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門標籤 > 感染

中國疫情升溫 多名二陽患者談染疫經歷(圖)
2023-05-27

近日,近期,中國疫情升溫,「二陽」患者明顯增多。資料圖片。(宋碧龍/大紀元)近期,中國疫情升溫,「二陽」「嗓子疼」等內容輪番衝上熱搜,不少網民說,身邊人輪流感染。多位「二陽」患者自述染疫的經歷。5月26日,許超醫生發微博講述,身邊有不少人陽了,同事、同學、朋友…&h...

中國專家預測6月底恐有疫情高峰 每周6500萬例感染(圖)
2023-05-22

中國抗疫專家鍾南山近日曾提及,中國民眾的抗體正在減弱,恐出現第二波的新冠疫情,他今天(22日)出席論壇演說時再度預測,今年6月底可能出現疫情高峰,從模型推測可能每周有6500萬例感染。

新研究:新冠感染可提供10個月防重症自然免疫力
2023-02-22

醫學專業期刊《柳葉刀》(Lancet)2月16日刊登的一項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可提供的防重症自然免疫力可長達10個月,使住院和死亡風險降低88%。同時,自然免疫對預防二次感染、症狀性疾病和重症的保護水平和持續時間至少與兩劑mRNA疫苗(如莫德納、輝瑞)提供的保護水平和持續時間相...

90%的人都不會用創口貼!快來測測你是不是另外的10%(組圖)
2023-02-15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不經意的磕磕碰碰,受點小傷。如果皮膚擦傷、流血,大家都會用萬能的創口貼,一貼了之!但是,你真的創口貼的會使用創口貼嗎?快來測試一下吧!1.以下哪種情況不能用創口貼?(單選)A.小而深的傷口、燙傷、傷口有異物、被鐵釘扎傷、對膠布過敏者B.動物抓傷咬傷、各種皮膚癤腫...

沒「陽」別高興太早,若有這些症狀不僅「陽」了,可能病情更重(組圖)
2023-02-08

有的人到現在還沒有陽,甚至覺得自己是「天選之子」,不容易被感染,但可能你已經感染了,只是沒有表現出症狀,自己不知情而已。這是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素質都不一樣,很多陽性患者都沒有症狀,那麼陽了有哪些症狀呢?「發熱;疲勞;呼吸不暢;乾咳;腹瀉;胸痛;頭痛;頭暈、噁心;嗅覺和味覺障礙;渾身...

時隔三年回家 父親在ICU
2023-01-30

2022年12月28日下午,時隔三年,張淼在四川省成都市某三甲醫院的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病房(以下簡稱‌‌ICU‌‌)見到了父親。57歲的父親是新冠危重症患者,還沒有脫離危險期。他抱了抱父親,一下子就哭了。他覺得父親蒼老了很多,原來沒有白頭髮...

「北京官方內部消息 沒對外講」:現小孩感染高峰(圖)
2023-01-29

北京獨立媒體人張華(化名)告訴記者,染疫後遺症很厲害,門診還是很緊張。張華還透露,他今天發現,北京市的一些門診還在排長隊,主要是小孩兒。他說:「現在小孩子們感染率是高峰,官方內部消息,沒有對外講到。」

大陸疫情洶湧 各地民眾披露實情(圖)
2023-01-27

2023年1月14日,在中國上海的一家醫院,急診室被用作溢出區的封閉入口通道中可以看到患者和護理人員。中國大陸疫情洶湧,火葬場大排長龍,中共還在極力掩蓋死亡人數。大紀元記者在去年底採訪了一位大陸民眾、最近一周又連續採訪了7位大費城地區華人,他們披露國內親屬親歷的疫情慘況的實情。以...

研究:感染COVID孕婦胎兒和胎盤異常率上升(圖)
2023-01-27

2022年12月1日,在空襲警報期間,烏克蘭利沃夫地區孕婦坐在臨床醫院產科病房的床上。孕婦感染COVID-19後面臨的風險較大,上周末發表在《柳葉刀-區域健康》(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的一項研究發現,感染COVID的孕婦胎兒和胎盤的異常率上升。維也...

廣宇:從倖存者偏差談中國疫情死亡人數的迷思(圖)
2023-01-22

2023年1月3日,網友披露,北京郊區,挖掘機正在開挖大量土葬的回民的新墳。有的已經埋入了死者、豎起來了簡易墓碑。(視頻截圖)中國的真實人口數據和其他一切統計數據一樣,都是被中共政府根據需要篡改發佈的。在疫情期間中國的實際死亡人數更是被其視為密中之密而嚴密掩蓋。近期法輪功創始人通...

白燈籠「為共匪出殯」 國內國外疫情兩重天(視頻)
2023-01-21

1月20日,網上熱傳一段視頻,據稱是一名四川網友返鄉過節時所見。 畫面中,一條街上,幾乎家家戶戶都在辦喪事,路兩旁擺滿了招魂幡、牌樓與花圈。氣氛詭異,與中共要求的過年宣傳「正能量」形成對比。 深圳的一家大型商場,更是掛起大量「白燈籠」,引發民眾熱議。有大陸網友感嘆,這個新年幾乎家家有喪事要辦,確實很應景。 還有網友暗諷,這是「為人民致哀,為共匪出殯」。

感染後 我成了半個呼吸科醫生
2023-01-20

我希望我們不用把醫生和醫學思維想得太高大上,認為醫生那麼專業,我們就只能被迫學習,自己的所有思考探索都是荒謬的。並不是,我認為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可以把這次疾病傳播當成一個學醫機會和探討學習的過程。只有當每個人都像醫生一樣,經歷過‌‌‌‌「醫學生綜合徵‌‌‌‌」這個狀態之後,多數人才會認識到某些藥物是確實靠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