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人大代表當面追問財政廳 啥叫民生?

正在召開的廣東省人大會議分組討論。1月19日,部分人大代表就當面追問列席會議的廣東省財政廳官員:新增財政70%用於民生投入,究竟什麼是「民生」?為什麼財政廳長的報告沒有對此作出說明?(中國新聞網1月20日)

應該說,廣東省人大代表此一問問到了要害處。而令人玩味的是,面對人大代表的追問,在場的廣東省財政廳官員這麼解釋:教育、衛生、科技、文化、農林水、環保、公共交通、社會保障、城鄉社區事務管理,都屬於民生的範圍。財政廳官員不解釋則可,一解釋更讓代表團一頭霧水。在場的人大代表當場質疑:如果這麼統計,那麼除了公檢法行政機關支出外,其餘都包括了;更有代表「炮轟」:如果這麼說,凡政府用錢全都變成民生支出了!

那麼,在場廣東省財政廳官員為什麼沒有能給代表們一個清晰的「民生答卷」呢?原因似乎很簡單,不是財政廳官員沒有巧辯之才,而是存在一個根本原因:在財政預算問題上,民生並沒有具體定義。因此,面對人大代表的追問,當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

分析廣東省財政廳官員所遭遇的尷尬,很清楚,就是沒有真正弄懂啥叫民生,在財政預算安派廈揮姓嬲?逑置襠??lt;/FONT>

誠然,在傳統的財政預算觀念中,國計與民生是聯在一起的。在一些財政官員心目中,似乎凡經預算安排的都是需要,都是國計民生。因此,在預算中真正體現向民生傾斜,首先就要弄清啥叫民生,啥叫國計。

民生是什麼?對此,中央和國務院近年來已有着一系列明確的指示。胡錦濤主席在《新年獻詞》中就強調:努力使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促進社會和諧(《人民日報》1月1日),就被媒體視為註解民生的基本內容。財政預算方面,加大教育、勞動就業、醫療、社會保障、居住條件等方面投資,解決公眾的後顧之憂,就是財政部門的「民生解讀」。而今,為數不少財政部門的「民生解讀」受人大代表質疑,是因為沒有將「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方面內容,列出清晰的清單,制定一攬子計劃措施,令公眾得不到要領。從這個角度而言,人大代表對財政廳民生預算的質疑,就是要求財政廳在財政預算安排上,真正做出一個向民生傾斜的財政預算,同時也體現人大代表對公共財政的監督。

應該說,廣東人大代表炮轟省財政廳民生預算是與另一個問題相輔相成的。人們看到,在此次廣東省人代會上,人大代表炮轟「三公」(即公款接待、公費旅遊、公車私用)也同樣引人注目。比如,廣東人大代表、廣東省紀委副書記林浩坤在發言中稱,「三公」問題日見風靡,很多幹部的腐敗都是產生在出國期間(《廣州日報》1月20日)。而「三公」存在,與財政監督出現疏漏息息相關。顯然,確保財政預算向民生傾斜到位,就要依法依規以堅決態度堵塞「三公」現象。從不少地方的工作思路分析,在財政監督問題上,仍有着很大的漏洞。廣東省人大代表「炮轟」財政廳官員「啥叫民生」,似乎也成了各地財政部門官員的一面鏡子。(亦菲)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中國青年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0123/72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