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暴跌99%「濃眉大眼」的2000億巨頭也崩了?「超級央行」重拳出擊 經濟全球化剔除中共

暴跌99%「濃眉大眼」的2000億巨頭也崩了?「超級央行」重拳出擊 經濟全球化剔除中共;投資者期待的中國大規模財政刺激,可能盼不到了;習近平無計可施!華日:中國40年繁榮走到盡頭

全球化由盛轉衰時,「超級央行」就會重拳出擊,一隻冒頭的黑天鵝,幾顆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

中國40年繁榮走到盡頭,7月中國各項經濟數據全面下行,期望中共「直升機撒錢」模式救經濟的投資者人,可能要失望了。

德國對俄羅斯能源依賴成為西方陣營中最薄弱的一環,現在德國人可以覺醒了,加速對中國的「去風險」。

「超級央行」重拳出擊,一隻冒頭的黑天鵝,幾顆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

近日「如松博客2023」發文稱,地球的一邊(歐美)經歷了四十年來最嚴重的通脹,而亞太等新興經濟體正在遭遇產業鏈斷裂的痛苦,中國韓國等國的資產價格泡沫已經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但這還只是深秋的寒意,真正的寒冬還在遠方招手。

過去經常說,美聯儲加息的時候是最為安全的時候,而一間看不見的「超級央行」開始加息,才是黑天鵝出籠的時節。

美聯儲和歐美央行加息,其目的是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經營環境,是資本市場最安全的時段,是逐利的好時光。很多機構和專家拿央行加息來嚇唬自己,也嚇唬別人,只能說明自己是磚家。

當美聯儲等央行加息周期結束之後,就到了「超級央行」開始出場表演的時間。

當美聯儲加息周期結束之後,就會產生降息預期,降息意味着美元紙幣的價值下降,而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氣、糧食等大宗商品,樓市,貴金屬等實物貨幣的價格都是由美元等紙幣標價的,美元紙幣價值的下跌就會驅動實物貨幣的價格上升,在這些因素的驅動之下,市場中的資金就開始流入實物貨幣領域,驅動價格上漲。

我們知道,包括金銀、能源糧食等大宗商品、核心城市的樓市在內的實物貨幣擁有巨大的市值,當它們的價格開始上漲之後就會從資金市場中抽取大量的流動性,這間「超級央行」開始「加息」了。

目前,美聯儲正在結束加息周期,國際油價已經開啟漲勢,而油價可以驅動所有能源價格,而能源又是所有商品與服務價格的基石,最終就會驅動所有實物貨幣的價格。

經濟全球化首先意味着世界是和平的,此時全球所有國家都將目光聚焦於發展經濟,然後,全球的投資活動按照利益最大化來進行,意味着按照資本投資收益率最高的方式來進行。

今天,各主要經濟體已經基於國安要求開始在本國重建醫療、科技、軍工等產業鏈,既然不再按照投資收益率最高的要求來規劃投資活動,這就意味着全球化已經解體。當基於國安要求進行投資活動之時,首先會導致過去基於全球化而建立的產業鏈集中斷裂,這會導致過去所進行的投資活動效率的暴跌;然後又導致新投資的收益率暴跌。

當通脹處於高位之時,就意味着央行不敢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只能採取相對偏緊的貨幣政策;通脹處於高位,意味着貨幣貶值的速度更快,對實物貨幣價格的衝擊力度更強,這意味着「超級央行」的地位上升。

在經濟全球化達到鼎盛時期之後,由於利率處於極端的低位,這就讓國家、企業和家庭的債務率上升到高位,形成過度借貸,當央行的利率上升到高位、「超級央行」更加強大之時,這些負債主體就會持續暴雷,這就是黑天鵝頻頻出山的時刻。

全球化解體就是「超級央行」頻頻重拳出擊的年代,在前方埋下數顆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

阿波羅網評論員楊旭表示,現在全球化並沒有結束,只是排除中國之外的全球化,全球化範圍縮小了,是有共同價值觀、自由市場經濟國家的全球化,所以其他國家的實際情況沒有作者所言的那麼嚴重,相反中國正在失去全球化時帶來的優勢,作者所言套在中國身上最為合適。鑑於文章作者身在中國大陸,也許這是他自己想法的一種另類表達吧。

投資者期待的中國大規模財政刺激,可能盼不到了

2023年上半年,隨着中國擺脫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的束縛,華爾街對中國經濟復甦持樂觀態度。在多國升息以對抗通脹之際,投資者寄望中國經濟反彈能有助於減弱全球經濟隨着升息而放緩的程度。

但經濟數據持續表明情況事與願違。中國7月份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工業增加值和投資增速均低於預期,這加劇了人們對經濟增長長期嚴重放緩的擔憂。而現在,對中國房地產業的擔憂再起,進一步給上述前景蒙上陰影。

中國褐皮書(China Beige Book)的董事總經理Shehzad Qazi表示,一個大問題是,市場已習慣於看到中國通過砸錢來解決一切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市場會大感失望。Qazi稱,現在,政策規劃者在釋放多少刺激方面非常謹慎,正以非常小的力度推出此類政策。

近幾個月來,決策者宣佈了一系列振興房地產行業的政策,其中包括放寬大城市購房限制,延長開發商貸款寬限期,以及考慮降低大城市部分非核心地段房產的首付比例。

中國央行周二出人意料地將一年期貸款(即中期借貸便利)的利率下調了15個基點,至2.5%,為三個月內第二次下調關鍵基準利率,也是三年來幅度最大的降息。

不過,經濟學家和投資者大多認為,最近的利率調整和一些提振房地產行業的漸進措施缺乏實效,可能無法扭轉中國經濟的低迷局面。

PGIM Fixed Income的亞洲首席經濟學家Gerwin Bell說,投資需求並非來自投資者或家庭,而是來自地方政府。「絕對關鍵的是,投資重點或刺激重點現在要轉向地方政府,而且不僅僅是為債務再融資,而是要真正給他們提供新的資金,否則他們將不得不停止進行這些迄今為止一直支持經濟增長的投資。」

Bell說,這就是為什麼「直升機撒錢」會對地方政府有所幫助。直升機撒錢是一種貨幣刺激手段,通過增加支出、減稅或直接大量印鈔向經濟注入現金。

Bell說:「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曾是世界主要央行中資產負債表規模最大的國家,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70%。現在這一比例已經下降......因此他們有『直升機撒錢』的空間,可以為財政刺激措施提供資金,從而提高通貨膨脹率,進而減輕債務增加的影響。」

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蔡昉在周一晚間發佈的一篇文章中表示,現在最緊迫的目標是刺激居民消費,需要「動用所有合理、合法、合規也符合經濟規律的渠道,把錢發到居民的腰包里」。

中國股票策略師Winnie Wu帶領的美國銀行全球研究(BofA Global Research)策略師團隊表示,由於高債務槓桿和人民幣匯率壓力,中國政府實施強刺激措施的意願和能力都有限。

中國褐皮書(China Beige Book)的董事總經理Shehzad Qazi表示,投資者不應該用全球金融危機後的眼光來看待中國,因為對於這些市場,無論是理論還是實際應對上,中國都在進行重大重構。

決策者已經將優先要務從追求「經濟高速增長」轉向了「消除經濟體系中的風險」,而這種轉變「完全被西方投資者忽視了」。

德國對華政策轉向:「去風險」嚴查投資

路透社8月20日披露的一份德國政府文件顯示,德國聯邦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要求強化針對外國企業的投資審查程序,以推動旨在提升經濟安全的投資立法。該文件明確指出,投資審查近年在涉及德國、歐洲和國際領域方面已變得「非常重要」。與此同時,德國經濟部門還計劃針對在外國企業在德新建工廠的安全性及關鍵合作研究項目進行審查。

報道指出,出於對中國在印太地區的持續擴張以及可能的供應鏈安全擔憂,此舉不但恰逢德國政府敦促企業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之際,也凸顯整體西方各國正在更廣泛地推動這一「去風險」戰略。而有鑑於德中貿易關係,德國正被西方國家視為戰略安全的薄弱環節。

習無計可施!華爾街日報:中國40年繁榮走到盡頭

看衰中國經濟的論述越來越多,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從脫貧邁向強國的經濟模式已經成為過往雲煙,觸手可及都是陷入困境跡象,地方政府身陷債務泥潭、無計可施,還面對私人投資疲軟和出口低迷,而與美國及其盟國分歧擴大,危及外國投資和貿易。這不僅僅是一段時間的經濟疲軟,可能是漫長的黯淡時期,中國40年的繁榮已經結束了。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遏制Covid-19取得的初步成功,以及美國消費者在疫情期間支出激增,掩蓋了中國的經濟問題。

不過,隨着中國房地產泡沫破裂,西方對中國產品需求下降,貸款達到不可持續的水平,這些問題一一引爆。近幾個月來,中國經濟前景明顯黯淡。製造業活動萎縮,出口下降,青年失業率創歷史新高,大型房企恆大聲請破產保護,碧桂園爆雷等等。

IMF計中國未來幾年的GDP增長率將低於4%,不到過去40年大部分時間的一半。總部位於倫敦的研究公司凱投宏觀預計,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已從2019年的5%放緩至3%,並將在2030年降至2%左右。

儘管習近平領導層加大了國家干預力度,聚焦半導體、電動汽車和人工智能等政府青睞的行業。尤其,北京已花費數十億美元試圖建立半導體產業,以減少對西方的依賴,卻僅擴大成熟製程,對於台積電等公司所生產的先進半導體絲毫沒有進展,還出現爛尾。而且,單靠上述產業不足以提振整個經濟,也不足以為數百萬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大學畢業生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如果北京方面不採取更積

極的刺激措施,也不重振私營部門的創業精神,中國的經濟放緩可能會像滾雪球一樣迅速陷入長期停滯。

暴跌99%,「濃眉大眼」的2000億巨頭也崩了?

近日,總市值超2000億的「油茅」金龍魚披露了最新財報,其中顯示,2023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187.14億元,同比下降0.64%;淨利潤僅有9.66億元,同比下降51%,創上市以來同期新低;扣非淨利潤僅有0.14億元,同比暴跌99%。

披露後,金龍魚便遭到資本市場瘋狂拋售,8月14日盤中,金龍魚股價一度暴跌超11%,截止當日收盤,跌幅仍高達10.1%,目前最新總市值已跌破2000億元。

自2020年10月上市至今,在2021年1月創下144.89元的歷史最高價之後,金龍魚股價便一路走低,截止最新收盤,期間最大跌幅超75%,總市值累計縮水接近5900億元。

面對崩塌的股價,一度被稱為A股「油茅」(油中茅台)的金龍魚徹底跌落神壇。

有人撤退,自然有人接盤。據財報數據顯示,某創業板ETF,在今年第一季度、二季度分別增持金龍魚229.64萬股、93.53萬股,截至目前,這部分股票均已被套。

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道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吳莉亞

來源: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