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調查顯示:四成人認為月薪五千在中國已不算白領

 在如今高房價、高消費、就業壓力之下,人們怎麼定義當下的白領一族?職場人群中誰是白領?白領生活又是什麼樣子?《北京晚報》和智聯招聘聯合進行為期兩周的調查,展現目前人們心中的白領定義以及眼中的白領生活狀態。



  最早提出白領概念是在20世紀2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賴克在其專著《國家的作用》一書中,將當今的勞動力分為三種類型:從事大規模生產的勞動力、個人服務業勞動力以及解決問題的勞動力。顯然,其中第三類「解決問題的勞動力」即泛指「白領」。寫字樓工作、衣着光鮮、開私家車、在茶餐廳吃西式早餐……無論是影視劇還是人們的想像,這曾經是人們一度對白領生活的一種描述。



  月薪至少5000元以上



  收入最能直觀反映一個階層狀態。兩年前,社科院曾公佈白領工資標準,認為在北京白領的收入標準為5000元。時隔兩年,本報再次調查顯示,4成被調查者認為白領的收入標準應該高於5000元,更分別有18%的被調查者認為白領的收入在8000元以及10000元以上。



  在一些出入寫字樓的辦公室族眼中,收入5000元難以維持所謂白領的生活。「早餐我和同事大多吃煎餅和油條,哪能天天吃麥當勞?」在一家節目製作公司做策劃的文艷算了一筆賬,月薪5000元只能應付她的日常開銷,並且沒有節餘。



  扣去住房、養老以及個稅,每月淨收入5800元的文艷要向銀行還款支付一套50平方米的小房子,月供2800元;每天的早餐5元至10元不等,月開銷約 150元,午餐要15元的盒飯,月支出300元;地鐵+打車的交通費約為600元;零食以及朋友聚會500元左右;書報費100元;化妝品、衣服以及日常用品600元左右;手機費200元……剩餘的錢不夠做一次頭髮或者聽場演唱會。很少買名牌,也沒有燈紅酒綠的泡吧以及浪漫的咖啡店,在別人眼裏儼然是白領的文艷願望僅僅是每月能存800元的基金定投,另外可以給自己添置一件並不奢侈的小物件。



  白領應該為企業中層



  白領在什麼性質的單位上班?調查顯示,大部分職場人認為單位性質在白領定義中的意義並不大。如果單單從單位性質來看,更多職場人將票投給了三資企業,比例為27%。這個比例遠遠高於其他企業,有咖啡間、員工起英文名、向外國老闆匯報工作的外企,依然是職場人心目中高收入好工作的代名詞。



  「我們小員工,說加班沒日沒夜,動手又動腦,工作上也不能自己做主,算什麼白領?」在一家知名廣告公司工作的劉曦告訴記者,他覺得自己最多是個高級藍領。有意思的是,此次調查中顛覆了許多人辦公室腦力勞動者就是白領的概念。調查顯示,僅有不到兩成職場人認為普通辦公室員工屬於白領,比例為 16.5%。將近五成的職場人認為白領應該是企業的中層管理者。同時,22.3%的職場人認為白領應該是企業的高層管理者。



  白領理想和實際有差距



  從職場人心目中白領特徵的數據也可以看出職場人對白領生活的嚮往。調查顯示,在大多數職場人的心目中,白領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且為之自豪。由此可見,人們心目中的白領特徵非常完美,過着優雅富足的生活。



  但實際生活中,白領卻要在這份理想生活上大打折扣。對於白領的生活狀態,認為自己是白領的一群人的描述是:工作尚體面,但經常加班薪酬可憐;衣着隨意較少名牌,有房但大多數工資給了銀行;由於工作時間緊張,所以業餘生活並不如想像當中那麼豐富,只能偶爾去去小資場所。精神自由豐富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打拼後,漸漸被生活掩蓋了光彩。出行基本依靠公共交通,偶爾打打車,或許因為油價的上漲有車也停在車庫裏。工作壓力大,因此亞健康時不時騷擾。社會責任感不像人們想像中那麼強烈,只是偶爾義憤填膺一下並沒有付諸行動。


  白領頭銜漸失光環



  幾年前的調查顯示,九成人希望自己是白領,但如今,這個光環卻漸漸消失了。此次調查顯示,被稱為白領,兩成職場人表示自己會心情沮喪,因為這意味着表面光鮮實際艱難的生活。三成職場人坦誠表示自己心裏會很高興。近五成職場人表示是不是白領無所謂。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北京晚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9/1125/151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