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盧峰:香港不能變成有中國特色的新加坡

作者:

看到老而不退的前特首董建華再走到台前攪局,成立甚麼「團結香港基金」為香港前途作規劃及「打拼」已是心下一沉,再聽到他重複當年那句「香港好,中國好;中國好香港更加好」的口頭禪更覺得眼前一黑,差點從椅子跌到地上。心想香港人究竟做錯了甚麼事,為何讓董建華這樣的人折磨七年還不夠,還要再受他的氣,還要再讓他為禍多幾年!

若果董建華是美國總統列根、克林頓那樣有能力的政治人物,可以成功帶來繁榮盛世的話,也許他的回朝還會有點價值,還可以讓人有點憧憬。很不幸,董建華不是這一號人物,他在任七年多以來香港經濟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百業凋敝、一事無成」。

九七年成為特首後董建華大力推行八萬五計劃,遇上金融風暴仍不知進退,結果令樓市崩潰,財富大蒸發,「樓蟹」滿街滿巷,中產階層更是痛不欲生。他辦的事業,他提出的「大計」要不是紙上談兵,胎死腹中,就是弄虛作假,變成跟原來目標截然不同的東西,甚至成了利益輸送的工具。試想想他的甚麼中藥港、鮮花港等今天在那裏,那個被說成是推動高科技產業重點項目的數碼港今天不過是炒家趨之若鶩的豪宅,對香港發展高科技產業根本毫無作用,更不要說令香港變成高新科技中心了。像這樣把香港弄得一團糟的人居然東山再起,以智者大老自居,說要為香港的未來指點前路出路。這怎不教人禁不住倒抽一口涼氣呢!

更糟的是,事隔九年董建華還是那一副腦袋,還是那一套舊思維,還是那一個舊班子,沒有些毫進步,沒有跟上時代步伐。只要聽聽他仍在大吹大擂那套「國家好、香港好」的說法就可以知道他仍陶醉在十多年前的框架中。可是,多年來的經驗包括自由行及大搞中港融合對香港只有短期好處,長遠發展卻相當不利。一方面,不對稱融合令香港地價、樓價、租金大幅飆升,遠遠脫離市民、企業的負擔能力,不利創業創新之餘也令貧富懸殊急劇惡化,令社會矛盾激化。

另一方面,中港快速融合令香港從原來面向全球的定位逐步偏離,變得越來越倚賴中國單一市場,變得跟世界市場有點脫節,也找不到自己在全球、區域經濟圈的着力點。往這條路走下去的話,香港便可能變成大陸旅客、資金主導的超級大商場及「超級炒樓炒股樂園」。這又豈是香港的真正出路。

董建華的想法舊班底更舊。除了那些掛名的顧問外,真正在台前出力的還是他當特首時的心腹如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前教育局局長李國章等。十幾年前就是這個班底令香港人仰馬翻,火頭處處,十幾年後的今天董建華還是倚靠這些人出謀獻策、計劃香港的未來。怎能期望他們能搞出甚麼新點子、新計劃呢?聽聽可能是下屆特首熱門的梁錦松提出的想法及大計就可知道這些人落後於形勢。根據梁錦松的說法,今次「雨傘運動」有大量學生、年輕人參與是因為過去政府沒有做好青年人工作、沒有重視改善年輕人向上流動的機會,又沒有協助他們置業,令年輕人對前景失望以至要集體上街抗爭。

梁錦松這種政府萬能,精英knows best的態度實在陳腐不堪,脫離現實;大概他還依戀着七十年代的「獅子山下」情結,只差沒有像當年宣讀財政預算案時那樣高歌一曲而已。問題是今天的香港跟當年截然不同,今天的「獅子山下」精神是「我要真普選」,今天青年人追求的是那一面在獅子山頂飄揚的旗幟。簡而言之,青年人以至香港市民要的是當家作主的權利,要的是參與決定及打造香港未來的權利,他們要的不是一個類似新加坡的家長式政府,他們不希望香港變成新加坡,更不希望香港變成有中國特色的新加坡。正是為了這樣,學生、市民不惜公民抗命,四十多天以來一直堅持「雨傘運動」,不肯輕言撤退。偏偏董建華、梁錦松等卻仍想以新加坡作為未來香港的藍本,對年輕人、市民的想法毫不了解,他們憑甚麼規劃、打造香港的前途呢?

來源:蘋果日報

責任編輯: 趙亮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1114/472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