹威花園」的業主稱:「有產權的是4500,沒有產權的是3300,大部分人都會購買小產權房,因為這裏的人只是為了住,不是為了買賣」。

而4月2日上午10點,所有的中介、樓市都被貼上了封條,大產權的樓盤難以尋覓。

而一些小產權的樓盤,偷偷開個小門,還在接待顧客,和政府打着「游擊戰」——政府的車一到,就關門,車一走,就接客。

很多樓盤直到4月2日下午6點,才被緊急封盤。

而中介從明面,轉戰暗地。

中介李煒稱:「活動在雄安新區周圍的地下中介,大概有五六萬人。」

他們緊急在各大租房網站上掛出信息,「我今天手機快被打爆了,一分鐘一個電話,全國各地的都有」。

而現在中介銷售的,大部分都是小產權房——唯一的購房憑證,就是和開發商簽訂的協議。

「原本2300元的房子,現在賣到了6000元」,李煒稱,即便是這樣,大家也瘋了一樣過來買房。

「政策這麼好,即便是小產權,也肯定會漲」,但李煒直言不諱地稱,風險也不小。

比如,現在坊間傳聞,容城縣的政策是,拆遷時只有當地戶口的小產權房才有補貼,外地戶口不能補償。

「你6000元買的,再1萬找到接盤俠,就能賺,如果賣不出去,就砸到手上」,李煒稱。

也有大膽者,拼死一試。

羅玉明當場拍下了一百萬的現金,要和陳大星私下簽訂過戶「協議」。

「我還要去公證處公證,確保萬無一失」,羅玉明稱。

政策的不確定性,讓大部分炒房者,對小產權房不敢出手,而朔風對此的態度,也是堅決不碰。

03一路向西

朔風的經驗豐富,很快他就成為炒房者的首領。

4月2日下午,他帶着一群車隊,浩浩蕩蕩從雄縣殺到安新縣。

朔風穿着一件黑色的馬甲,實在不符合他身價「上億」的身份。

這群炒房客,絲毫沒有流露出「富貴」來——甚至一不小心,就讓你誤以為他們是當地人。

他們低調,不願讓別人知道自己「此行目的」,更不喜歡「炒房」這個名號。

沒有人願意被扣上「投機者」的帽子——當地人問他們,來炒房嗎?他們大都扭捏難堪之後,再承認。

朔風帶領大家,一路向西。

只要看見樓盤,他們就靠邊、停車、打聽。

而一路過來,各個樓盤均被封。

朔風身經百戰,每到一處,只要確認沒有大產權房後,就馬上離開,「絕不戀戰」。

但走之前,他會留下當地中介或市民的電話,「有房源就和我們說,我給你豐厚的報酬」。

「只要遇見一萬元之下的,閉着眼睛就要買,絕不遲疑」,這就是朔風在雄安的「出手邏輯」。

前往安新縣的路上,朔風看到路邊停着一輛車,上面貼着兩張房產信息的紙。

這兩張不起眼的紙,卻讓所有的炒房車隊駐足——這是一些私自售房的中介正在守株待兔。

人群聚集,很快有售樓小姐出來,疏散了人群。

明里暗裏,多股勢力在博弈。

每到一個炒房團聚集之地,大家都會相互加微信,拉群,「大家組團買啊,團購更便宜」。

但這個表面上的同盟,卻有着隨時分崩離析的風險——利益鏈條,從來都不是穩固的。

入夜之後,出了縣城,天地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朔風帶領大家,尋着燈光走到了一片小樹林,看到一排「京牌」的車,車下聚着一大波人。朔風一走近,他們就再無聲息。

朔風敏銳地察覺,這附近一定有房。

「是有房嗎?」朔風問。

「沒有沒有」,所有人避之不及,一臉嫌棄。

朔風憤憤帶着大家離去。

在微信群里,有人說找到一處房,準備採取「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卻無論如何都不願意透露地址,「怕人多,來搶」。

所有的人,就如奪食的野獸般,為了圍獵而聚集,為了獨食而撕咬。

04圍剿周邊

最終朔風還是放棄了雄安三縣。

多位中介透露,大產權房的二手房,居然從幾千,生生炒到了「3萬」。

「據說溫州炒房團也過來了,在這裏租下了一個大院,帶着幾億的現金,準備打個持久戰」,李煒稱。

「這已不是我們的戰場,我們這樣的散戶,既沒有關係,又沒有那麼多錢,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朔風準備帶着大家轉戰周邊城市「霸州」。

雄安三縣的周邊,房價也在嗖嗖往上漲,用驚人地速度。

朔風打聽到,霸州的房價已從8000元,漲到了1.2萬。

而離雄縣只有20公里的白溝,昨天才七八千的房子,今天最高要價1.4萬元。

而火焰已燃燒到離雄安新區70多公里的涿州。

中介宋小峰今天接待了一個內蒙古老闆,在知道雄安三縣沒有大產權房之後,開着一輛瑪莎拉蒂,帶着會計直奔涿州

就在4月2日晚上10點,內蒙老闆一口氣買下了涿州一個樓盤的8層樓,60多套房,總價7200萬。

「今天晚上已交了120萬的定金,明天付清首付50%的3600萬」,宋小峰稱。

而宋小峰的同事,大多也從雄縣撤離,轉戰涿州等新區。

「這是一個不眠之夜」,不論是朔風,還是宋小峰,都陷入極度興奮之中,他們準備通宵備戰,為了這個「千年難遇」的時機,向夜間偷偷開盤的樓盤進發。

這種極致而荒誕的大戲,就在這個曾經無人問津的小縣城中,瘋狂上演。

這場集體的狂歡,如此「食利」的瘋狂,實在是一種悲哀。

這背後,正是房價一波波的瘋狂,才讓炒房客們失了理性,被利益攪動的儒雅全失、吃相全無。

在這個小城,一眼看盡了中國萬象。

夕陽西下之時,在雄縣周邊的一片農田裏,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正在田頭鋤地,小城的瘋狂,似乎還與他無關。

他成了這個小城,最後樸實而靜謐的剪影。

他突然抬起頭來,被蜂擁而來車流的一聲喇叭,驚醒……

責任編輯: 王君  來源:一本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403/906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