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奇聞趣事 > 正文

為什麼人類基本只吃食草動物,不吃食肉動物呢?是因為不好吃嗎?

在地球的生態系統中,作為萬物的靈長,人類無疑是頂級掠食者,處在食物鏈的最頂端,很多動物難免成為人類口中的食物。儘管如此,人類基本上卻只會吃草食性動物,比如牛、羊,而不吃虎、獅這樣的肉食性動物,這是為什麼呢?

早在3600年前的商朝,中華廚祖伊尹說道:「肉玃者臊」,意思是肉食性動物的肉有臊味,但只要去臊就行,也就是說,古時人們也是會吃食肉動物的。

而在更加久遠之前的史前時期,原始人類更是不可能挑食草還是食肉動物吃,那時有的果腹就不錯了。數萬年前,地球上還生活着劍齒虎這樣的猛獸,它們的體型遠超如今的貓科動物,卻因為被原始人類的過度捕殺而走向滅絕。

由此可見,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人類確實是非常愛吃肉的,素食者的佔比較低。那既然食肉動物往往體型龐大,肉是可食用的,為什麼人類卻偏愛食草動物呢?仔細探究後,其實背後原因很簡單。

一、捕獵風險高

雖然人類很強大,但獵殺大型食肉動物是有風險的。眾所周知,食肉動物非常兇猛,而且隨着人類的不斷擴張,大幅壓縮了食肉動物的生活空間,導致它們的數量大幅減少,像老虎這樣的猛獸瀕臨滅絕,成為保護動物,所以捕殺它們現在是不被允許的。

而相比於兇猛的食肉動物,食草動物更加溫順,攻擊性也沒那麼強。既然食草動物捕獵風險低,同時也能提供肉食,自然以食草動物為主了。

二、飼養成本高

人類為了更好地吃肉,會馴化圈養一些沒有太大攻擊性並且肉質鮮美的動物。食肉動物,顧名思義,以肉食為主的動物,人類本來是為了「吃肉」而去養殖動物,卻要拿肉來餵養,豈不是得不償失?

而像豬、牛、羊這類食草動物,飼養成本低太多了,自然界遍地都是草木。人類將一些野生食草動物逐漸馴化為家養動物,圈養在草棚洞穴中作為長期的供肉後備軍,也就更沒有必要冒險捕殺食肉動物了。

三、食肉動物稀少

自然界中遍地都是植物,所以更多的動物選擇以植物為食,它們很容易獲取到食物。食肉動物捕獵需要耗費很多體力,而且還不一定能夠捕到獵物,它們在在野外吃不飽是常有的事情。

由於食草動物數量更多,而且生性更溫順,所以它們自然成為了人類的首選肉類來源。為了更方便獲取到肉,讓食物有穩定來源,到了一萬年前,人類開始馴化動物,很多食草動物被馴化成家畜,這為後來人類文明的飛躍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四、重金屬和有毒有機物隨食物鏈富集

眾所周知,弱肉強食,自然界的動物們處於不斷地吃與被吃的食物鏈關係,例如,草成為羊、鹿的食物,羊、鹿又將成為老虎的食物。

食肉動物的唾液是酸性的,並且具有可以殺死肉中致命細菌的強烈胃酸,而人類的消化系統並不具備這些強大的功能。

污染物通過較低營養級生物進入生物鏈,傳遞到較高營養級的生物,導致營養級越高的生物,其體內所堆積的有害物質、重金屬就越多。

人類食用這些食肉動物,也就意味着接管了它們一直以來堆積的重金屬,健康風險大大增加,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人類更傾向於選擇既安全又廉價的養殖動物。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奇趣魅麗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