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王赫:關稅戰籠罩中共

作者:
面對「中國衝擊2.0」,全世界都受不了了。對美國和西方來說,中共全球野心膨脹,中美展開「極端的戰略競爭」,美國和西方要跟中共「去風險」,一方面積極推動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另一方面加強技術出口管制、遲滯中共利用製造業轉型、升級來發展軍力。這時,關稅就發揮了戰略作用。

中共將過剩產能傾銷全球,為的是佔領國際市場,從而稱霸世界。圖為2024年4月18日,山東省煙臺市一個港口,比亞迪電動車正在等待裝載出口

繼2023年3月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40%的額外關稅後,6月8日,土耳其又發佈一項總統令,將電動汽車之外的所有其它從中國進口的汽車也加征40%的額外關稅(每輛車最低收取7,000美元關稅),法令7月7日生效。大多數國家汽車進口的稅率在10%左右,為什麼土耳其將中國電動車關稅提高至50%(原有關稅10%+40%額外關稅),並且還擴展到所有中國汽車呢?

大家知道,土耳其是新興工業化國家,與中國同為二十國集團(G20)成員,2022年人均GDP約10,655美元,發展水平與中國相似。與中共相比,土耳其的優勢是它的經濟體制與西方趨同,是經合組織(OECD)的發起國和成員國,與歐盟早就建立了關稅同盟。土耳其也在走出口導向型之路,必然要與中共較量,而關稅是最好用的工具之一。

舉例而言。目前,土耳其約年產150萬輛汽車出口,其中70%至80%出口海外,主要是歐洲。為響應歐盟提出的碳減排計劃,土耳其也將本土電動汽車產業當作發展重點。2019年12月,土耳其推出本國第一代國產電動汽車的原型,包括C級SUV電動跨界車和電動轎車。2022年10月,土耳其第一個國產車品牌TOGG開始量產。2023年前11個月,土耳其電動汽車銷量同比增長了10倍;2024年前兩個月,土耳其純電動汽車銷量達到8255輛,表現強勁,躋身歐盟國家前五名。同時,TOGG也在崛起,2024年前兩個月銷量超過2800輛,成為市場領導者之一;其首款純電動SUV車型T10X在展會上的亮相,更是引發了廣泛關注。

但是,土耳其街上,中國品牌的汽車數量迅速增加。2023年,包括新加入的比亞迪在內,擁有中國血統的品牌數量增加到9個。2024年,將有42款新的電動汽車型號進入土耳其市場。

在這樣的態勢下,土耳其用高關稅來保護自己的汽車、電動車產業,也是自然的。

土耳其這樣做,也反映出中國汽車、尤其是電動車的強烈海外擴張。請看:2022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達到311.1萬輛,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67.9萬輛,同比增長120%;2023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491萬輛(超過日本躍居世界首位),同比增長57.9%,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20.3萬輛,同比增長77.6%。

不僅汽車、電動車,中國工業、製造業的過剩產能,使全球面臨着巨大的衝擊。例如,2023年,中國鋼材進口同比大幅下降(進口鋼材764.5萬噸,同比減少27.6%;進口鋼坯326.7萬噸,同比減少48.8%),但中國鋼材出口同比大幅增長,為2016年以來最高水平,達歷史第四高位:出口鋼材9026.4萬噸,同比增長36.2%;出口平均單價為936.8美元/噸,同比下跌32.7%;出口鋼坯327.9萬噸,同比增長225.2萬噸。這意味着,2023年中國鋼材出口量約佔全球貿易比重超過20%,成為他國貿易保護重點關注對象,貿易摩擦加劇。

事實上,據中共商務部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的統計數據,截止2023年,全球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救濟案件中,反傾銷調查1704起,佔全球反傾銷案件近三成;反補貼調查213起,超過全球反補貼案件的三成;保障措施調查408起,佔全球保障措施案件高達近85%;特別保障措施案件全部針對中國,為89起。

為什麼在貿易摩擦中,中國會成為焦點?

這可從進出口數據來看。2000年中國全年進出口總額達4743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2492億美元,進口總額2251億美元。但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進出口總值分別於2004年、2007年、2011年、2013年突破2萬億美元、3萬億美元、4萬億美元。2000年中國出口世界排名第七(佔世界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為3.9%),2009年超越德國從此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2010年出口份額世界佔比增至10.4%。中國出口的暴漲,長期享受貿易順差,這可謂「中國衝擊1.0」。

不過,2011年後中國經濟增長率持續下滑,中國進出口貿易額越過4萬億門檻後,就一直在4萬億級上徘徊。直到2021年,進出口總額一下躍升到6萬億;2022年維持在6萬億水平;2023年下滑至5.94萬億美元,其中出口3.38萬億美元(國際市場份額14.2%,與2022年持平)。2021年以來,中共欲以出口拉動經濟增長、挽回經濟頹勢,以各種方式支持出口,導致中國出口大增,這可謂「中國衝擊2.0」。

面對「中國衝擊2.0」,全世界都受不了了。對美國和西方來說,中共全球野心膨脹,中美展開「極端的戰略競爭」,美國和西方要跟中共「去風險」,一方面積極推動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另一方面加強技術出口管制、遲滯中共利用製造業轉型、升級來發展軍力。這時,關稅就發揮了戰略作用。

美國從2018年起就與中共大打關稅戰,中國的最惠國待遇名存實亡。2024年5月14日,拜登政府發佈對華加征301關稅四年期覆審結果,宣佈在原有對華301關稅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對自華進口的價值180億美元產品的關稅,其中包括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00%的關稅。

不僅美國,歐盟也對中共祭出關稅武器。2023年10月4日,歐盟委員會發佈公告稱,對原產於中國的純電動載人汽車自主發起反補貼調查。按照引入關稅或配額等臨時救濟措施的規定,歐盟委員會應該在發起反補貼調查九個月之後(也就是2024年7月初)宣佈結果。據國際主流媒體報導,歐盟加征關稅決定將在2024年6月10日公佈。專家估計,對中國電動車的稅率將在目前的10%一般關稅的基礎上,再增加15%到25%。此外,將依據生產商從政府所獲補貼的多少,以及其對歐盟委員會調查的配合程度,來決定最後稅率的高低。據《南華早報》報導稱,歐盟委員會預計將從7月4日起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徵收臨時關稅。

而在美國對華新增關稅後,5月17日,加拿大出口促進、國際貿易和經濟發展部部長伍鳳儀在接受電話採訪時稱,加拿大正在考慮是否需要提高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的關稅。加拿大副總理兼財長方慧蘭(Chrystia Freeland)則告訴記者,中共正蓄意製造供應過剩,並表示政府不能「讓加拿大工業被中(共)國的供應過剩和產能過剩所摧毀」。加拿大的汽車製造商、鋼鐵生產商和工會敦促加拿大立法者對過度生產的中國商品加征關稅,並警告加拿大面臨着被美國政府視為對華軟弱夥伴的風險(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的稅率將達到102.5%,而加拿大目前僅對中國汽車徵收約6%的小額關稅)。加拿大與美國簽有《美墨加協定》,加方應使其關稅政策與美國保持一致。該協定將於2026年進行審查。美國也在提醒加拿大,不要讓中共利用美墨加貿易協定漏洞,繞道加拿大進入美國。

而墨西哥在配合美國、對華新增關稅方面,則比加拿大積極的多。墨西哥也是新興工業化國家、G20成員,是美國鄰居,與美簽有自貿協定(《美墨加協定》)。美國推動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近岸外包」、「友岸外包」,墨西哥近水樓台先得月,收益最大。

2023年8月15日,墨西哥曾自於宣佈次日起上調包括鋼鐵、鋁等產品進口關稅,稅率為5%~25%。

今年3月,在結束反傾銷調查後,墨西哥自華進口的鋼球、鋼釘徵收3.68%至12.35%關稅,此外還強行徵收31%的臨時補償稅。

4月22日,墨西哥公佈《關於修正一般進出口稅法關稅的法令》,對鋼鐵、鋁、紡織品、木材、鞋類、塑料、化學品、紙張和紙板、陶瓷、玻璃、電氣材料、運輸材料、樂器和家具等544類產品徵收5%~50%的臨時關稅。新法令在次日立即生效,適用期限為兩年。新關稅生效當日,墨西哥經濟部長拉克爾‧布恩羅斯特羅(Raquel Buenrostro)在一場官方活動上稱,「我們看到很多廉價進口產品以非常低的價格取代墨西哥國內紡織品、鞋類和其它,這些被低報的進口品來自與墨西哥沒有貿易協定的國家。」她沒有特別點名中國,但確認進口主要來自亞洲。

85%的中國向墨出口產品受到了新關稅的直接影響。這固然有配合美國的因素(防止中國產品繞道墨西哥進入美國),也有墨西哥長期對華貿易逆差的因素。根據中方數據,2023年中國與墨西哥雙邊貨物進出口額為1002億美元,其中中國對墨出口814.71億美元,中國自墨進口187.54億美元,墨方逆差高達627.17億美元。墨西哥要承接美國推動的全球供應鏈重組,發展本土製造業,與中共積極競爭,在巨大逆差的狀態下,自然要使用關稅這一武器。

印度和中國同為「金磚國家」,印度2023年GDP規模已經是全球第五名,莫迪政府發展印度製造業,追趕中國。中美較量,印度是最大受益者之一;而且,2020以來,由於領土爭端,中印關係明顯惡化。印度對中共大打關稅戰。例如,自2021年12月起,印度向中國7種產品徵收反傾銷稅;2024年3月14日,印度決定對原產於或進口自中國內地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印刷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s,PCB)徵收為期5年的反傾銷稅;等等。

綜上所述,面對中共為消化過剩產能向全球低價傾銷,以及美中激烈較量的推動,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都紛紛利用關稅武器與中共對抗。關稅戰已經籠罩着中共了。中共的國際經濟處境只會越來越糟糕。這對中國經濟真是雪上加霜。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安達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