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殺瘋了,豪車在中國,也崩了

終於卷出一片天?

這幾年,隨着國產車的崛起,合資車在國內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先是韓系,然後是法系,紛紛敗走,日系和美系銷量也在下滑。

如今,合資車最後的護城河,德系BBA也不行了。

價格跳水有多厲害呢?

官方報價35.39萬元的寶馬純電轎車i3,現裸車價最低已下探到17萬元多,下跌超過五成。

奧迪A4L的裸車價現已跌破20萬元大關,幾乎打了個62折。

奔馳更是曝出全系優惠近10萬,甚至進口車型CLS也加入了降價行列。

看來合資車的護城河也守不住了。

不止是合資車,豪車品牌也一樣:

北歐著名豪車品牌沃爾沃,全系降價最高13.24萬元,20萬提S60,30萬提XC60,有點難以置信。

甚至,連保時捷也降價了:

44萬拿下Macan?Taycan降價35%。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合資豪車開啟跳水降價潮?

幾個原因:

1、中產消費降級

這些豪車品牌的用戶基本都是中產,但是這幾年中產的資產縮水最大,就業和收入也最受影響。

金融、教育、遊戲、互聯網……

這些孕育中產的行業都受到了幾大影響。

而房地產和股市,也讓中產備受打擊。

所以,中產削減了豪車的消費,造成了豪車銷量下滑嚴重。

2023年,保時捷國內銷量同比下滑15%,今年第一季度,保時捷國內銷量同比下降了23.5%。

而BBA的營收與利潤均雙雙下滑,奧迪的稅前利潤甚至腰斬。

賣不動的話,只能以價換量。

但是這個降價幅度,也足以說明豪車品牌的利潤率真高啊,哪怕價格腰斬還能盈利。

2、扛不住國產車的價格戰

疫情三年之後,國產新能源車讓全世界眼前一亮。

不但功能豐富,而且價格美麗。

特別是最近比亞迪把中級車的價格打到了10萬以內,算是創造歷史了。

合資中級車普遍在20萬左右,國產中級車打到15萬以內,今年比亞迪又把價格打到10萬以內。

這個價格不降價根本沒法競爭。

邏輯很簡單:

因為豪車的性價比消失了。

兩個看起來差不多的車,怎麼說一輛BBA也不能換三輛半比亞迪吧。

只能說BBA溢價太高了。

所以不降價不行。

3、但是問題也隨之出現了

汽車價格戰已經有點惹眾怒了。

上周在重慶舉辦的汽車論壇,一眾國產和合資車企董事長炮轟汽車價格戰。

偷工減料,造假售假,好像是貼臉開大,直指中國汽車最大的卷王,去年確實曝出油箱減配,今年又被曝光油耗貓膩。

看來汽車價格戰這麼卷下去,不但卷死合資,連國產車也受不了。

大佬們的意思主要分兩個:

一方不支持卷,認為在法制不健全,市場化不發達的前提下,價格內卷大概率會走向偷工減料,影響關鍵技術的攻關,不利於長期發展。

一方支持卷,認為卷是優勝劣汰的結果,只有卷才能卷出世界級企業,會卷出用戶利益的最大化,卷出世界級品牌。

這個怎麼說呢?

其實要我說,卷的階段已經過去了,一批矇事的車企都被卷到倒閉了,汽車的價格也已經腰斬了:

合資車全軍覆沒,國產車都受不了了。

再卷下去的意義是什麼呢?

中級車從20萬到15萬如今再到10萬,接下去在卷到5萬?

5萬塊的中級車真是有保障嗎,現在A級車已經6萬多了,再卷到3萬塊?

供給端的生態多樣性被破壞了,大家只能拼低價車。

真的是所有人都喜歡這種嗎?恐怕不一定吧。

還有兩點:

首先,內卷到最後,不是走向減配就是走向壟斷,短期內對消費者好,長期來看不一定。

其次,現在車企需要的是出口和出海,捲成這個樣子,是怕國外的關稅大棒舉得還不夠高吧。

價格戰,適可而止吧。

另外,最近又有一個外資機構看好樓市:

認為中國樓市迎來軟着陸,還給出具體時間,6-9個月內房價將企穩。

之前瑞銀分析師也這麼認為,但是給出的時間點是明年年中,花旗的時間還提前了。

他們是依據什麼得到這個判斷的呢?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中產先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