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李濠仲:外國人如何在中國成為網紅的「教戰守策」

作者:
期刊提到,在中國有志成為網紅者,首先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在中國政府允許的範圍內獲得名氣並建立個人品牌共鳴」,至於對外國網紅來說,則又同時「必須謹慎處理中國民眾在接觸外國文化時的矛盾觀點和心理」。唯有前後「官」、「民」遊戲規則兩相調和,才能成功吸引大量中國粉絲。

外國網紅對中國的助益,就在「響應中國在全球話語權的鬥爭中主動塑造符合中共立場和中國利益的全球敘事」。(美聯社

近日台灣網紅波特王發文指稱,7月中旬開始,有10組台灣網紅受中國邀請,將陸續前往當地旅遊兼拍片,由於事涉中國國務院出資,因此或為另種形式「砸錢統戰」。中共將「外宣工具」擴及國外網紅已行之有年,甚至可獨立作為學術研究主題,好巧不巧,《東亞國際季刊》(East Asia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最新一期,其中一篇調查正是以《成為網紅:外國人如何在中國成為網紅》(Becoming Wanghong: How Foreigners Achieve Internet Celebrity in China)為題,深入解析了那些成功的外國網紅,究竟是如何駕馭中國網絡世界的複雜性。

《東亞國際季刊》經常對東亞政治、經濟和文化議題提供獨特的跨國研究,藉由本期「成為網紅」(由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研究學院院長蘇利文和博士生Weixiang Wang撰寫)解析,應可讓我們更清楚了解「外國網紅在中國」的經營現況。例如期刊提到,在中國有志成為網紅者,首先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在中國政府允許的範圍內獲得名氣並建立個人品牌共鳴」,至於對外國網紅來說,則又同時「必須謹慎處理中國民眾在接觸外國文化時的矛盾觀點和心理」。唯有前後「官」、「民」遊戲規則兩相調和,才能成功吸引大量中國粉絲。

關於前者,何謂「中國政府允許的範圍」,對中國網紅來說或許已熟能生巧,但初來乍到的外國網紅,基於迥異於中國社會的成長背景,挑戰便是如何適應中國複雜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禁忌,從中拿捏什麼是適當的語言、訊息和傳遞方式(包括自我審查)。因為任何中國名人,從傳統影視歌星、明星到新興的網紅,不只都受到國家嚴格的監督(監管),甚而也被嵌入在公共領域各個方面廣泛的文化和意識形態治理框架,加上中國政府經常以不可預測的方式解釋「德藝雙馨」,外國網紅在覬覦中國市場紅利之前,首先就有必要了紅線在哪裏,以及它會在哪裏出現彎曲。

至於後者就更複雜了。今天之前,在「宣傳中國即將走向世界」的前期,也許一張白人臉孔,會說點「普通話」,甚至還願意主動「說好中國故事」,很容易就能獲得中國民眾青睞。但時局演變,因地緣政治所助長的文化民族主義,「吹捧中國」已非萬無一失,外國網紅是否隨時敏銳地對中國表達更大的尊重,愈加成為一種標配行為。諸如,當中國發生天災地變,這些網紅有沒有適時發文哀悼,以及有沒有在敏感的日期發表不適當(包括不嚴肅)的言論,以及在避免批評中國的同時,有沒有同步對「親善中國立場」也表現出足夠的真誠,否則,「外國人的目光」是有可能比過去任何時期都容易成為一種對中國人的冒犯。這樣一來,即使自稱不關心政治的外國網紅其實也得時時關注中國政治動態。

娛樂型、文化型外國網紅自然多是刻意不公開討論政治,但外國網紅若是要觸及「政治」素材也不是不可以,不過,如果只謹守「政治正確」,顯然已無法讓個人在網紅圈鶴立雞群,更有效的做法,就是在看似中立的觀察和隱晦的觀點上,能與中共官方話語和宣傳的既定路線一致,並以積極的方式描繪中國,然後再以所謂「真相講述者」自居,去重塑國際新聞(尤其是CNNBBC等英美媒體)里的中國形象。

例如在烏俄和以哈戰爭等地緣政治衝突上,這些外國網紅無一不指責美國,同時將中國形容為和平的推動者,在觸及中國內外政治,一定否認中國在新疆侵犯人權,並將民主、自由等價值觀視為美國帝國主義「軟實力」之一。當然,提到台灣,用語就一定是「台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曾有外國網紅一邊逛中國夜市,一邊直播說「許多外國人對中國普遍存在誤解,以為中國人受到壓迫,需要你來拯救他們,但中國需要你們拯救嗎?(以熱鬧歡欣的夜市為背景反問)」。另外也有網紅直接將中國高鐵和英國鐵路相比,以此稱讚中國的制度優勢,奉勸其他國家向中國學習。這是外國網紅對中國產業經濟多少有所助益之外,同時也能對其社會治理做出的潛在貢獻。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安達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