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名家專欄:反擊中共的商業霸權

2024年5月15日,山東省煙臺港,等待裝載出口汽車的「上汽安吉長和號」,這是一艘用於運載出口中國汽車的國產大型船舶。

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Stu Cvrk撰文/信宇編譯

眾所周知,共產主義中國經濟的主要支柱包括國內房地產市場、外國直接投資和出口等。

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報導,中共房地產市場正處於嚴重危機之中,遭受了重大打擊,最為外界關注的就是中國恆大集團(Evergrande Group)於今年1月破產清算,該集團曾在2018年被列為「全球最有價值的房地產公司」。另一家房地產巨頭碧桂園(Country Garden)曾是中國最大的住宅建築商,去年10月拖欠債務,今年2月被債權人提出清算申請,亦陷入財務困境之中。

同樣,由於中共政府在2022年實施了嚴厲的COVID-19病毒清零措施,擾亂了中國經濟,外國對華直接投資也已枯竭。

極權執政的中共政權還實施了新的《反間諜法》,這讓那些開始實施脫鈎(decoupling)措施以減少對中國經濟依賴的外國投資者感到寒心。外國投資者的這些措施包括將生產和製造企業從中國轉移到其它國家。就連歐洲各國也加入到了脫鈎的行列。不過,他們更傾向於使用「去風險」(de-risking)這個更柔和的措辭,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於2023年1月創造了這個術語,這意味着歐盟在平衡與中國的貿易方面要採取更加細緻入微的方法,包括外交談判。

然而作為第三條腿的中國出口經濟情形又如何呢?有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世界各國正在注意到中共政權持續使用重商主義做法,通過政府補貼來壓低外國供應商的價格,從而給予中國生產商不公平的貿易優勢。

本文就來看一看中國的重商主義和西方最近的一些反擊措施。

什麼是重商主義?

重商主義(Mercantilism)是歐洲文藝復興中期至19世紀末興盛起來的一種貿易經濟體系。重商主義的目的是民族主義的,其主要目標是通過貿易管制使出口最大化、進口最小化,從而積累財富和權力。貿易順差是衡量重商主義實踐成功與否的最重要標準,因為在實際層面上,這意味着一個國家向其它國家出售的國產商品多於從外國生產商那裏購買的商品。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政府往往採取各種措施,包括關稅、操縱有利於國內產業的法規和稅法、剝削廉價勞動力(包括通過奴役),以及政府直接補貼國內產業以削弱外國競爭等。後一類措施包括使用軍事力量(主要是海軍)來確保向海外目的地運輸和出口貨物的安全。

中國特色的重商主義

美國及其西方盟國誤以為,當中國於2001年12月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後,中共政權就會改善其重商主義做法。作為這個進程的一部分,中國獲得了美國「最惠國待遇」,這為所有世貿組織成員提供了其貿易夥伴給予的最佳貿易條件,包括最低關稅、最少貿易壁壘和最高進口配額(如果有的話)等。

在獲得這些世貿組織成員待遇的同時,中共政權卻違反了《入世議定書》(Protocol of Accession)的條款,通過政府補貼(包括定向貸款、稅收減免和禁止在中國成立獨立工會組織等)繼續其重商主義做法,同時拒絕提供有關監管經濟活動的中國法規和法律的透明度。

自1972年2月中美兩國共同簽署歷史性的《上海公報》、中國向世界「開放」以來,中共欣然接受、改造並延續了西方重商主義的做法。

以下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重商主義的幾個典型例子。

經濟戰

中共動輒利用經濟作為武器,打擊任何威脅其核心利益者。這包括對支持香港民主運動或反對新疆和西藏持續種族滅絕的國家和公司實施歧視性的、不符合世貿組織規定的制裁和禁運。

聯邦調查局(FBI)是這樣描述中共對美國和世界持續進行的經濟戰的:「(中共)利用其法律法規使外國公司處於不利地位,而使本國公司處於有利地位。」

經濟間諜活動

中共擴大了其下屬機構統戰部的任務,將對外影響行動包括在內,其中包括與國家安全部密切協調,以協調間諜行動。其重點是竊取技術訣竅和商業秘密,使中國工業超越外國競爭對手,成為世界上的主導供應商。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2023年報導,中共的間諜活動針對10個關鍵性工業領域,包括航空航天和航空設備、醫藥開發、納米技術、生物工程、人工智能、軟件技術等。

合資企業知識產權盜竊

根據中共法律,所有在中國的合資企業都要求外國公司與中國合作夥伴組對。合資企業的規定使得外國知識產權被直接竊取成為可能。聯邦調查局曾這樣描述這個過程:「中國(中共)政府限制某些類型的外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要求它們必須與中國公司組建合資企業,才能進入中國市場。然後,中國公司利用其中一些合作機會獲取外國專有信息。」

囤積戰略物資

多年來,中共政權成功地控制了各種戰略商品,同時建立戰略儲備,作為對沖通脹和操縱市場以影響(脅迫)特定目標國家的手段。

戰略商品是指對國家經濟至關重要的原材料或農產品,如果該商品的貿易和供應中斷,國家經濟將遭受重大損失。

產能過剩和對外傾銷

多年來,中共利用大量得到補貼的工業領域造成產能過剩,並利用產能過剩以低於生產成本的價格出口產品,從而迅速佔領國外市場。今年4月,英國路透社(Reuters)發文指出,「美國、歐洲和其它地區的政策制定者對中國在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鋰離子電池和其它行業的過度投資感到擔憂,因為這可能導致產出水平超出國內需求。」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中國「電動汽車充斥英國」。

中共的重商主義做法旨在以犧牲外國公司的利益為代價搶佔全球市場份額。其結果是形成了有利於中共的巨額貿易順差,例如,2022年這個數字就達到5760億美元,這為中共軍隊的驚人發展提供了充足資金。

結束語

令遍及世界各地的全球主義者和「接觸中共主義者」們懊惱不已的是,前總統唐納德‧川普在任期間大力推行關稅制度、重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鼓勵美中脫鈎,以此作為重新平衡中美貿易和削弱中共重商主義的戰略。現總統喬‧拜登保留了川普時代的許多關稅措施,同時最近又對電動汽車(EV)、先進電池、太陽能電池、鋼鐵、鋁和某些醫療設備提升了關稅。

西方七國集團(G7)和澳大利亞正在採取一種更為柔和的「集體韌性」(collective resilience)戰略,以應對中共持續不斷的重商主義。該戰略包括通過集體扣留中國高度依賴的關鍵商品來實施經濟威懾。正如總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簡稱CSIS)所指出的,「G7+A(指澳大利亞)國家在近400種商品中,70%屬於中共依賴商品,貿易價值超過370億美元(2022年);而在近160種商品中,90%屬於中共依賴商品,貿易價值為75億美元。」威脅減少這些物品對中國的出口,可以向中共施壓,迫使其減少動輒對外實施的制裁和禁運,真正實現中共黨魁習近平經常宣稱的「中國正在對外開放」的承諾。

當然,為了反擊中共的重商主義,西方社會還採取了許多其它有效措施,如歐盟對中國電動車補貼啟動調查、西方媒體對中國近期傾銷行為發出警告、歐盟調查揭露中共政府補貼導致一家中國火車製造商撤回對保加利亞鐵路車輛合同的競標、美國貿易代表對中共「不公平、非市場政策和做法(旨在主導)海運、物流和造船行業」展開調查,以及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的賴氨酸(一種對人類飲食很重要的氨基酸)展開新的反傾銷調查等。

一言以蔽之,世界對中共重商主義的共識似乎正朝着正確的方向發展,然而還需要更多的集體應對措施。

作者簡介:

斯圖‧克沃爾克(Stu Cvrk),在美國海軍服役30年,擔任過各種現役和預備役職務,在中東和西太平洋等地區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退役前是一名上尉。他畢業於位於馬利蘭州的美國海軍學院(U.S. Naval Academy),接受了古典的自由主義教育,具有海洋學家和系統分析員的教育和經驗,這些為他此後的政治評論奠定了重要基礎。

原文: Pushing Back on Communist China’s Mercantilism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