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北大醫博生收入曝光:雞娃的盡頭 是尷尬的薪資

原標題:北大醫學博士畢業4年收入曝光:雞娃的盡頭是尷尬的薪資

「上清北和一個億,你選哪一個?」

這個經典問題,相信大家都刷到過。

我發現網上的回答,正好因為年齡分成了兩波:

孩子們幾乎都選了清北。

而99.9%的成年人秒選一個億。

原因大家都知道,現在形勢不好,掙錢太難,清北都去街道辦了。

最近倒是看到一個例外,有位北大博士畢業四年後,依舊堅定選擇了北大。

點開視頻前,本來以為這又是一期「我來人間湊數,看別人光芒萬丈」的採訪。

沒想到,這孩子挺實在,沒有什麼名校畢業的架子,不僅把自己社畜的形象抖擻了個乾淨,還說了好多大實話。

他說:學歷和掙錢沒什麼直接關聯。大部分同學絕大多數都在打工。

他說:北上廣這麼高的物價,自己存不下什麼錢,更別提買房了。

他還說:人生發財靠「康波」,也就是俗稱的踩中風口。

好多人在下面評論說:這才是人間真實。

可為什麼知道這些,他還是義無反顧選上北大呢?

他對學歷、掙錢的態度,倒是讓我對孩子的教育有了點新的啟發。

視頻里這娃,咱們管他叫朱博士,屬於那種很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

高考時被保送北大醫學院,本博連讀8年,本科時還拿下經濟雙學位。

就專業來說,他也相當優秀,讀博時發十幾篇SCI論文。

按理說,讀了這麼多年,又有一定成績,當醫生是順理成章的事兒。

結果畢業以後,他卻轉行當了股票分析師。

問理由就是,當醫生太「窮」了。

他說自己如果在三甲醫院工作,按目前資歷,一個月也就2萬左右。

當然,這對大部分人來說已經是高收入了,醫生又是長線職業,好日子都在後頭。

但遠水解不了近渴,目前這個產出和讀博8年的投入比起來,還是不算太有性價比。

而且這個收入,他想留還留不下。(畢竟)競爭的也都是清北博士。

年薪百萬,對大多數北大畢業的娃來說,都是遙不可及。

說到買房,朱博士坦誠說,自己確實有20%同學成功變身成有房一族。

不過這些同學,要麼掏空了家裏四個錢包,要麼本身就是富二代。

既然看得這麼明白,小伙子為啥還選北大呢?

朱博士是這麼回答的:

「讀書本身就不是奔着賺錢的目的。」

「上北大,更多是滿足精神層面上的需求。」

「錢很重要,但它不能代表所有的事情。」

「精神需求」這個詞,乍一看挺虛的,有種賺不到錢,強行挽尊的感覺。

但看完朱博士的整個採訪,我又覺得這是真心話。

他說:北大畢業都買不起房,確實心裏有比較大的落差。

尤其看到某些網紅直播一次就能掙個幾百萬,他當然也會眼紅。

那同樣是眼紅,有些人就開始憤世嫉俗,用消極抵抗作為報復。

我經常就在網上看到類似的言論,比如「你給多少錢,我就干多少活」。

這樣固然很舒服,但也更容易被淘汰,於是你越憤怒,越擺爛,錯失的機會越多,陷入無盡惡性循環中。

朱醫生,明顯屬於積極改變型的。

醫生收入低?他就改行乾薪資高的金融。

中途改行,其實以他本科的學歷,很難進入TOP級的投行,他肯定也在工作中付出了許多努力。

所謂,越努力,越幸運。

一個人如果看透了社會的殘酷,依然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動力,那他肯定有一天會抵達自己想要的高度。

很多人可能會說,那是朱博士比較樂觀。

但我還是覺得,他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一定程度是要歸因於北大的校園生活。

《精進》中有段話說得很好:

「一個成熟的人,他的標準來自他的內心,而大多數人,卻受環境所左右。」

一流大學和普通院校,不說硬件設施,氛圍上就有天壤之別。

記得前陣子有個很火的帖子,就是北大學生發出來的。

帖主說,自己修了一門剛開的新課,期中要閉卷考試。但也正因為是今年新開,沒有往屆資料和考題能參考。

遇到同一件事,心態和思維方式決定了人會有不同的反應和做法。

我想這種情況,有些娃可能就暗自發愁,不知如何是好了。

結果在帖主的課程群里,當下就有人跳出來,組織了一個70多人的群,給大家分組、分工、設置任務提交時間。

僅僅2天的時間,這70多個孩子,就整理出了16萬字的複習資料,還劃了重點,自己寫了模擬試題和答案。

評論區裏有網友感慨於這些孩子的執行力:

「這一刻對北京大學遙不可及的高度,有了具象化的理解。」

在優質大學裏,孩子收穫的絕不僅是一紙學歷,更是成長型的思維模式,永不言棄的精神和膽識,還有及時行動的行為習慣。

這些品質比錢本身更能保障孩子的人生,也是所謂學習逆天改命的一部分真相。

所以說,如果可以,我們當然還是托舉孩子一把,哪怕現在學歷貶值。

當然,如果孩子進不去,也不必強求。

因為這種積極的心態,我們當父母也可以幫孩子培養。

我覺得比較關鍵的有3點:

l良好的家庭氛圍

l面對逆境時,父母的態度是鎮定還是焦慮

l如何轉換思維,用積極的角度去解釋、分析問題

尤其是最後一點,比如說考試考砸了,有些人可能會跟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肯定是你不夠努力。

但有些父母卻會跟孩子這樣說:

這次發揮確實不太好,但也正因為沒考好,你才能發現哪些知識點薄弱,精準提升自己的不足之處。

正如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

「我們的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本身,而是因為我們加在這些事情上的觀念。」

那麼學會這一點,不論在學習還是工作,孩子遇到困難,就不會逃避,也不會覺得辛苦,而是將之視為提升自己的機會。

朱博士這段採訪里,還有一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

他說:上北大能決定你的下限,但賺錢更多取決於你能不能踩到風口。

而朱博士,就是那個倒霉的,沒能踩中風口的人。

讀書時因為無法落戶,眼睜睜看着房價上漲。

疫情時基金很火,他也跟風入手了,結果連跌2年,只能慘澹收場。

他說自己什麼風口都沒踩上,什麼坑都踏遍了。

老話說:「一命二運三本事」。

一個孩子能否獲得成功,與許多因素有關:有家庭出身,有個人努力,有時代機遇,有貴人扶持,還有不少的運氣成分。

現在這個大環境,運氣不好又是常態,北大博士尚且如此,又何況普通孩子呢?

所以雞娃這個事兒,是時候換個思路了。

如果你家娃是個好苗子,在不消耗生命力的前提下,該雞就雞。

畢竟學歷貶值了,又不是徹底沒用了,北大博士嫌棄月入2萬太少,但還有大把人找不到工作呢!

其次就是根據孩子的特點和喜好,找點他能不帶任何功利目的,也能堅持下來,長期投入的事情。

現在是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主角,只有你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和特質,總會吸引喜歡你的人。

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的李子柒,她愛傳統文化,擅長干各種農活,就算消失3年,後續也有人模仿,但依舊無人可以替代。

退一萬步來講,就算不能對事業有所助益,孩子最起碼會憑藉着熱愛,變成一個快樂的普通人,不是也挺好嗎?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小樹媽媽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