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福建漳州現千年樹 地底可能藏整片古森林

專家稱,古樹之大漳州罕見,地底可能藏着整片古森林

  兩個人才能合抱,最長25米,可能有上千年時間……日前,漳州市薌城區天寶鎮一個沙場的工人在九龍江作業時,挖出了幾棵古樹。昨日,漳州市林業局的專家初步推測,底下可能是整片樹林,而且,這麼大的古樹在漳州是十分罕見的。

  這些古樹從何而來?為什麼會被埋藏江底?是否蘊藏成片古森林?昨天,帶着一串疑問,記者趕赴天寶,展開了調查。

  古樹:樹幹巨大 留有淡香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天寶日夜停車場,停車場的一角,橫放着的三棵黑糊糊的大樹,樹旁還有一些碎片。

  


  從左到右依次為紅栲、樟木、楠木

  


  漳州九龍江中挖出數棵千年古樹


  樹木中段有的已經掉塊,上面還有一些泥沙,其中兩棵樹皮保留比較完整,而另外一棵樹皮已經完全脫落。

  記者掰下其中一棵樹的一小塊碎木屑,還可以聞到淡淡的香味。而用手指按樹幹,樹幹軟綿綿的,還會滲出水分。附近的村民都說這樹很奇怪,「黑乎乎的,而且還像海綿一樣會吸水」。

  停車場門衛告訴記者,這些樹木是10日晚上用兩輛平板車運到停車場的。

  村民:挖沙挖到奇怪巨木

  隨後,記者來到九龍江邊挖出古樹的信發沙場。沙場岸邊還有不少零散的木塊。河中還有一些殘留的樹身漂在水邊,還有一些樹木露出一部分在水面。

  據沙場一位姓韓的工人介紹,前些天,采沙船在挖沙時,突然挖到這些古樹木。然後一些村民用吊車將這些樹吊起來的,運到停車場,「底下還有很多沒有挖起來」。

  而沙場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樹木是自己浮上來的,「秋冬時節水位下降了,這些樹木就浮了上來,浮上來已經好幾天了。」這位負責人說,樹木並不是沙場的人吊起來的,「是村裏的人弄起來的」。

  記者從天寶鎮李鎮長那裏得知,前些古樹木是前些天采沙船在九龍江挖沙時挖到的。隨後,沙場的負責人將樹木運往停車場安放。

  專家: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

  昨天,漳州市林業局專家林國洪在現場鑑定後告訴記者,據初步推斷,這三棵樹分別為楠木、樟木和紅栲,「在沙場還有一些零散的木塊,那些和這三棵不一樣,具體是什麼樹種還要進一步鑑定」,樹木變成黑色的原因是碳化。這三棵樹中最大的一棵圍徑達到了4.5米,最長的一棵有25米長。據他推測,這三棵樹至少有一千年的歷史。

  至於村民們說的「像海綿一樣能吸水」,林國洪說,這是由於這些樹木已經碳化了,吸水性很強。他同時強調,這些已經碳化的樹木埋在地下或水裏能保存很久,但放在野外很快就會爛掉。目前,他們正在和博物館及相關科研機構聯繫,看這些樹是否有科研價值。

  這些樹從何而來?

  林國洪告訴記者,在去現場前,他覺得有兩種可能性:樹是從上游漂下來的或者是由於地殼運動、火山爆發等原因,導致樹木被埋在地底下。「由於這三棵樹保存得都很完整,而且表皮完整,沒有經過沖刷。」據林國洪介紹,河溝與岸邊的農田有近8米的落差,「這裏以前很可能也是同樣的土層。」因此,林國洪推斷這些樹是由於地殼運動或者火山爆發而林被埋的。

  昨天,記者從漳州市地震局獲悉,天寶附近沒有火山,但福建內陸最大的兩次地震,震中正好在天寶附近。 1185年6月8日,即南宋孝宗年間,漳州發生了6.25級地震,震中位置在東經117.6°,北緯24.6°。據《宋史·孝宗記》記載,當時,地震影響到了福州、江浙、廣東等地,「漳州獨甚,時動止經涉五日方定」。而1445年12月12日,明正統年間,漳州又發生6.25級地震,震中位置在東經117.6°,北緯24.5°。據《漳州地震志》記載,地震波及漳平、龍巖、長泰、南靖等地,漳州一日之內連震九次,餘震延續一百多天。依據史料,這兩次地震,山崩水涌,房塌屋倒,造成了非常大的損害。

  在地質構造上,漳州主要位於長(樂)詔(安)斷裂帶,長詔帶北起浙江,經長樂、詔安,南從廣東陸豐甲子鎮入海,全長五百公里,是我國東南沿海著名的地震帶。而且,漳州所處的,正是這條地震帶南端弧度最大,地震較活躍的主要部位。

  是否還有更多的樹?

  沙場的工人和村民都覺得在河裏還有不少樹木,目擊者韓先生說,當時挖到時就不止這三棵,「這底下肯定還有更多的樹木」。而村民陳先生告訴記者,以前沙灘邊就不時地能看見樹枝浮在水面上。

  對此,林國洪分析說,撈上來的樹木就有楠木、樟木和紅栲,而散落在岸邊木塊的種類也各不相同,「有這麼多不同的樹種,被埋在地下的很可能是一片森林」。

  古森林埋藏地底,這不禁讓人想起了泉州晉江深滬灣海底森林。退潮時,深滬灣可見分佈約一平方公里的古森林遺蹟。遺蹟和近萬年的牡蠣礁,是研究台灣海峽西岸古地理、古氣候、古生物等的寶貴實物資料。目前已成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內有埋藏於潮間帶經歷7800多年歷史的油杉樹遺蹟20多棵。

  專家表示,是否有更多樹木藏於地底,它們能反映出什麼樣的歷史變遷,還有待於科學考察。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海峽都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7/1115/63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