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也是如此,西方民眾只會在乎眼前的福利,不會去思考重大問題,直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歐洲人才如夢初醒,但即使如此,也不足以讓歐美改變,承平日久,民眾厭惡戰爭,不願意為支持烏克蘭而犧牲福利,除非俄羅斯正式進攻北約成員國,否則西方陣營都不會真正予以反應,這種短視是實行普選制度的西方國家難以克服的弱點。
反戰最烈的孫中山看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原本就是一場白色帝國主義搶奪殖民地的戰爭。我們這個深受帝國主義之害的中國,有什麼理由來參加他們帝國主義分贓的戰爭呢?再者,在一個革命家看來,中國問題之徹底解決,是個革命成功與否的問題。「革命尚未成功」,所以民國不如大清。當務之急是打倒軍閥,完成革命。如今軍閥盤據如舊,全國上下還要擁護軍閥,乘勢壯大,去參加歐戰,豈非捨本逐末?所以孫中山就反對參戰了。
列寧默許接受德津貼這些布爾什維克要員與巴伏斯之間的聯繫,列寧不可能不知道,但為了他的黨的利益,他允許這些勾搭繼續下去,德皇政府的外交官也都知道此事。1917年11月22日,德國駐瑞典公使致柏林外交部的報告證明了這一點。這位公使表示反對任命巴伏斯為德國駐蘇俄首都彼得格勒公使。他在報告中說:「這項任命將會使布爾什維克的政敵們獲得攻擊這個新政權的大好藉口。任命一個曾以大量金錢供應布爾什維克的人為德國駐蘇俄公使,將會使俄國人士認為這個新政權是根據我們的命令行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