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大陸海外民運創建者 王炳章博士獄中近況

 

王炳章博士獄中近況
 
郭平
 
 
女士們,先生們,和朋友們:
 
我代表王炳章博士救援工作委員會,向大家介紹王炳章被囚的近況。
 
王炳章是2002年6月27日從越南芒街被綁架回大陸。2003年2月深圳中級人民法院以台灣間諜罪及領導恐怖組織罪,判處無期徒刑。王炳章的案子,其實是一宗越境綁架案,一宗嚴重侵犯人權的刑事案。事發後,官方沒有搜捕綁匪將他們繩之以法,以保障人權,反而將受害者判以無期徒刑。這豈不是證明官匪一家嗎?王炳章的綁架事件和當年金大中被韓國特務從日本秘密綁架回首爾監禁,如出一轍。
 
五年來,王炳章一直單獨關押,很不人道。被囚以來,大中風一次,小中風兩次。過去四年來,更因監獄所在地廣東韶關的氣候,患上極嚴重的過敏症,尤其八、九月間,發作氣喘,過敏性鼻炎,噴嚏咳嗽打個不停,對肺部、胸腔影響尤大,經常得屈身彎腰以減少痛楚,常感生不如死。冬天則是長凍瘡,褥瘡,薄薄一堵墻,難御嚴寒。過去兩年間,因絕食和反抗獄方不人道待遇,有兩次被剝奪每月接見家人的權利。其中一次,長達半年之久。王炳章因絕食和最近一年來獄方伙食較差,以至十分瘦弱。數月前王炳章要求換監獄,至今未得當局同意。
 
雖然王炳章半月前的一封家信提到監獄的新警官近來對他較好,我們還是要公開呼籲中國當局給予王炳章人道待遇,將他轉移到比較現代化和人性化的監獄,並考慮他年近六十可能再次中風的高風險,予以保釋就醫。我們同時也注意到中共當局極力提倡依法治國,強調建立和諧社會,希望當局能認識到加在王炳章身上的罪名,實在是子虛烏有,經不起客觀事實的檢驗,儘快為他平反,如同應及早為六四屠殺翻案一樣,並釋放所有的政治犯,以落實依法治國,建立和諧社會的執政理念。
 
我們也要呼籲海內外的中國人,及各國的政界,人權組織,輿論媒體,繼續關注王炳章博士的健康和安危,發出正義的呼聲。謝謝大家。
 
2007年6月3日。
 

 

王炳章博士簡歷
   1948 出生於中國
遼寧省瀋陽市。幼年移居北京,在北京完成小學與中學教育
   1965 畢業於
北京市第19中學。是年考入北京醫學院(後稱北京醫科大學,現並
    入北京大學稱北京大學醫學院),就讀醫療系
   1971 畢業於北京醫學院
   1971~1976 外科醫生(
青藏高原
   1977~1979 從事心血管基礎醫學研究
    1978 考取第一批公費留學生
    1979 上半年北京留學集訓
   1979 留學加拿大麥吉爾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1982 榮獲加拿大麥吉爾大學醫學院醫學哲學博士學位。
    為中共建國後在北美獲得博士學位的第一人
   1982 創辦海外民運刊物《中國之春》
   1983 創建海外第一個民運組織「中國民主團結聯盟」,擔任第一、二屆主席
   1989 參與創建中國自由民主黨,擔任第二屆主席
   1998 一月份,潛入中國大陸推動籌組反對黨活動,二周後被中共逮捕並驅逐出境
   1998 二月份,參與創建中國民主正義黨,出任發言人和中國民主運動幹部學校
    理事會顧問至今
   1998 六月份,出任中國民主黨海外籌備委員會和工作委員會顧問委員
   2000 二月份,出任中國民主黨海外總部顧問至今
   2002 七月份,王炳章帶岳武,張琪學國父孫中山準備從越南進入中國大陸
    廣西發動武裝起義。中共國安害怕王炳章起事潛入越南北部綁架王炳章
    等三人。現在王炳章被中共國安關押,岳武已回到法國。
    
   王炳章他們是一群願化作驚蟄之雷的留學生
    一九七九年十月,在中國的第一批公費留學生中,有一個名叫王炳章的學生,他 踏出了國門,來到了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和蒙特利爾臨床醫學研究所學習,一九八零 年一月註冊為研究生,一九八二年九月,獲得了麥吉爾大學醫學院實驗醫學哲學博 士學位。他,就是《中國之春》和「中國民聯」最初的發起人之一。
    對於王炳章作為留學生毅然參加了中國民主運動的思想動機,王炳章在他的題名 為「為了祖國的春天——棄醫從運宣言」中,有清楚的闡述,他寫道:「我是一名 中國醫生,畢業於北京醫學院,在校時參加文革,當過紅衛兵頭頭,發覺上當而隱 退。畢業後,以「老九」放逐於青藏高原,在通天河畔,唐僧當年西天取經的曬經 石旁,慕玄奘出國學經之膽略,抒屈原「離騷」之情懷。……一九七八年,我考取 第一批公費留學,一九七九年上半年,出國集訓期間,西單民主牆運動蓬勃興起, 給祖國帶來了初春的氣息……然而,魏京生的突然被捕,震撼了我的心靈,使我陷 於深沉的思考之中。出國前,志同道合的朋友們,語重心長地囑託:在國內,你已 在醫務界嶄露頭角,今天,你飛出了牢籠……在民族需要時,你應成為一個醫學挽 留不住的人。」(見《中國之春》創刊號王炳章:「為了祖國的春天——棄醫從運宣 言」。)王炳章的這段自述,體現出他和中國民運的血緣關係,事實上,以後很多加 入「中國民聯」的中國大陸留學生和出國人員,都有着同王炳章相同的經歷和感受 。
    王炳章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繁重的學業,並未擠掉他對中國形勢的關注和對民 運問題的研究,隨着中國大陸形勢的日益嚴峻,魏京生的被審、王希哲的被捕,「 苦戀」的被批判,使他更感受到「醫學挽留不住」的沉重的責任感。這時,他認識 了另一位中國大陸的留學生李林(磐瑞文),相同的政治見解和政治抱負,使他們結 合到一起了,這一段時期,他們圍繞着如何在海外籌建中國民運組織的問題,做了 大量的準備工作,包括總體構想、策略研究、草案計劃以及爭取捐款等等。一九八 二年九月,王炳章獲得了博士學位,同年十月,他便攜帶着成立《中國之春》民運 組織的計劃來到了紐約,也許紐約是世界上的最
大都會的緣故,使他認為這裏是開 展海外中國民運的最合適的地點。在哥倫比亞大學,他同另外兩名中國大陸留學生 ——宦國蒼和梁恆見了面。宦國蒼在回憶當時的情景時,寫道:「我與王炳章長談 了幾個小時,內容是對中國局勢的看法,王表示希望一起合作,在海外成立一個反 對派組織,將國內被鎮壓的民運活動進行下去。我當時也覺得有在海外發展民運的 必要……王炳章先生說服了梁恆先生,然後王、梁二人一起說服了我,同意合作共 事。」(見《中國之春》第一一六期宦國蒼:「我與中國之春」)宦國蒼還寫到:「 王炳章先生是帶着一個計劃來紐約的,他是《中國之春》的真正發起人。他提議, 為了繼承北京之春民主牆運動,這個組織應命名為《中國之春》。」
    十一月十七日,王炳章作為《中國之春》的對外發言人,在紐約
希爾頓旅館五二 四房間舉辦了首次新聞發佈會和記者招待會,參加記者招待會的有「美聯社」、《 美洲華僑日報》、《申報》、《世界日報》、《北美日報》、《中國時報》、《華 語快報》、《紐約時報》、《時代周刊》、以及「路透社」、「中央社」等,中共 的「新華社」也接到了邀請信,但拒絕出席。會上,王炳章宣佈了兩件事情:一、 中國當代的民主運動並沒有倒下去,她將以更加成熟的姿態重現中國和世界的政治 舞台。中國民主運動在海外的喉舌——《中國之春》雜誌即將創刊發行;二、王炳 章本人決定棄醫從運,專職從事海外的中國民主運動,記者招待會的第二天,幾乎 紐約所有的英文、中文報紙,都以顯著版面報導了這一消息,造成了轟動一時的效 果。之後,美國的《時代周刊》、《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 》、《巴爾的摩太陽報》、《匹茲堡消息報》、《華盛頓時報》,加拿大的《環球 報》、《蒙特利爾消息報》、日本的《朝日新聞》、《讀賣新聞》、《產經新聞》 、《世界報》、《自由》雜誌、法國的《解放日報》以及台灣、香港等地的大報, 均對《中國之春》都作過不同程度的報導,引起了國際上的注意。十一月二十四日 ,王炳章代表《中國之春》,在哥倫比亞大學進行了第一次公開演講,演講的主要 內容是宣傳和闡述《中國之春》的宗旨。這一次演講同樣也產生了非常強烈的效果 ,據《中國時報》十一月二十七日報導:「演講會於晚上七時開始,到九時三十分 結束……哥大物理系大樓四二八室只能容納二百個座位的空間,為將近四百名聽眾 擠得水泄不通……整個演講會顯得十分平靜,聽眾傾聽王炳章的談話,間或出現掌 聲及笑聲,沒有人以任何不良的態度對待他。觀眾的發問透過字條傳達,由王炳章 作選擇性的回答,沒有人提出異議,也沒有人提出追問,全場自始至終,除了主持 者的程序處理之外,皆是王炳章一個人講話的聲音。」
    也就是在這個演講會上,於一九八一年就在紐約成立的另一中國大陸的民眾團體 「紐約中國大陸新移民聯誼會」(現更名為「中國移民協會」)發表了聲明,強調「 中國大陸新移民聯誼會」將配合《中國之春》,全力支持中國民主運動。聲明指出 :「中國大陸當前迫切需要的是民主、自由、人權和法治,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 團結海內外一切民主力量,造成浩大的聲勢,克服萬難,堅持不懈,才能促成中國 之春早日實現。」「中國大陸新移民聯詣會」,其成員是由來美的中國大陸移民及 留學生組成,其中不乏教授、工程師、藝術家、醫生等高級知識分子,該會的第一 任會長薛偉(當時以留學生身分向美國政府申請政治庇護)及現任會長楊懷安(教授、 訪問學者),後來均成為「中國民聯」的重要成員。
    這之後,《中國之春》便把工作重點放在留學生身上,不失時機地在加州大學柏 克萊分校、洛杉磯分校、史丹福大學、德州農工大學、休斯敦大學、南邁阿密大學 、馬利蘭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伊理諾理工學院、匹茲堡大學、康乃爾大學、布 朗大學、哈佛大學法學院及法國巴黎第七大學進行演講或參加有關座談會,通過這 些活動,使各國人士對《中國之春》民主運動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不少中國大陸留 學生也因此加入了《中國之春》的行列。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中國之春》創刊號出刊了,該期的主編為李林(磐瑞文), 執行主編為黃立(宦國蒼),編輯有五名來自國內、四名為中國留學生,其實真正進 行《中國之春》編務工作的,是李林、黃立、王炳章、梁恆以及打字員徐曉雲五人 。發表的主要文章是:「發刊詞」、「告海內外同胞書」、《中國之春》
編輯部第 一號決議」、「中國當代民主運動的回顧和反省」以及王炳章的「為了祖國的春天 ——棄醫從運宣言」,《中國之春》通過「發刊詞」說:「《中國之春》是在中國 民主自由這棵希望之樹的幼苗被邪惡勢力砍倒之後,從伸延出來的根上,生長出來 的一棵新的枝芽。她的根深扎在國內,能夠直接吸收祖國大地的營養;她的枝葉發 展於國外,能夠沐浴更多的自由與民主的陽光。」並在「告海內外同胞書」中,闡 述了《中國之春》的宗旨:「我們國家和民族處於歷史的轉折的開頭,《中國之春 》毅然舉起反對封建專制,反官僚特權的旗幟,為在神州大地實現真正的民主與法 治,自由與人權鳴鑼吶喊。」
    該期雜誌和後來越來越辦得精美的《中國之春》比較起來,顯得即粗糙又簡陋。 但當時的編務人員卻為之傾盡心血,這一點,在該期的「編者的話」里,有真誠的 坦露:「《中國之春》創刊號終於出現在讀者面前了,雖然這個刊物在我們心中醞 釀已久,但當我們投入工作時,卻發現我們在海外創辦一個刊物的實際工作經驗實 在太少,雖然我們得到一些熱心朋友的協助,我們仍覺得這個創刊號比我們預期要 達到的水準還相差太遠,這只能怪我們的經驗不夠和人力不足。」
    《中國之春》永遠忘不了那些給它以無私的熱情支持的僑界朋友們,當時,為了 把宣告《中國之春》成立的新聞發佈會開好,「時代周刊」雜誌的資深研究員姜敬 寬先生四處奔波,向美國的重要報紙和新聞社發送信息,並親自安排,商討開會地 點,並在會上充當義務翻譯。前「華語快報」社長、現香港「百姓」雜誌社主編陸 鏗先生,不辭辛苦地幫助《中國之春》在香港迅速打開局面,印刷並付諸發行。「 世界日報」資深記者李勇先生,熱情地帶着《中國之春》人士走訪華埠的每家商店 、企業、並籲請他們的支持和捐款,曾任過中華公所主席的梁聲泰、梅伯群、陳炳 基等僑界領袖,經常把《中國之春》人士請去開會,促膝交談,對《中國之春》的 成長至為關心。另外,和《中國之春》建立起朋友關係的還有不少僑界人士,著名 的學者和作家、報人,如:陳香梅、許倬雲、余英時、鄭竹園、夏志清、唐德剛、 段克文、司馬璐、叢蘇、邱宏達、謝扶雅、孫啟堂、鄭心元、徐松林、阿修伯、李 東勃、楊文瑜等。這裏還要特別提及的,是最早的幾期的《中國之春》的印刷,都 是交給紐約的EXPEDI印刷廠,該廠老闆陳憲中,是紐約文化界的名人,來自台灣的 留學生,老保釣分子,同時也是《中國之春》和中國民主運動的熱心支持者,他不 僅同意以賒帳的方式承印《中國之春》,還親自和編輯們一起安排版面、貼郵票、 送雜誌。編輯們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都說,那時,我們在美國連怎樣打字、排版、 找美工、做版、清樣都不會,所以,每當把稿樣送到陳憲中先生的辦公室,心裏就
忑不安,深恐他嫌我們功夫淺,糟蹋了他墊出來的紙和人工,但他總是鼓勵我們 ,笑嘻嘻的,甚至幫助我們做瑣碎的事情。

 那時,《中國之春》的編務人員,生活是相當清苦的。他們每月的工資僅四百元 ,只相當於一個普通的「打工仔」的工資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在房租昂貴的紐 約還不夠租一間象樣的住房,但每日的工作量卻在十多個小時,往往是一撲在辦公 桌上,就從早直忙到深夜,據第二期擔任主編的汪岷回憶道:「宦國蒼住在全市最 窮的哈林區,我和王炳章住在哥倫比亞大學旁邊一間旅館不像旅館,學生宿舍不像 學生宿舍的屋子裏,《中國之春》第二期、第三期就是在這個宿舍里編出來的。」 (見《中國之春》第一一六期汪岷:「中春人」)。薛偉回憶道:「我的一部五百美 金買來的舊汽車,成了接送王炳章到機場的唯一的交通工具,有一次剛送他去肯尼 迪機場,回來的路上汽車方向杆失靈,差一點釀成大禍。」(見《中國之春》一一六 期薛偉:「早春的日子」。)可見當時《中國之春》在經濟上的窘困狀態。
    《中國之春》創刊號問世後,在紐約的華人社會,其爭購、搶閱的情景,簡直就 像過節一樣熱鬧,曾擔任過義務送寄雜誌的薛偉寫道:「我還開車到紐約的中文書 店和雜誌攤逐一發行寄賣,受到熱烈歡迎……有一個聯誼會的會員王仁傑老先生, 在自己的地攤上叫賣《中國之春》,半天就售出了一百本……由於第一期供不應求 ,後來又加印了兩千本。王炳章見到《中國之春》雜誌如此受歡迎,非常高興,決 定從第二期起將一元一本的售價提高到二元五角。」(見《中國之春》一一六期薛偉 :「早春的日子」)為雜誌銷售價一事,當時《中國之春》內部還曾引起過一番爭論 。
    隨着創刊號的發行,以及《中國之春》人士在美國各地的巡迴演講,宣傳,《中 國之春》不僅在留學生中,同時也在中國大陸的移民及其華人社區中,造成的影響 越來越大,當時發生的一些事情是非常感人的,那時,《中國之春》在唐人街孔子 大廈建立了第一個公開聯絡站,並設立了兩個郵政信箱,但是,當《中國之春》人 士第一次去取信時,郵政信箱卻空空如也。大家心裏正在納悶,向郵局查詢,才知 由於信件太多,郵遞員簡直無法送,只有改用郵袋來裝。那天用汽車運來的郵件就 有足足兩大袋,人們對《中國之春》的熱烈反應,充分說明了民主的理念深得人心 。來信有寄自美國、
台灣香港日本、歐洲各國的,甚至也有極少數寄自中國大 陸的。一位叫陳偉寶的留學生寫道:「你們勇敢地發起了這一運動,提倡實行民主 ,使我內心的掙扎,產生了一個歸向,希望你們《中國之春》成為我的精神俱樂部 ,更盼望有更多的中國留學生,都來支持,把《中國之春》運動發展成為救國事業 。」日本華僑陳明照寫到:「您們在美洲創辦《中國之春》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的 民主運動方興未艾,接棒有人。無論中共如何地殘酷迫害,民主運動堅韌不拔的根 枝總將吐芽、開花、結果」(均見《中國之春》第二期)尤為可貴的是,有一位剛移 民來美的車衣廠女工,由於文化低,字寫得歪歪斜斜,信內附有十元美金,她說: 「在報上讀到有關《中國之春》的報導後,激動得流淚,中國要民主,這是人民的 心聲。……我才從中國大陸移民出來,在車衣廠做工,生活非常窘迫,但為了中國 的民主事業,我願意拿出一點錢來,作一個小小的貢獻,今後,只要我還活着,能 做得動活,我都要為《中國之春》做一點小小的捐獻。」當然,來自反面的意見也 有,比如,有的來信謾罵《中國之春》和王炳章是「叛徒」,「民族的敗類」等等 ,這類信件,一些可能是受中共在海外的團體的唆使,一些也可能是出自他們自身 的認識水平,但不管怎麼說,一石驚浪,各種意見都表達出來了,這也證實了《中 國之春》在海外的中國人中確實造成了影響。
   ---------------------------------------------------
   薛偉小檔案
   薛偉(Xue, Wei)原名王元泰(Wang,Yuan Tai),是四川漢人,1950年生於
成都市
   1966年進入四川外語學校俄語師資專修班學習,後在重慶任中學俄語教員。
   1970年以「陰謀偷越國境,叛國投敵罪」被中共判處10年徒刑。1978年8月,被
重慶市人民法院平反。
   1980年10月自費來美。
   1981年在紐約成立「大陸新移民聯誼會」,任會長。此會是海外首創的民運組織。
   1982年參與創辦《中國之春》,負責其發行工作。
   1983年當選「中國民聯」總部委員,並任《探索》雜誌社副社長兼總編輯。
   1986年8月創立「中國大陸政治避難協會」,任會長。同年當選為「中國民聯」監察委員會主任,並連任3屆。
   直至1991年,任「中國民聯」總部辦公室主任兼《中國之春》經理和編輯委員。
   1993年,《北京之春》復刊,任編委兼經理至今。
   現居美國紐約。 


 《北京之春》

責任編輯: 鄭浩中  來源:黃花崗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7/0710/47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