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當15%的失業率遇上1179萬畢業生

作者:

先來看三組統計數據:

2024年有1342萬考生奔赴高考考場,比去年增加了51萬;

2024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79萬人,比去年增加了21萬;

2024年4月,全國城鎮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歲勞動力失業率約為15%,與去年相比略低但仍處在高位。

為什麼要列這三組數據,因為就業形勢是肉眼可見的嚴峻:一邊是失業率居高不下,一邊卻是畢業人數逐年攀升。

即便如此,這些統計數據里也「大有乾坤」。當然,就目前的學籍制來看,畢業生的統計誤差不會太大,但失業人群的統計水分可就大多了。

先來說說就業的定義。目前我國遵循的是國際勞動組織的標準,即一個人在最近的一周內,如果在「有報酬」或者「自營就業」崗位上工作了至少一小時,即為就業。

先不說失業統計中會有多少「漏網之魚」,即便認定為就業的人群中,也還有很多是收入微薄且不固定的零工,可以說與失業人群幾乎無異。

除此之外,經濟下行階段,一些單位硬挺着不裁員或者少裁員,取而代之的是降薪措施,或者3個人的活5個人干,又或者給員工放長假,只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發放月薪,即以「隱形失業」來應對外部衝擊。所以說,失業率一旦處在高位,實際的情形一定比統計數字要嚴重得多。

當然暫時的失業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由市場需求低迷導致的企業業務收縮和人員精簡。因為市場需求是企業的命脈,需求下降直接影響的是企業的生存問題。

有企業才有就業,企業生存堪憂,就業更是無從談起

當然有的學生會說自己可以考公、可以進事業單位。但我們必須面對一個現實,畢業能進入機關、事業單位和國企工作的都是少數群體,而超過80%以上就業崗位都是民營企業提供的,尤其在中小型企業工作的人數在總體中佔比很高。

這些企業本身就是在競爭中夾縫求生,總體**需求下降就意味着總體業務量減少,而業務量減少不僅意味着收入減少,還意味着市場競爭更加殘酷。一旦市場**增量不足,大家就會爭相搞存量,而存量只會越搞越少,競爭也只能越來越激烈。

所謂狼多肉少,爭搶不斷,弱小的狼大多不是被餓死,而是在爭搶過程中被同類殺死的。

以我了解的一家小型公司為例,10年前他們公司做業務幾乎是滿地撿訂單,因為訂單不是很大,業內的競爭對手都看不上,所以公司每年的任務指標都能超額完成,老闆還計劃着擴產多招人;

然而等疫情過後,這家公司的業務量開始下滑,一方面原因是訂單總體比往年少了,另一方面是多家大中型企業與其競爭(一開始是兩三家企業爭一個單子,後來成了20家企業爭一個單子)。

面對如此內卷化的競爭,這家企業自然不是對手,業績就開始直線下滑,緊跟其後的就是大刀闊斧地裁人,不斷壓縮各項成本。可即便如此,最終還是逃不過「倒下」的命運。

我沒有找到這兩年企業倒閉的可靠數據,但從處於高位的失業率和周圍許多人的處境來看,企業倒閉的真實數據估計不會太好看。這樣一個市場大環境,對於剛畢業的學生來說,可謂非常不友好。畢業即失業,不再是危言聳聽,而是越來越普遍的現象。

企業發展好的時候,有足夠的耐心培養你,等你「脫胎換骨」;一旦遇到如今這樣的「生存期」,對不起,誰能快速為企業創造效益,幫企業活下去,企業就選誰。

反觀人才的供給側,尤其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有多少能達到這個標準。達不到這個標準他們就要被篩下去,高不成低不就,於是乎社會上就會出現一大批「脫不下長衫的孔乙己」。

當下,企業迫切需要的是實踐經驗和實操能力,而這恰恰是剛畢業大學生所匱乏的。當然,這其中也折射出了很多教育問題,比如學校教育與企業用人需求的脫軌問題就比較突出。

怎麼辦?我勸大學畢業生趕緊放下本就不存在的「長衫」,快速加入「鐵人三項」的隊伍中去:送外賣、送快遞、跑網約車;如果還不行就考慮一下「吉祥三保」:保安、保姆、保潔。最起碼能讓自己活下去,不給父母添負擔。

4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讓很多問題看起來都不是問題,但問題終究不會消失,只不過留給了我們的孩子。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前人造孽,後人遭殃。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菏東詩吼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