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如松:美國,關稅戰會「血流成河」?

——美國,「血流成河」!

作者:

這個標題來自川普的一句話。他在俄亥俄州進行演講時是這麼說的「我們將對每一輛進口汽車徵收100%關稅,如果我當選,你就賣不出去這些東西了。現在來看,如果我沒有當選,將會有一場血洗(bloodbath),這是至少的,……整個國家將會血流成河。」

具體內涵就不用解釋了,總之對川普來說,就是要對來自歐亞地區的汽車、尤其是電動汽車打一場類似世界大戰那樣的關稅大戰,也是經濟大戰。

至於嗎?

這背後的邏輯又是什麼?

1689年爆發的光榮革命是一個分水嶺,按照史學界的劃分,從這以後世界進入了近現代社會。

光榮革命之前世界處於封建時代,這類社會的典型特徵是國王可以隨意徵稅,也有權通過貨幣貶值從居民手中掠奪財富,甚至還可以以各種名義從居民手中徵收土地等財產,這部分居民對未來的預期當然就是十分不確定的,如何對沖未來的風險就成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再加上這種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很低,不具備抵禦自然的能力,人們基本靠天吃飯,就只能活在「恐懼未來」的狀態中,讓這個群體不具備消費能力;除了上述這個群體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更大的群體,他們是國王或封建領主的私有財產,處於奴隸的地位,國王或封建領主只提供基本的食物維持他們的生存即可,他們當然沒有消費能力。這兩個群體就組成了社會的中下階層,是各國最大的群體。

由於這個最大的群體基本不具備消費能力,只有食品需求,食品市場就成為最大的市場,所以這樣的社會就只能是農耕社會。

在封建社會,王族或封建領主家族具備一定的消費能力,但這個人群只佔全社會一小部分,這個小眾群體的需求即便催生了工業品市場,市場規模也很小,所以這個階段的加工業只能停留在手工業的層面,無法發展成真正的工業。因此我們閱讀歷史書籍的時候,從漢唐宋到元明清都可以看到手工業這個詞彙,但手工業卻無法進化到真正的工業,這是當時的社會體系所決定的。

決定上述封建社會經濟模式的就是社會等級,等級社會代表的是特權,而勞動者墜入了毫無消費能力的社會底層,社會就只能停留在農耕社會,即便產生了手工業,也無法進化成真正的工業生產活動,也無法建立工業化社會。

光榮革命對社會進行了深刻的改革:

第一,國王成為國家的虛君,或者就是國王的權力被裝進了法律這個籠子裏,在法律的層面上實現人與人之間基本權利的平等,任何政策法令都必須通過議會來制定。

這就解放了人,任何人都不再是國王和封建領主的私產,每個人都成為獨立的人。其次,國王的權力被裝進籠子裏,所有政策都由過會制定,消滅了隨意徵稅、隨意貶值貨幣、強征土地等私產的土壤。

第二,通過了《權利法案》,確立了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

當每個人都成為獨立的人,私有財產得到保護之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勞動來積累私產,私產壯大就會用於改善自己的生活,個人和全社會的消費能力就不斷壯大。此時,手工業主就必須提高科技水平和生產效率以滿足日益強大的需求,企業也才能在競爭中成長壯大,科技開始快速進步,生產效率開始快速提高,手工業開始壯大為工業企業,隨着企業的日益壯大又提供了更多、收入更高的就業機會,私產得以繼續壯大;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並進入大生產模式,抵禦自然的能力就空前增強,人們對未來的預期越來越穩定,就進一步促進了消費,最終就實現了生產與消費互相促進的正反饋過程,從此世界進入了以工業化為特徵的近現代社會。

[page]

在這種社會模式下,每個人都是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每個人都體現出生產與消費的平衡,然後在整個社會構建起生產與消費的平衡,「平衡」兩個字成為驅動經濟進步的動力。

這就是兩次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以及未來AI革命的深層邏輯,本質上,這些所謂的革命都是通過提升效率來滿足需求的行為,也是為社會提供更高等級供給的行為。

在這個機制中,勞動者只是一個個的個體,個體在資本甚至政府面前就處於十分弱勢地位,所以,英語系國家都有異常強大的工會,他們足以與企業主進行平等地討價還價,甚至美國總統在選舉年都要拍他們的馬屁,工會就是這種社會模式的基石之一,只有強大的工會才能將分散的勞動者團結起來,才能保護勞動者的權益。只有勞動者的權益得到保護,才能保護社會的消費能力,才能讓這種生產與消費的正反饋模式可以持續運行下去。

這種社會模式也需要與時俱進。

(示意圖)

比如,隨着時代的進步,科技水平越來越高,生產效率就越來越高,最典型的是流水線誕生之後讓汽車的生產效率飛速提高,讓供給能力空前強大。此時,全社會的社會財富就必須下沉,只有努力提升勞動者的收入水平,才能壯大消費端以實現生產與消費平衡。所以,在這種社會模式下自由資本主義經常被奉為經典,減稅成為政治正確,通過減稅向勞動者讓利就可以壯大全社會的消費能力,消費能力壯大就可以驅動經濟增長,資本也可以實現更大的收益,然後反過來又可以增加政府的稅收,最終實現多贏。

如果一個社會具有貪污受賄的文化,就無法建立起這種經濟模式。這種經濟模式要求社會財富下沉,而貪污受賄的文化之下會推動財富上行、貧富差距嚴重惡化,就會導致這種經濟模式的迅速解體。

上述這種經濟模式誕生在英國,英語系國家比較完整地繼承了英國的經濟模式。經濟全球化之後,美英不斷向歐亞國家推銷自己的經濟模式,希望歐亞國家壯大自己的內部消費能力,擺脫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深入歐亞大陸的美英資本才可以獲得更大的收益,但卻一直無法成功,歐亞國家的經濟增長對出口的依賴性依舊:

第一,歐亞大陸國家都是依靠大陸文化建立起來的國家,是自上而下構建起來的國家,如果要保持社會的穩定,就需要政府掌握比較多的社會資源,這就阻礙了社會資源的下沉過程。

第二,歐亞大陸是依託大陸文化建立的國家,領土代表着主權,在主權問題上沒有妥協的餘地。而且歐亞大陸國家都是歷史悠久的國家,領土變動非常頻繁,這就讓國與國之間的領土矛盾錯綜複雜,也讓民族之間的潛在矛盾十分尖銳,國家之間隨時可能爆發地緣衝突,為了應對這些隨時到來的衝突,政府就必須掌握着大量的資源,進一步阻礙了資源的下沉過程。

第三,很多歐亞國家剛剛脫胎於農耕社會,農耕社會思維與行為習慣依舊保留,再加上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人們具有很強的憂患意識,就會重儲蓄輕消費。

第四,大陸文化下很容易形成內卷,包括教育內卷、住房內卷等,當居民收入集中到少數行業之後,財富就會嚴重不均衡,就抑制了消費潛力的釋放。

第五,在少數國家,權力也以各種方式參與社會財富分配,包括貪污腐敗,由於權力在社會財富分配過程中處於異常強勢的地位,就會快速致富,全社會的貧富差距就會快速惡化,讓社會失去消費能力。

等等。

上述因素都抑制了消費,讓歐亞大陸個體生產的角色更強,消費的角色比較弱,就無法實現生產與消費的平衡,整個經濟體系就會失衡,此時,要推動經濟發展就只能強化出口。所以,歐亞大陸的主要國家基本都是以出口為導向,德日韓等以出口工業品為主,而中東和俄羅斯等以出口能源原材料為主。

當下述情形共同出現時,英語系國家與歐亞大陸國家之間劇烈的衝突就爆發了:

第一是,全球產能嚴重過剩時,歐亞經濟體就開始出現劇烈的內卷。

這種內卷體現在企業與企業之間,也體現在勞動者之間,內卷的結果就是商品成本下降和售價下降,出口的價格競爭力會急劇放大,就會對英語系經濟體形成傾銷。

由於英語系經濟體的勞動者既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也就不能通過內捲來降價競爭,這會打擊勞動者的收入水平進而打擊消費,讓生產與消費失衡。在技術和管理水平相近的情況下,一旦出現傾銷,美國本土企業就會束手無策。

第二是,汽車產業是國與國之間可貿易的最大部門,汽車產業的背後是鋼鐵、金屬、化工、電子、半導體、設計等眾多最基礎的行業,也是一國工業體系的基石,一旦汽車形成傾銷,美國的工業體系就會崩塌。

出現傾銷之後,美國企業既然無法通過內捲來應對,就必然導致企業的開工率下降甚至加劇破產,當失業率開始上升之後全社會的消費能力就會萎縮,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平衡被徹底破壞,光榮革命之後形成的經濟模式和生活模式都會遭到破壞,代價不言而喻。這很可能就是川普嘴中「美國將血流成河」背後的含義。

表面看來這是關稅戰、貿易戰,但本質是英語系國家與歐亞大陸國家之間文化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人的角色不同、歷史不同、地理不同等諸多因素所導致的衝突,是一場英語系社會模式與歐亞大陸社會模式的「世界大戰」。(因此,去年就曾說過美國和歐亞大國之間將從今年開始再次爆發貿易大戰)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如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