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外媒:習近平開20大面臨痛苦的經濟換檔

據路透社今天分析說:隨着中國以投資為導向的增長乏力,習近平面臨着痛苦的經濟換檔。

關於中國的報道圖片© REUTERS- FLORENCE LO

路透社今天分析說:隨着中國以投資為導向的增長乏力,習近平面臨着痛苦的經濟換檔。

據路透社報道稱,中國經濟過度依賴房地產和投資。在習近平準備在下周的共產黨代表大會上延長他作為 中共領導人的任期之際,習近平也面臨着嚴峻的經濟挑戰以及如何抉擇,這些挑戰將極大地影響中國14億人民的生活。

隨着青年失業率創歷史新高、增長接近歷史低點、房地產危機和令人瞠目結舌的債務水平,習近平還需要重新思考過去四年來支撐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擴張但現在不可持續的經濟模式。

許多經濟學家表示,過去10到15年的增長過於依賴建築和投資作為實現雄心勃勃的年度經濟增長目標的需求來源,從而導致債務飆升。

經濟學家表示,隨着這些油井的枯竭,經濟急劇放緩是不可避免的,世界第二大超級大國將不得不在習近平的下一次任期內換檔行駛。

北京大學金融學教授米高·佩蒂斯表示,雖然許多經濟體都遵循投資驅動的發展模式,但中國對它的依賴是極端的。他認為,「你不能永遠投資40-45%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中國必須為許多年緩慢但可持續的增長做好準備,」佩蒂斯說。「那些預計中國經濟到2035年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人幾乎肯定會失望。」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投資佔中國 GDP的比重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近20個百分點,而家庭消費則比全球平均水平低近20個百分點。中國快速的國內投資建設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鐵路網絡、世界上最長的10座橋樑中的大部分、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但據估計,空置的建築物足以容納法國的全部人口。

與1980年代日本情況相比,中國投資與消費的失衡更加嚴重,當時中國的債務總額幾乎是 GDP的三倍。

一位前任和兩位現任中國政府顧問告訴路透社,雖然政策制定者認識到增加國內消費的必要性,但這更多地被視為一個長期目標,而不是緊急情況。

中國新供給側經濟研究院院長賈康表示,當前的問題是「信心不足」,包括消費者在內,短期內仍需要投資。

「如果沒有投資,消費就像一棵沒有根的樹,」曾領導財政部智庫的賈說。

近幾個月來,中國已經降低了利率,批准了基礎設施項目,並為銀行提供了新的融資額度。為了支撐陷入困境的房地產行業,許多城市減少了首付並降低了抵押貸款利率。

毛澤東幾十年的國有制和中央計劃使中國農村貧困,那裏只有基本的製造業和糟糕的基礎設施。1978年,在鄧小平的領導下,中國改變了方向,允許更多的私營企業和所有制,向對外貿易和投資開放經濟,並鼓勵儲蓄。

地方政府通過向開發商出租土地賺錢,在快速城市化的中國,開發商以越來越高的價格出售了越來越多的公寓。

政策主要側重於供應,而不是需求。政府將資金用於公路、鐵路和機場,而銀行則更多地向國家主導的戰略性行業提供貸款,而不是向消費者提供貸款。隨着中國向世界開放,工廠利用廉價勞動力和經濟特區建立緊密的物流鏈,使該國成為製造業超級大國。為了抵消2008-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急劇下降的外部需求,中國大舉借貸以加倍投資基礎設施。

到2020年的十年間,中國消耗的水泥幾乎是美國的25倍。到2021年,國有的中國國家鐵路集團的負債為5.92萬億元人民幣(8256.6億美元),超過了沙特阿拉伯的 GDP。

在目前佔中國經濟活動四分之一的房地產市場中,企業承擔了更多風險,銀行在公寓建成之前提供抵押貸款,導致大量供過於求。很多開發商,比如中國恆大,所以當它違約時,它的供應鏈就崩潰了。

路透社說,許多不確定性籠罩着中國經濟:疫情清零政策、對科技和其他行業的打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出口市場借貸成本上升。

由於土地銷售暴跌打擊收入,負債纍纍的地方政府缺乏現金,大量的基礎設施支出似乎不太可能解決增長放緩的問題。

人們普遍預計中國將無法實現今年5.5%的 GDP增長目標,而 Natixis估計,在習近平的下一次任期內,增長率甚至可能不會超過3%。牛津經濟研究院預計,本十年的 GDP年均增長率將從1999-2019年的平均值減半至4.5%,並在之後的十年放緩至3%。他們說,這使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2040年不到美國的三分之一。

路透社說,共產黨的合法性建立在實現高增長之上。經濟放緩可能會帶來挑戰。

路透社採訪香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表示,河南省因銀行醜聞引發的街頭抗議和最近的抵押貸款抵制表明中國在未來十年可能面臨的問題。他指出,「我們正處於增長放緩階段,也許最終,中國將經歷衰退或其他危機,」他說。「當這種情況發生時,社會動盪和不公正將更加頻繁地發生。」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楚天

來源:RF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