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習近平嚴重誤判!中國將面臨嚴峻失業危機、甚至社會動盪

——易富賢:再論中國製造業即將衰落

資料照片:中國安徽省阜陽市一名絲綢紡織廠女工在工作。(2024年4月16日)

5月13日我在美國之音發表《中國製造業即將衰落》,引起廣泛熱議,一些網友很不以為然,引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燦榮2019年的預測。金燦榮指出,「到了2030年,中國製造業佔全世界的比例一定會超過50%....從製造業角度講,這個世界上只能有兩個國家,一個叫中國,一個叫外國。」他當時還預測,到2035年中國的經濟將是美國的2倍。金燦榮等人的這些簡單的線性預測,令一些人陶醉,被官媒反覆宣傳,卻導致中美兩國決策層嚴重的戰略誤判。

英國和美國製造業的興衰

18世紀中葉,以牛頓力學為背景,以蒸汽機發明和應用為標誌,在英國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美國通過第二次工業革命、兩次世界大戰和第三次工業革命逐步趕上並超過英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從1885年到1948年,英國佔世界製造業出口的份額從43%降至23%,美國的份額則從佔6%增至31%。二戰結束前夕,美國製造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工業產品,持有世界三分之二的黃金儲備,建立了「美元-黃金」本位制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成為世界儲備貨幣。

製造業出口佔全球比例(易富賢提供)

二戰後,由於其他國家的製造業相繼崛起和英國的去工業化政策,導致英國製造業佔全球比例降至1971年的8.6%、2001年的4.6%、2022年的1.7%。昔日獨霸全球製造業的「日不落帝國」,現在已經「日暮途窮」了。

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後,美國的製造業快速衰落,製造業出口佔全球比例降至1970年的16%。1971年美國宣佈美元與黃金脫鈎,美元從本位貨幣轉化為了信用貨幣。但由於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這樣就要求增加美元供給,導致美國從世界第一順差國變成第一逆差國。美國為全球提供流動性、順差和市場。哪個國家佔領了美國的市場,其製造業就會崛起。

製成品可以「自由貿易」,但服務業卻不能,如果過多進口,逆差過大,就會導致美國的製造業衰落、美元貶值、貧富差別拉大,甚至政治分裂。因此,幾十年來,美國一直揮舞着「貿易戰」大棒,力求避免逆差過大,這也有利於世界貿易的可持續性。

中國製造業和就業「高度依賴」美國市場

1980年代後期,中國青年潮和高失業率,使得一些地區(比如湖南省邵陽)社會治安幾近崩盤。但是由於美國市場為中國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很多青年到沿海打工,社會治安好轉。

美國市場對中國就業和製造業的影響(易富賢提供)

尤其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商品長驅直入美國市場。中國商品佔美國市場份額從1985年的1%上升到2000年的8%、2017年的22%。美國的市場為中國農民工提高了大量就業,導致中國製造業(製造業從業人員中超過80%是農民工)出口佔世界比例從1984年的1%提高到2022年的20%,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比例從1991年的2.7%提高到2022年的31%。可以說,沒有美國市場,就沒有農民工的就業,也就沒有中國製造業的崛起。

但是美中貿易比美日貿易更加不平衡,對美國製造業的衝擊更大。2002-2018年,美國貨物出口只是進口的63%了(美中貿易戰的本質就是提高該比例)。1972-2001年,美國的製造業從業人員穩定在1770萬左右,製造業增加值、製造業出口佔全球比例分別穩定在24%、13%左右。但是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美國的製造業從業人員銳減至2021年的1240萬,製造業增加值、製造業出口佔全球比例下降到15.5%、6.6%。也就是說,日本對美國的製造業「傷筋」,而中國對美國製造業「動骨」。

2009年筆者在香港中文大學的《二十一世紀》發表《獨生子女政策與中國發展模式的困局》,預警將爆發貿易戰,預測美國將復興製造業,建議中國立即停止計劃生育,靠內需驅動經濟,儘量平衡國際貿易。

中國的順差主要來自美國

今年3月,前重慶市長黃奇帆在一場演說中指出,2006年進出口佔中國GDP的64%,但是現在只佔38%了,可以像美國那樣靠內循環驅動經濟。這種論調對決策層誤導很大。但是黃奇帆沒有意識到,獨生子女政策導致中國減少最有消費力的兒童,內需不足導致「過剩」上億勞動力;並且中國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只佔GDP的44%,而美國佔73%,因此中國的居民消費只佔GDP的38%,而美國佔68%。這就決定了內循環不可能解決中國的失業問題,必須靠貿易順差才能消化過剩產能、提供就業,必須改善美中關係。

中國的貿易順差來源(易富賢提供)

一些人認為,2023年向美國出口不到中國總出口的15%,中國可以增加向其他國家出口以彌補美國市場。中國的貿易夥伴很多,但順差來源只有一個:美國。2001-2018年中國的總順差的四分之三來自美國,其他的順差則來自歐盟和英國,後者歸根結底也來自美國,因為歐盟和英國對美國存在順差。即便2023年,中國的順差依然有75%來自美國、歐盟和英國(另外的順差也間接來自美國)。2005年以來,中國的製造業順差(出口-進口)佔GDP的比例穩定在10%左右(總順差佔GDP的4%)。血液只佔體重的8%,但卻維持了人體各器官的正常機能活動;同樣,中國靠製造業順差維持經濟的運轉,成為一百多個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

中國的製造業即將衰落

第一,2018年美中貿易戰爆發,中國商品佔美國進口的比例從2017年的21.6%降至今年前四個月的12.6%,其中4月更是只有11.7%,導致青年失業率攀升。目前中國借道越南、墨西哥等國,間接向美國出口。但是從轉口貿易到產業鏈完全轉移,是日本當年製造業衰落的老路。

第二,1962-1990年中國平均每年出生2340萬人,這些人成為勞動力使得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但是1990年之後出生不斷減少,現在只是1990年的三分之一,還將繼續下降(降速比1990年代的日本更快)。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接近70%,支撐製造業的農民工將快速萎縮和老化。中國又在普及大學和研究生教育,但就像歐美和日本一樣,高校畢業生很少有人願意從事製造業,意味着中國很多產業將後繼無人。美國即便不是出於地緣政治考慮,也需要重建供應鏈。有人說,中國可以靠人工智能和機械人來彌補勞動力短缺,但是如果製造業真進入人工智能和機械人的時代,那麼市場就成為決定性因素,而中國的短板恰恰是消費不足。

第三,儘管美中貿易戰,但2019-2023年美國貨物出口與進口之比只略微提高到64%,逆差並未縮減,製造業也未復興。美國前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已經提議,要大幅調整現行的自由貿易政策。無論誰當選美國總統,預計都將大幅提高貨物出口與進口之比(比如說提高到75%以上),那麼美國給全球提供的順差將縮水,最大的受害者將是最大順差國中國,中國將面臨嚴峻的失業危機、甚至社會動盪。

易富賢

美國之音特約評論員,人口問題學者,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高級研究員。2007年出版《大國空巢:走入歧途的中國計劃生育》,探究中國人口政策對中國社會的衝擊與影響。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