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叮咚:「核末日」風險陡增,一場複雜遊戲實已開場

作者:

美國總統拜登華盛頓時間本周四在紐約舉行的民主黨人活動上發出警告說,俄軍在戰爭中的表現相當糟糕,當普京談到可能使用戰術核武器或生物或化學武器時,他「不是在開玩笑」,並強調,「我不認為存在可以輕易使用戰術核武器同時不導致核浩劫的可能」,「自甘迺迪和古巴導彈危機以來,我們還沒有面臨過世界末日的前景」。

他的觀點可能受到德國前總理默克爾的啟發。她在9月下旬出席其政治恩師的一場活動時指出,人們應該嚴肅對待普京的話(指其9月21日在局部動員令上發出的核威脅),西方國家不應該從一開始就認為普京的講話是虛張聲勢並予以駁斥,而是應該嚴肅對待。

她將其視為「政治智慧」,並認為這有助於保留迴旋餘地,甚至有助於開發新的迴旋餘地。

默克爾10月6日在一場媒體活動上再次「強烈建議」認真對待普京的聲明,而不是從一開始就把這些話看作虛張聲勢,並進一步提出,只有在俄羅斯的參與下,歐洲才能持久和平,否則冷戰就不會真正結束。

默克爾及其法國夥伴由於在對待普京2014年吞併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並對頓巴斯地區採取分裂措施方面的軟弱政策而飽受國際輿論特別是戰爭中的烏克蘭當局的批評,將其與二戰前的綏靖主義相提並論,並認為正是由於其政策立場導致普京在2014年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縱容了其今天繼續發動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

默克爾選擇了一個有利的時機來為自己最重要的「歷史遺產」之一進行辯護,並呼籲西方國家繼承她的政策,對普京治下的俄羅斯採取寬容立場,對俄羅斯保留「迴旋餘地」,並建立將其包括在內的歐洲安全架構,其潛台詞是,假如做不到,那麼普京會把他的威脅付諸實施,帶來「真正的災難」。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針對默克爾的最新言論,在10月6日發表於澳大利亞智庫——羅伊研究所的視頻演講中,語帶譏諷地提到1938年9月30日簽署的《慕尼黑協定》令當時的綏靖主義者——英國首相張伯倫得意洋洋地在機場上面對迎接他的群眾聲稱:

「我帶來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

張伯倫簽署協定後發生了什麼已經成為明確的歷史。

澤連斯基呼籲世界各國認清俄國領導人是要以他的威脅「觀察世界對他的反應,看自己是否還有升級侵略的潛力」。

在默克爾或者馬克龍那裏,擁有充足的理由支持一個強大的俄羅斯繼續留在歐洲,並成為地區安全架構的一分子。作為歐盟的兩駕馬車,法國和德國與超級大國及其近鄰英國既擁有共同利益,又在冷戰結束後產生了越來越多的不同利益,它們不希望美國一家獨大,成為歐洲的主宰,由於普京的俄羅斯的存在,華盛頓將不會對歐洲「說一不二」。

然而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帶來了二戰中類似的氣氛,整個西方世界都團結在拜登當局的領導下,促成了廣泛的援烏抗俄同盟,並可能藉此消除美國在歐洲最大的威脅,進而在戰後重塑美國首要大國地位。

美國的一位退役將軍出於反駁共和黨人的需要,「無意」中表明了戰爭將給美國帶來的額外利益。

美國前陸軍副參謀長傑克·基恩10月6日在接受福克斯電視台採訪時說,美國只花了區區的660億美元(截止目前,拜登當局對烏援助175億美元,這一數據應該包括了美國計劃援助的金額),就得到了一個跟俄羅斯開戰的烏克蘭。

作為軍方前高官,基恩是在批評共和黨人反對給予烏克蘭大規模投資的語境下說這番話的。

在最近的五年,美國明確將莫斯科視為其主要的戰略對手之一,並開展與其戰略競爭的政策,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並將其諸多鄰國重新納入麾下,顯然不符合華盛頓的戰略利益。支持烏克蘭反抗俄羅斯客觀上有利於其戰略競爭並提前實現目標。

不過,俄羅斯媒體有意識孤立地看待基恩的觀點,並進行大肆渲染,用以為俄國侵烏有理辯護,則另當別論。

美國並非戰爭的發動者,在戰爭之初甚至極力迴避,它首先是作為弱勢一方烏克蘭的保護人發揮作用,是為了捍衛由其一手締造的戰後世界秩序和國際法。直到澤連斯基當局初步打開局面後,方才逐步加大介入力度,屬於順勢而為。

美國在戰爭之後將獲得的「額外成果」顯然並非歐洲中心主義者的捍衛者默克爾等人所樂見,因此其最新講話精神,一方面可以認為是對自身過去政策「遺產」的維護,另一方面,她在普京發出核威脅引發世界恐慌心理的「適當時機」發揮「餘熱」,進一步渲染普京的威脅「並非虛張聲勢」,也可以理解為試圖引導國際社會在對待普京方面「留有餘地」,繼續保存普京的俄羅斯,甚至使其成為歐洲安全架構的組成部分,扮演超級大國的牽制者角色,以發揚光大其固有的「政治遺產」。

在默克爾的觀念里,為了實現其外交意圖和國際戰略,烏克蘭及其人民在血與火的戰爭中的犧牲、追求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的努力,即使不能說是無足輕重的,也是可以為其目標置之次要地位的。有關這點,2014年以來如此,當前同樣如此,自然引發了烏克蘭朝野的憤怒和批評。

自戰爭爆發以來,烏克蘭當局的諸多要人屢次對默克爾們的綏靖主義政策提出強烈指責,而且它正以實際行動,對默克爾式的「告白」反其道而行之。

俄烏戰爭已到了加快見分曉的關鍵時刻,澤連斯基當局跟普京當局一樣,面對其強行吞併領土行為和核戰恫嚇,以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氣概,持續在俄方宣佈為其「領土」的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扎波羅熱和赫爾松等地推進解放行動,捷報頻傳,根據最新消息,對克里米亞半島的戰事也拉開了序幕——烏克蘭方面對位於俄羅斯本土和克里米亞半島之間的刻赤大橋採取了毀損行動,以切斷其與俄羅斯的通道。

基輔的決心還表現在,呼籲盟友針對普京的核威脅對俄羅斯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烏克蘭總統辦公室顧問波多利亞克在克里米亞刻赤大橋發生油罐車起火事故後發表推文稱,「克里米亞,大橋,是開始。所有的不合法的都必須被摧毀,所有被盜走的必須歸還烏克蘭,所有來自俄羅斯的侵佔必須被排除。」

烏克蘭人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抗擊俄羅斯、解放本國領土的事業中。

事實上,烏克蘭方面的戰略反攻已經觸及了克里姆林宮為動用「一切可用力量和手段」設定的條件——烏軍已經攻打並佔領了其所自稱的在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扎波羅熱、赫爾松的「俄羅斯領土」,甚至開始「染指」其所聲稱的「固有領土」克里米亞半島。

有消息稱,普京在其生日當天——10月7日,正式作出了對烏實施核攻擊的決定。由此可見這場戰爭升級為核戰爭並可能導致「核末日」的風險大增。

對於捍衛本國領土和人民安全的烏克蘭來說,在當前局勢下,除非抱着失去一切也無所謂的態度,否則與俄羅斯死扛到底,是「別無選擇」的選擇。假如其不堅持,西方內部的團結崩潰得更快。

默克爾的觀點在歐洲是有很大市場的,只是目前由於俄羅斯的侵略政策暫時掩蓋了歐洲內部的這種聲音。

與此同時,整個世界也為普京的核威脅所震撼。一個突出的例子是世界首富馬斯克針對烏克蘭局勢提出「對策」,與默克爾的主張異曲同工,以烏克蘭事實上的戰略讓步,取悅克里姆林宮,以阻止其使用核武器。

然而,比任何人更關切俄羅斯是否如同普京威脅的那樣不惜一切「贏得」對烏克蘭的戰爭的,是華盛頓。美國是戰後世界秩序的領導者、國際規則的設計者,捍衛世界秩序和國際規則就是捍衛美國安全和利益;反之,任何對世界秩序和國際規則的破壞,都是對美國安全和利益的破壞。拜登當局最全面和密切關注普京對烏克蘭的戰爭,關注普京發出核威脅後的局勢發展,並始終注意為戰爭設置「護欄」,使其不逾界、不失控、不越過底線。

在對待俄羅斯及其對烏戰爭的問題上,華盛頓有四個層面的戰略考量:

第一個層面是,有效管理美俄關係,牽制俄羅斯的對外行動,保護北約和盟國的安全,維護歐洲安全架構和地緣政治的穩定,確保其不破壞其對外戰略的轉型——從反恐到大國競爭,並有助於其在歐洲和全球目標的實現。

第二個層面是,在俄羅斯再次發動對烏戰爭,破壞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破壞歐洲的安全架構和地緣政治,破壞美國利益關切的情況下,依照烏克蘭反抗俄羅斯的進展情況,幫助烏克蘭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抗擊俄羅斯的侵略,直到重新恢復俄烏之間的和平、歐洲的和平,創造利於實現其歐洲和全球戰略的有利的地區政治圖景。

第三個層面是,假如通過援烏抗俄,能夠在歐洲扶持一個如同英國的角色,牽制這一地區出現美國利益的破壞者,維持歐洲安全架構和地緣政治的平衡,有利於加強並改善美國的領導,那麼無疑是華盛頓所樂見的——正如美國陸軍前副參謀長基恩所稱的那樣。

第四個層面是,竭力避免俄烏戰爭逾界和失控為核戰爭、世界性大戰,並為此構建一系列護欄,採取一系列行動。

在俄烏戰爭中,對基輔有關設置「禁飛區」的要求,美國和北約迄今為止予以拒絕,它們同時避免採取一切可能令局勢升級為俄羅斯和北約直接衝突的措施,包括在為烏克蘭提供武器方面小心翼翼,根據形勢發展,逐步升級,特別是沒有向基輔提供能夠打擊俄羅斯縱深的武器系統,都是具體表現。

在世界範圍來看,美國及其盟友注重採取一些策略和政策,防止任何國家或國際組織全面倒向莫斯科,以確保不形成以俄羅斯為中心的新的聯盟,並導致戰爭升級為第三次世界大戰。

普京新的有關不惜動用「一切可用力量和手段」的威脅,對華盛頓第四個層面的戰略考量形成了直接的挑戰。

美國對此進行的第一個反應是,密切監控俄羅斯的一切軍事特別是動用「非常規軍事手段」——包括但不限於核武器——的動向,同時由總統到事務官各個層面予以堅定回應,核心是無懼克里姆林宮的威脅,為此做好了一切準備。

拜登就曾隔空手指着普京的鼻子說,不要誤判他的意思,美國將保衛北約的「每一寸」領土。

由此亦可看出,在對俄羅斯的「非常規軍事手段」的使用方面,美國有兩個層級的回應:

最高層級是俄羅斯擴大戰爭邊界到北約國家領土,對其實施常規和非常規的軍事打擊。美國的立場是不惜一切,並明確提前告知,以作預防。

第二層級是俄羅斯對烏克蘭使用「非常規軍事手段」。

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通過白宮自冷戰時期就建立的秘密渠道同克里姆林宮進行了通話,重點是預告一旦其對烏克蘭發動非常規軍事攻擊將導致的嚴重「後果」。

一個吸引眼球的舉措是,在克里姆林宮決定實施核攻擊的情況下,對普京所居的克里姆林宮周邊進行「斬首行動」。

美國的第二個反應是,在認真評估俄羅斯真實實施「非常規軍事手段」對烏攻擊的基礎上來設計應對策略。

一些跡象表明,拜登當局正傾向於以預防俄羅斯對烏實施核打擊及其他非常規軍事手段打擊為目標開展行動。

它們都是一場業已展開的複雜遊戲的一部分。

有關後者,白宮正在認真考慮默克爾們發出的聲音——嚴肅對待普京的話。

拜登在新近的講話中以美國式的坦率說,美國正試圖為普京尋找一條出路:

「我們在設想普京的出路是什麼?他的台階在哪裏?他在哪裏能找到出路?他怎樣才會認為自己沒有丟臉,而且不會失去重要的權力?」

看來,超級大國的領袖最後在俄烏戰爭問題上,與我們的觀點,正在「趨同」。

這是從根本上消除俄羅斯的核戰爭威脅,解決戰爭問題,推動和平的一個重要切入口。

白宮重啟了與克里姆林宮的機密通話渠道,以便於推進與俄羅斯最高領導人的秘密對話。在戰爭情勢下,這種對話可能比較迂迴和曲折。

就在稍早前,拜登最信任的助手之一沙利文前往土耳其,與目前與克里姆林宮仍保持密切聯繫的總統埃爾多安助手會晤,可以認為是華盛頓為普京尋找出路的重要步驟之一。

按照計劃,埃爾多安將與普京舉行新的面對面會晤。作為戰略信使,他可能扮演着至關重要的「中介」角色。

 

 

資料圖

它是這場戰爭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具體體現。正是由於其牽動着世界和地區格局的重大改變,因此,它已不僅僅是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武裝對抗,而且變成超級大國外交介入的舞台。事態的進展既不是俄烏能夠控制,而且也不是雙方能夠解決的了。

隨着戰爭進入最關鍵階段之際,最終俄烏之間的談判,與超級大國及其盟友的斡旋相交織,並在其參與下,以維護烏克蘭的領土與安全利益為核心,以保全克里姆林宮的顏面和權力為途徑,達成一份對各方來說「最不壞的協定」,是一個可能的方向。

但為了保全克里姆林宮的顏面和權力,需要支付什麼樣的「代價」?這恐怕是掀起如火如荼的抗俄戰爭的烏克蘭及全世界反侵略、支持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烏克蘭支持者所更關切的。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亞歐視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