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譯叢:最近發生了什麼?中國經濟烏雲密佈

作者:Sebastian Mallaby, Catherine Rampell, Lawrence H. Summers, Max Boot, Josh Rogin, David Ignatius and Keith B. Richburg

譯者:仁者樂山

(8月14日,北京,晚高峰時段,人們在中央商務區附近散步

來自中國的最新消息預示着不詳的兆頭。一系列指標表明,中國政府正面臨經濟逆風。經濟增長未能達到預期。外國投資下滑。至關重要的房地產市場疲軟。公司和政府機構在債務重壓下苦苦掙扎。本周四,大型房地產開發商中國恆大申請破產。除此之外,還有消息稱中國經濟已經進入通貨緊縮——這讓人擔心中國經濟會陷入1990年代摧毀強大日本的那種螺旋式下滑。

這一切意味着什麼?我們請專欄作家對此進行了分析。

塞巴斯蒂安·馬拉比(SEBASTIAN MALLABY):人口統計數據註定了命運

中國經濟放緩的深層次原因——也是認為經濟放緩將持續下去的最有力的理由——是人口數據的崩潰。去年,中國人口自1961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而這一里程碑式的變化本來預計要到2029年或更晚才會出現。從現在開始,中國的人口將加速下降:聯合國預計,到本世紀末,中國的人口數量將從現在的14億劇降至8億以下。只有追溯到中世紀晚期的瘟疫和饑荒,才發生過如此嚴重的人口減少。

中國正在效仿東北亞其他高儲蓄、高投資經濟體的模式。壓制消費和生活水平的經濟體系最終會遭到報應:它們製造了一大批壓力巨大、不想生育的年輕夫婦。因此,中國是世界上養育家庭成本最高的國家之一,這也導致生育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即每名婦女生育1.2個孩子。2021年,中國政府採取了鼓勵生育的「三胎政策」,但生育率是中央計劃人員無法控制的。

中國的最低生育率也反映了鮮明的中國特色——特別是共產黨的專制主義。由於選擇性墮胎和對女嬰的忽視,中國的女性人口比男性人口少了約3000萬。由於中國人口持續淨流出,因此無法通過吸引外國人來解決問題。流動人口和有抱負的人往往會躲開咄咄逼人的專制政權。

中國人口的迅速減少給國家的前景帶來了雙重打擊。更少的勞動力意味着更低的經濟增長率:在未來75年裏,中國適齡勞動人口的縮減速度將比總人口的縮減速度更快。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將加劇福利支出增加的壓力——今年在武漢和大連,成千上萬的老年人上街抗議醫療保險改革,即是見證。

即使到2100年中國人口減少到8億以下,但預計中國仍將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人口數量是美國的兩倍。但中國將發生重大變化。它作為一個吞噬出口市場併到處叫囂購買公司和房地產的蠻橫的規則破壞者的角色,將會減弱。它將更像一個脾氣暴躁的執政者,為其搖搖欲墜的福利體系和難以改變的低增長而憂心忡忡。

嘉芙蓮·蘭佩爾(CATHERINE RAMPELL):年輕人中的不滿情緒

(8月10日,在中國中部的湖北省武漢市,參加一個招聘會的大學畢業生)

幾代人以來,中國共產黨能夠掌握權力,部分的是通過與人民的一種隱性交易:犧牲你們的自由,作為交換,我們將保證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

這種交易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已經不適用。

直到最近,中國的年輕人似乎已經做好了挑戰世界的準備——而且他們中的許多人似乎相信自己能夠做到。在中國領導層的煽動下,在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力量的推動下,他們表現出了超級民族主義的傾向。畢竟,中國的 Z世代(Gen Z)是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和收入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中國在金融危機後表現出的韌性,尤其是相對於大部分西方國家疲軟的經濟復甦而言,表明中國及其國民除了崛起別無選擇。中國的宣傳巧妙地利用了許多西方民主國家的政治功能失調,強化了這種看法。

中國青年的受教育程度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預計今年將有創紀錄的1160萬人大學畢業。對於一個在2000年時,大約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不識字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就。

但新冠疫情後的經濟放緩導致就業機會枯竭,特別是那些應屆畢業生夢寐以求的科技和其他領域的就業機會。

青年失業率全年持續攀升,16至24歲青年的失業率在6月份創下21.3%的歷史新高。本周,政府全部暫停了該系列數據的發佈。找到工作的年輕人往往要忍受每周72小時的繁重工作和過勞。大量媒體報道稱,許多20多歲的年輕人放棄了自己的職業,成為「全職子女」,這意味着他們退出了正式的就業市場,從父母那裏領取津貼,專注於家務和其他孝道。

中國領導層沒有繼續在 Z世代面前炫耀不斷增長的財富和就業前景,甚至沒有對年輕人破滅的希望表示太多的同情,而是基本上告訴年輕人停止抱怨,降低期望值。習近平說,年輕人必須學會「吃苦」(這個慣用語的大致意思是通過忍受苦難來磨礪自己)。領導人說,現在的年輕人不太善於從事體力勞動或下鄉——習近平和他那一代人曾經不得不忍受的經歷。

國家嚴厲封鎖的結束與向外移民的激增同時發生,這也許並不令人驚訝。現在,關於年輕人幻想破滅的報道屢見不鮮;今後的問題是,由此產生的挫折感和憤怒會轉向內還是向外。

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H. SUMMERS:中國經濟終將碰壁

毫無疑問,正如傳統觀點高估了1960年俄羅斯和1990年日本的經濟前景一樣,中國在這十年的經濟前景也被大大誇大了。事實上,我認為,以市場匯率衡量,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很有可能在下一代人的時間裏繼續超越中國。

與俄羅斯和日本一樣,這反映出一個事實:靠製造業超高資本投資驅動增長的國家最終會碰壁。與這些案例中的情況一樣,這也反映了人口災難,中國的出生人數現在還不到七年前的一半,結婚率也大幅下降。最重要的是,由於全球缺乏接受更多中國產品的意願,中國的出口增長引擎陷入停滯,其基礎設施和房地產行業仍須擺脫近年來大規模過度建設的局面。

[page]

在俄羅斯和日本,龐大的技術——例如蘇聯的人造衛星和日本的電子技術領先——不足以阻止經濟的相對衰退。中國的情況可能也是如此,即使它結束了對頂級公司的腐蝕性政治干預。這一切對美國意味着什麼?任何人都不應該得出結論說,我們可以鬆懈於中國的地緣政治挑戰。事實上,正如俄羅斯1960年代在柏林、古巴和東歐的所作所為所表明的那樣,看到通往成功的經濟道路已不可能的國家,可能會變得非理性和危險。

習近平的意願不是我們共同繁榮;他並不尋求按照我們的條件融入全球秩序,也不希望維持當前的力量平衡。我們在建立聯盟的同時,還需要增加國家安全開支,並發出絕不容忍侵略的堅定信號。

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注意,確保合理的安全關切不會導致經濟政策激起我們最擔心的侵略行為。

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限制對華貿易的政策在某些領域肯定是必要的。但與倡導者經常宣稱的相反,這些政策加劇了通貨膨脹,降低了中產階級收入的購買力,並干擾了美國的競爭力。

根據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最近的表述,如果美國要將其經濟中的一些「院子」與中國隔離開來,那麼「院子要小」至少與「籬笆要高」同樣重要。

馬克斯·布特(MAX BOOT):當心得非所願(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過去十年來,美國人一直被中國崛起的陰影所籠罩。我們擔心中國經濟會摧毀美國的就業機會,擔心中國軍隊會將美國捲入一場台海戰爭。現在又有證據表明,中國的經濟正在停滯不前——而且這些問題不可能消失,因為中國的人口正在迅速老齡化和減少。「中國世紀」(Chinese century)可能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這應該是好消息,是嗎?不要這麼快下結論。

過去二十年來,中國一直是全球經濟的主要驅動力。中國商品的進口使美國消費者的物價保持在較低水平,並且,中國對美國國債的購買,使美國購房者的利率保持在低於本來的水平。工作崗位流失到中國的現象在2010年左右結束,而與中國貿易相關的新工作崗位的創造仍在繼續。2021年,美國對中國的商品和服務出口達到1920億美元,為美國創造了100多萬個就業崗位。難怪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L. Yellen)警告說,中國當前的經濟放緩是美國經濟的一個「風險因素」。

還有地緣政治風險。儘管從修昔底德(Thucydides)時代以來,傳統觀點就認為我們應該警惕正在崛起的修正主義大國,但歷史記錄表明,走向衰落的修正主義大國可能更加危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哈爾·布蘭德斯(Hal Brands)指出,德國正是在「對即將衰落的恐懼所導致的極度悲觀」中發動了一戰和二戰。最近,俄羅斯這個處於人口死亡漩渦中的國家發動了對烏克蘭的入侵,希望奪回失去的帝國榮耀。

中國經濟放緩可能導致習近平推行更加專制和好戰的政策——甚至入侵台灣——以遏制國內日益高漲的不滿情緒,並將民眾的憤怒引向外部敵人。負責東亞地區的前美國國家情報官員保羅·希爾(Paul Heer)警告說,美國的出口管制政策和關稅正在製造一個方便的替罪羊,讓習近平可以把中國的經濟困境歸咎於美國。「我們不應該對中國經濟放緩感到欣慰,」希爾對我說:「因為這很可能會加劇中國國內的緊張局勢和問題,這對美國或美中關係來說從來都不是一件好事。」

總之,對待中國經濟困境的跡象,我們應「當心得非所願」。一個衰落的中國可能比崛起的中國更危險。

喬什·羅金(JOSH ROGIN):偉大的經濟根本不是習近平的首要任務

(7月20日,香港,一名男子在閱讀從年度書展上購買的習近平的書《治國理政》)

中國的經濟問題不應該讓人意外。它們只是多年來形成的趨勢的最新(也是最引人注目的)證據。

這絕非偶然。多年來,習近平一直將政治控制和社會穩定置於經濟發展之上。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前、期間和之後,習近平都是按照對他自己、中國共產黨和中共國家安全有利的順序來做決策。經濟增長最大化顯然排在後面。

「現在的實際情況是,人們很晚才意識到,中國的經濟增長自2011年以來一直在下滑,而且還將繼續下滑。」亞洲經濟學家、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德雷克·希索爾斯(Derek Scissors)說:「為了政治控制、社會穩定和影響其他國家的能力,習近平願意付出高昂的經濟代價。」

中國政府宣稱,第二季度經濟同比增長率僅為6.3%,低於許多華爾街分析師的預期。西方經濟學家認為補救措施顯而易見:中國政府應該降低利率,削弱本國貨幣,並重新吹大房地產泡沫。但習近平似乎對這些都不感興趣。

對外,中國政府展開了經濟魅力攻勢,邀請世界各國領導人,聲稱中國「對企業開放」。但對內,習近平政府卻限制公佈投資者所依賴的基本經濟數據,同時突擊搜查外國企業,逮捕大量外國人,以至於美國政府警告美國人前往中國不安全。難怪外國投資正在枯竭。

習近平摧毀了中國自身的創新機器,將黨的控制強加於科技、教育、遊戲和其他領域。中國在海外擴大使用經濟脅迫,已經疏遠了澳大利亞、立陶宛、意大利、韓國和台灣等國家。中國的貿易額下降毫不奇怪。

再次強調,這些並不是新的進展。習近平的科技打壓始於2019年。債務危機自2008年以來一直在加劇。人口問題是1970年代制定的政策造成的。

中國的經濟增長將繼續放緩。中國共產黨無疑希望有一個好的經濟。它只是想要更多的權力。

大衛·伊格內修斯(DAVID IGNATIUS):台灣的危險

無論我們多麼喜歡中國的經濟困境,我們都不應該認為對中國不利的事情就一定對美國及其盟國有利。衰落的中國也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我最擔心的是,衰落會讓習近平更有理由打民族主義牌。如果他不能給中國人民帶來「共同富裕」,也許他會想給他們台灣。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6月的一份報告強調了習近平是如何將中國統一台灣與「中華民族復興」聯繫在一起的。2022年的一份白皮書稱這是中國復興「不可或缺」和「必不可少的一步」。習近平在2023年3月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講話中說,統一「是民族復興的題中應有之義」。

該委員會的工作組警告說:「隨着習近平領導下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他越來越多地轉向民族主義,為中共的權力壟斷辯護。隨着經濟進一步下滑,他可能會轉向台灣問題來爭取對中共和他個人統治的支持。」

快速發展的中國不必在大炮和黃油之間做出選擇。它似乎能夠兩者兼顧。但隨着經濟增長放緩,習近平將不得不做出更艱難的選擇。本周來自北京的新聞報道表明,中國領導層不打算走西方標準的道路,即使用經濟刺激來促進增長。消費經濟可能會受到影響。但軍隊會嗎?我對此表示懷疑。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備增長可能會持續下去。

就像俄羅斯那樣,衰落的中國可能會更加關注西方的威脅和想像中的陰謀。分析師比爾·畢曉普(Bill Bishop)本周在他的「中國主義」(Sinocism)博客中指出,中國情報部門國家安全部(MSS)在微信上創建了一個新的社交媒體網站,以煽動間諜熱潮。畢曉普寫道,此舉「毫不意外,因為在習近平時代,一切都關乎國家安全」。

MSS博客發出了不祥的警告:「我們已經到了捍衛國家安全的最關鍵時刻,一寸也不能放棄,一步也不能退讓。」

基思·里奇伯格KEITH RICHBURG:習近平將面臨合法性危機

毫無疑問,疫情後的中國經濟正陷入低谷。最令中共統治者擔憂的是青年失業率,顯然非常糟糕,以至於政府已停止發佈統計數據。據官方統計,16至24歲的人口中有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失業,但許多專家懷疑這一比例更高。官員們一直在告訴年輕人,與其進入如此冷淡的就業市場,還不如在學校多待一段時間,找一份名聲不那麼響亮的工作,或者去農村工作。

習近平剛剛結束了他史無前例的第三個執政任期中問題頻發的第一年,失業和潛在不安分的年輕人一定會讓他格外擔憂。在歷史上,中國的年輕人一直站在挑戰現有秩序的改革運動和叛亂的前沿。其中包括1919年由學生領導的五四運動和1989年6月4日被中共軍隊殘酷鎮壓的天安門運動。

天安門大屠殺之後,中國的統治者與民眾達成了一項心照不宣的社會契約:共產黨為他們提供無限的經濟增長、致富機會和一些擴大的個人自由,以換取其繼續統治的權利。自1949年起,在共產黨執政的前30年裏,共產黨聲稱自己的合法性來自於內戰的勝利。自1979年最高領導人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以來,共產黨的統治權就建立在主持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發展的基礎上——或者說所謂的「政績合法性」。

如果中共和習近平不能再以經濟繁榮來證明其獨裁統治的合理性,那麼經濟放緩和對即將到來的通貨緊縮的擔憂,就會給中共和習近平帶來非常現實的風險。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再加上房地產行業(大多數中國人將其儲蓄投資於此)的崩潰,是一個潛在的危險組合。

面臨國內問題的獨裁者往往會尋找海外危機來轉移視線。最近,中國對台灣更加好戰,在南海問題上也更加強硬。隨着經濟消息的惡化,潛在衝突的危險可能會增加。

原文連結: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2023/08/18/china-economy-deflation-debt-analysis/?utm_medium=email&utm_source=newsletter&wpisrc=nl_opinions&utm_campaign=wp_opinions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The Washington Post/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