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沈舟:80年前的諾曼第登陸 中共現仍做不到

作者:
按照盟軍的計劃,登陸第一天要迅速佔領灘頭,還應儘快攻取附近的卡朗唐、聖洛、卡昂和巴約等小鎮。各處部隊雖然搶灘成功,但未能迅速推進,與計劃中的前線攻擊點距離10至16公里。登陸6天後,直到6月12日,5個灘頭陣地才連接起來,盟軍整個戰線長約97公里,深24公里,但仍然沒有拿下靠近諾曼第的小鎮卡昂(Caen)。到6月底,盟軍有87.5萬人從諾曼第登陸,但直到7月21日才完全佔領小鎮卡昂。中共號稱攻台可以速勝,實際很難發生。

1944年6月6日,美軍士兵乘坐登陸艇逼近法國諾曼第的猶他海灘

80年前的1944年6月6日,以美軍為首的盟軍跨越英吉利海峽,在法國諾曼第(Normandy)海灘登陸,正式拉開了針對納粹德國的大反攻行動。盟軍準備了100萬兵力,當天15.6萬人在5處登陸地點全部搶灘成功。若台海開戰,中共做不到80年前諾曼第那樣的登陸。

首日攻防兵力對比3:1

諾曼第登陸當日,盟軍部署了15.6萬步兵實施搶灘計劃,另有海軍兵力約19.6萬人提供支援。

納粹德國在諾曼第的防衛兵力約5萬人,雙方直接攻防兵力對比為3:1,盟軍作為進攻方佔有絕對優勢,當天以傷亡一萬多人的代價,在5個登陸點全面登陸。

1944年6月,盟軍從法國諾曼第登陸的戰略態勢圖

盟軍曾比較了四個可能的登陸選址。法國加萊距離英國最近,但納粹在此處的防衛最嚴密;而且盟軍登陸後,將面對該地區的眾多河流,難以迅速向內陸推進。另外兩個地點地形相對狹窄,盟軍容易被德軍堵住,也被放棄。

諾曼第相對較遠,但有大片海灘可以登陸,之後能在廣闊的戰線上向內陸進攻,因此諾曼第被確定為盟軍大反攻的突破口。但諾曼第海灘缺乏港口設施,重裝備和後續部隊大規模登陸需要時間,盟軍還為此改裝了大批水陸坦克。

1944年6月6日,盟軍從英國普利茅斯港等地出發,越過英吉利海峽,在德軍防守相對薄弱的法國諾曼第海灘大規模登陸。盟軍放棄了距離英國最近的法國加萊登陸點,德軍在此處的防守最嚴密。(谷歌地圖/大紀元製圖)

盟軍地面部隊在英國普利茅斯港等地集結,總計投入39個師,其中美國22個、英國12個、加拿大3個、波蘭和法國各1個,總兵力超過100萬。

中共一直在計劃進攻台灣,但首日難以將15萬人運送到台灣。台灣現役軍隊24.7萬人,預備役約231萬人。

中共陸軍現役97.5萬人,即便抽調一半約50萬人,也無法達到3:1的優勢;若抽調更多,中共各戰區防禦將形同虛設。台灣沒有諾曼第那樣的寬闊海灘可以登陸,中共現有登陸艦船一次能運送約2萬人;更多輕步兵只能搭載小船,但海峽正面幾乎沒有適合登陸的地點,難以得到後援支持,這些士兵只起到牽製作用,等於去送死。

1939年2月1日,英國戰列艦羅德尼號(HMS Rodney)在地中海巡航,艦上裝備了9門16英寸(406毫米)口徑火炮。在1941年擊沉德國戰艦俾斯麥號的行動和1944年6月6日的諾曼第登陸中,這些艦炮發揮了重要作用

1,213艘軍艦的龐大艦隊

諾曼第登陸當日,盟軍共出動了6,939艘船隻,包括1,213艘軍艦、4,126艘各類登陸艦船、736艘輔助艇和864艘商船;能實施對地攻擊的主要是6艘戰列艦、22艘巡洋艦、65艘驅逐艦。

美英參戰的最大戰列艦3.8萬噸,裝備9門406毫米口徑巨炮;最小的戰列艦2.6噸,裝備了12門305毫米口徑艦炮。5艘重巡洋艦中,美國的3艘裝備9門203毫米口徑艦炮,英國的2艘裝備7門191毫米口徑艦炮;其餘17艘巡洋艦裝備8門152毫米或133毫米口徑艦炮。美軍驅逐艦普遍裝備4至6門130毫米或127毫米口徑艦炮,這些艦炮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共若攻台,應可以集結數千艘民用船隻,但軍艦數量遠不及諾曼第登陸時盟軍的規模。中共海軍目前有055驅逐艦8艘、052D驅逐艦25艘,只配備1門130毫米口徑艦炮,能攜帶的對地攻擊導彈有限;先後試製的051B/C驅逐艦2艘、052B/C驅逐艦10艘,都只有1門100毫米口徑艦炮,不能發射對地攻擊導彈。這些驅逐艦不可能全數投入台海作戰,也不敢進入台灣反艦導彈射程內,艦炮無法對地攻擊。

中共還有40艘054A型護衛艦,但只配備1門76毫米口徑艦炮,無法搭載對地攻擊導彈。

中共能徵用的各式民船總數或許能接近諾曼第登陸時的規模,但航行距離大約至少要增加一倍;能提供火力支援的軍艦太少,艦炮基本無用。部分055和052D驅逐艦應攜帶對地攻擊導彈,估計不會用於打擊灘岸工事,而是繞行台灣東部,試圖攻擊花蓮基地等。

1944年6月6日,盟軍的P-38閃電戰鬥機飛躍英國鄉間上空,前往空襲諾曼第

2,200架飛機的空襲

諾曼第登陸開始前,超過2,200架美國、英國和加拿大戰機轟炸了諾曼第沿岸工事和內陸地區目標。

德國有570架飛機駐紮在周邊地區,但沒有及時得到預警,並未發生大型空戰,盟軍艦隊也沒有遭遇德軍空襲。提前出動的掃雷艦在黎明前順利完成了清理航道的任務,沒有遭遇敵人。這樣的情況在可能的台海戰事中幾乎不會出現。

中共空軍缺乏大規模空襲能力,100架轟-6轟炸機不敢越過台灣海峽,其它戰機同樣懼怕台灣的防空導彈。

中共的主力戰鬥機殲-16、殲20和部分Su-30、殲-11,應主要參加台海北部空域的空戰,為登陸艦隊護航。中共可能也試圖爭奪巴士海峽空域,派出轟-6轟炸機從台灣南部繞行,還要分出一些戰鬥機到台灣西南空域。中共空軍戰機的質量和數量,面對美國為首的聯軍都明顯處於下風。

中共能參與空襲的飛機遠遠達不到2,200架,主要靠火箭軍的導彈攻擊和遠程火箭炮的亂射,再以無人機作為補充。

俄軍已經向烏克蘭發射了超過8000枚導彈,但效果有限。據稱,朝鮮提供俄羅斯的導彈命中率只有20%,估計中共導彈的命中率介於朝鮮和俄羅斯之間。俄軍的導彈基本沒有用於打擊前線,中共導彈用於打擊台灣灘頭陣地的應該也有限。

中共吹噓遠程火箭炮射程可達400公里,但為了加大飛行距離,火箭彈只能減輕彈頭、增加燃料,彈頭重量應只有150公斤,難以摧毀堅固工事,與諾曼第登陸時使用的300至400毫米口徑艦炮無法相比。中共號稱制導火箭精度超過導彈,若果真如此,其成本應與導彈差不多,還不如造導彈。

1944年6月6日,盟軍士兵在法國諾曼第沿岸離開登陸艇,涉水展開登陸行動

奧馬哈海灘的登陸代價

諾曼第登陸當日的5個地點中,奧馬哈海灘的戰況最為激烈,戰損最大。因為雲層的遮掩,盟軍的空襲未能有效摧毀奧馬哈海灘的堅固工事,此處的防禦力量恰恰最強。美軍第1步兵師和第29步兵師面對的不是情報中描述的德軍一個團,而是德軍第352步兵師。

登陸過程中,強大的海流致使許多登陸艇偏離航線或延誤,美軍轟炸機的第二波空襲又擔心誤炸自己人,不得不放棄攻擊。士兵們離開登陸艇後,要涉過半米或一米深的水,徒步到達海灘。美軍第一波攻擊傷亡慘重,32輛水陸坦克有27輛沉沒在水中,迫使美軍暫停坦克衝擊;當天傷亡總數約2,000人。

之後在美軍驅逐艦的近距離火力支援下,登陸行動才得以恢復。當天上午晚些時候,美軍只有約600人搶佔了地勢較高之處。中午時,美軍艦炮造成德軍重大傷亡,德軍彈藥也開始耗盡,美軍鞏固了灘頭陣地。6月6日,美軍在奧馬哈海灘雖然搶灘成功,但並未達成計劃的登陸目標,直到6月9日才真正完成。

1944年6月,盟軍在法國諾曼第成功登陸後,後援部隊、裝備和物資相繼抵達。

中共登陸台灣的行動,目前看缺乏有效的空中、海上火力支援,難以壓制台灣守軍火力,登陸難度會大得多。中共軍隊在ZTD-05兩棲登陸戰車上加裝了105毫米火炮,試圖彌補火力的不足,但裝甲防護薄弱,難以承受標槍導彈、拖式導彈和坦克炮的打擊。

德軍在整個諾曼第海灘部署了170門火炮,口徑多數是88毫米或75毫米,無法與現代火力相比。台灣軍隊有155毫米口徑火炮超過600門、203毫米口徑火炮165門、240毫米口徑火炮30門,還有自產的雷霆-2000多管火箭,並增購了美國的海馬斯火箭。

台灣有各式坦克一千餘輛,部署在岸邊可以直接打擊試圖登陸的船隻、兩棲戰車;還有61架眼鏡蛇攻擊直升機和29架阿帕奇直升機,都是諾曼第登陸時沒有的防衛武器。台灣的F-16戰鬥機和無人機可以空襲中共艦隊,導彈可以進行源頭打擊。

中共輕步兵乘小船可從多處登岸,但面對的是台灣超過2,700輛各式裝甲車,還有多達9,000輛悍馬車,基本是以人肉對裝甲。

1944年7月23日,盟軍完全佔領諾曼第附近的法國小鎮卡昂(Caen)後,英國首相丘吉爾(前左)和蒙哥馬利元帥(右二)訪問了被摧毀的卡昂。

盟軍45天才完全佔領諾曼第小鎮

諾曼第登陸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作戰,第一天就取得了成功,傷亡總數小於預期;然而整個作戰計劃並未及時達成。

按照盟軍的計劃,登陸第一天要迅速佔領灘頭,還應儘快攻取附近的卡朗唐、聖洛、卡昂和巴約等小鎮。各處部隊雖然搶灘成功,但未能迅速推進,與計劃中的前線攻擊點距離10至16公里。

登陸6天後,直到6月12日,5個灘頭陣地才連接起來,盟軍整個戰線長約97公里,深24公里,但仍然沒有拿下靠近諾曼第的小鎮卡昂(Caen)。

到6月底,盟軍有87.5萬人從諾曼第登陸,但直到7月21日才完全佔領小鎮卡昂。中共號稱攻台可以速勝,實際很難發生。

盟軍從諾曼第登陸可謂出其不意,德軍前線指揮官隆美爾曾重新規劃了諾曼第的防禦,但一些地區的工事只完成了18%。漫長的海岸線決定了德軍兵力和資源無法有效分配。

1944年初,納粹德國將軍隆美爾(右前二)視察諾曼第防線的一個炮台。

隆美爾在諾曼第的後側部署了裝甲部隊,但沒有及時提供支援。諾曼第登陸計劃6月5日開始,但暴風雨迫使行動延遲一天,隆美爾判斷盟軍不會進攻,還返回柏林為妻子慶祝生日。德軍情報部門偵測到了盟軍行動的信號,但因為之前多次誤報,此次也再度被上層忽視。諾曼第登陸發生時,希特拉正在睡覺,無人敢打擾,調兵的命令遲遲沒有下達。

這些應是天意。正義與邪惡的關鍵之戰,神會幫助正義一方。中共若發動戰爭,就是邪惡的一方,神也會幫助對抗邪惡的另一方。

盟軍還提前實施了一個規模巨大的空降行動,雖然傷亡慘重,但達成了一些戰略目標。中共運輸機數量遠遠不足,難以模仿,也躲不過防空導彈。

因天氣和海像原因,諾曼第登陸只能選在6月;中共若攻台,可選的基本是4月和10月,而且中共軍隊的準備無可遁形,還繞不過金門、馬祖,難以達成進攻突然性。

80年前的諾曼第登陸,對今天台海可能的戰事仍有參考價值。80年後的今天,中共軍隊有很多登陸條件仍不具備,面對的防衛力量卻強大得多。中共最忌憚的還是美軍,中共軍隊試圖在登陸經驗最豐富的美軍面前班門弄斧,可以說選錯了對手。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安達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