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共能影響伊朗,繼而影響哈馬斯嗎?以國:對北京「深感失望」

以色列駐華大使潘綺瑞(Irit Ben-Abba)星期四(10月12日)呼籲中國利用其與伊朗的密切關係來遏制哈馬斯。此前,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在北京訪問時,也敦促北京利用對伊朗的影響力來阻止戰火的蔓延。北京對伊朗究竟有什麼樣的影響力?中國會如以色列和美國所願對伊朗施壓嗎?

潘綺瑞星期四在接受彭博電視台採訪時說,「我們真心希望中國能夠更多地參與與其在中東的親密夥伴,特別是伊朗的對話。」 她說。「伊朗肯定與所發生的事情有很大關係。」

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在最近訪問中國時表示,中國對伊朗的影響力是多方面的,「我們中的一些人還要求中國利用其對伊朗的影響力,不要讓戰火蔓延。」

不過,以色列和美國可能會失望。中國自以哈衝突爆發以來一直拒絕明確譴責哈馬斯對以色列的暴行。相反,中國展示了一副似乎中立的立場,在表示對平民傷亡深感痛心的同時,呼籲各方採取克制態度。中國的中東問題特使翟雋星期四在同以色列外交部負責亞太事務官員通話時再次重複了這一立場。

而以色列外交部星期五(10月13日)也對中國的表現再次表示「深感失望」。「中國的聲明不包含以色列保衛自己及其公民的權利的任何內容,這是任何主權國家的基本權利,但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方式和人類社會所沒有的殘酷攻擊。」以色列外交部的最新聲明說,正如以色列駐中國大使指出的,「中國沒有明確譴責恐怖組織哈馬斯對無辜平民實施的可怕屠殺,並將數十人綁架到加沙。」

2023 年 10 月 13 日,以色列陸軍「梅卡瓦」主戰坦克沿以色列南部加沙地帶邊境部署,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哈馬斯運動之間的戰鬥已連續第七天持續。

 

 

 

 

中國對伊朗有多大的影響力?

儘管到目前為止,美國尚未掌握伊朗直接參與了這次攻擊的證據,但人們對哈馬斯是否能獨自完成如此複雜的軍事行動表示質疑,而且長期以來,伊朗一直被認為是哈馬斯最堅定的幕後支持者,其資金、武器供應等等很多都來自伊朗。

繼《華爾街日報》的有關報道之後,《紐約時報》星期五也援引知情人士提供的消息稱,伊朗和真主黨官員幫助策劃了這次襲擊。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最近在就以哈衝突發表講話時明確指出,美方在地中海部署航空母艦打擊群意在威懾伊朗。

伊朗最高權力機構領袖賽義德·哈梅內伊(Seyyed Khamenei)星期二否認德黑蘭參與哈馬斯對以色列的襲擊,但對他所說的以色列「不可挽回的」軍事和情報失敗表示歡迎。

中國目前是伊朗最大的貿易夥伴和石油買家,兩國貿易額去年高達158億美元,同比增長7%,中國連續10年成為伊朗最大貿易夥伴。

「我認為中國對伊朗有巨大的影響力,」傳統基金會中東事務訪問學者詹姆斯·菲利普斯(James Phillips)對美國之音說,「因為中國是伊朗的最大客戶,伊朗需要中國,但中國並不需要伊朗。」

在美國的嚴厲制裁之下,幾十年來西方的金融市場一直對伊朗關閉,而中國向伊朗提供了大筆信貸,兩國在2021年簽署了一項一攬子經濟和安全協議,中國在25年內向伊朗投資4000億美元,以換取廉價、穩定的石油供應。伊朗因發展核武器問題而受到廣泛的國際制裁,其中包括其石油交易,中國從未沒有正式承認從伊朗進口任何石油,但路透社周三(10月11日)的報道說,中國今年從伊朗進口的原油創歷史記錄,達到每天100萬桶。

福克斯新聞星期四在前總統經濟顧問勞倫斯·庫德洛(Larry Kudlow)主持的節目中說,2020年,伊朗向中國出售了價值約65億美元的石油,2021年為230億美元,2022 年,石油銷售額神秘地躍升至 300 億美元。

「中國補貼了伊朗的經濟。」國際評估與戰略中心高級研究員理查德·費舍爾(Richard Fisher)說。這位中國軍事問題專家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還說,中國通過讓伊朗加入上海合作組織等增強其合法性,舉行伊朗、俄羅斯和中國聯合海軍演習,伊朗得以建立起自己的軍工產業的技術很大一部分來自中國,而軍工部門「現在正為哈馬斯和真主黨的嬰兒殺手提供供應。」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對伊朗的影響其實有限。荷蘭格羅寧根大學歷史與國際關係理論副教授比爾·菲格羅亞(Bill Figueroa )指出,中國唯一真正的影響力是對更多投資的承諾,中國以前已經作出過多次承諾了,但從未兌現;唯一真正的威脅是退出已經作出的承諾,而這些承諾又很少。

菲格羅亞在給美國之音的一封郵件中說,中國所謂的「核選項」是暫停石油交易,但這似乎是一種不太可能的方法,「無論如何,我認為中國不太可能因為某種行為而願意對伊朗施加壓力。伊朗在跟中國簽署協議時已經在支持真主黨和哈馬斯。」

中國在中東向來避免選邊站

目前尚不清楚中國的曖昧立場是否會嚴重影響中以關係。以色列駐華大使潘綺瑞周四在對中國頗感不滿的同時也指出,以色列跟中國有着特殊的夥伴關係,中國是以色列第二大貿易夥伴、合作夥伴,「我認為這不會對雙邊貿易產生直接影響。」

長期以來,中國在中東錯綜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廣結良緣,與彼此間不共戴天的宿敵雙方都保持良好的關係,在宗教、歷史、領土等各種複雜衝突中不站隊,可謂是唯一一個在中東地區跟所有國家都保關係的大國,被中國學者認為是中國的一巨大優勢。

就在上個月,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Bashar Assad)訪問了中國,此前,巴勒斯坦總統馬哈茂德·阿巴斯(Mahmoud Abbas)也對中國進行了國事訪問。按預定行程,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也將在本月底訪問中國。

倫敦國王學院學者奇諾·萊奧尼(Zeno Leoni)說,中國也可以譴責哈馬斯而不提及德黑蘭,中國在哈馬斯恐怖襲擊的問題上含糊其辭與中伊關係本身並無直接聯繫,而這更多與中國在國際爭議中的謹慎立場有關。「中國不願意選邊站,特別是因為它在以色列和更廣泛的阿拉伯世界--而不僅僅是伊朗--都有經濟利益。」

「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典型的中國人(的做法),」傳統基金會研究員詹姆斯·卡拉法諾(James Carafano)在接受美國之音電話採訪時說。「我是說,他們明顯地相對少言寡語,希望置身局勢之外越遠越好,--我們在烏克蘭戰爭中也看到了這一點。」

正如在烏克蘭戰爭問題上的敘事,中共官方媒體近來一直批評美國的立場,稱美國援助以色列,拱火巴以衝突。在烏克蘭戰爭中,中國拒絕譴責俄羅斯,並指責美國觸發了烏克蘭危機,並發出進行和平談判的倡議。倫敦國王學院的萊奧尼也指出,中國目前的策略與其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有一定的相似性,當俄羅斯或伊朗等國家捲入重大戰略衝突時,「北京可能會要麼難以限制這些行為者,要麼是這樣做可能會付出高昂的代價,比如損害雙邊關係。」

中國希望美國在中東受辱,自己坐收漁翁之利?

傳統基金會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專家卡拉法諾說,中國更希望的是,「最終美國受到羞辱,在該地區的影響力被削弱,這將為該地區國家更多的押注(中國)開闢道路,從而增加與中國接觸的意願。」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菲格羅亞說,中國在中東的優先議題是經濟,尋求在戰略資源方面投資,同時致力於擴大他們的外交影響力,在國際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來助其「實現他們的長期目標,即創建一套可作為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的替代方案的機構。」

自衝突爆發以來,哈馬斯的恐怖行徑引起了普遍嚴厲譴責,但是在中東等地區也爆發了支持巴勒斯坦人的集會,伊朗、蘇丹等一些國家甚至公開表達對哈馬斯的支持。西方國家被普遍認為支持以色列,而很多阿拉伯國家則傾向於同情巴勒斯坦,如果本輪衝突殃及美國爭取阿拉伯國家的努力,而這可能對長期來一直將自己視為阿拉伯世界盟友的中國有利。

中國中央外辦主任王毅星期星期四借同巴西總統首席特別顧問通電話再次強調了中國的一貫立場,稱中東問題的「癥結在於一直沒有還巴勒斯坦人民一個公道」。

美國企業研究所的非常駐研究員米高·馬扎 (Michael Mazza) 最近以「為什麼中國選擇站在哈馬斯和伊朗一邊而不是以色列」為題撰文說,「事情可能就這麼簡單:當有選擇的時候,北京會難以自禁地站在邪惡一邊。」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