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共突遭俄嫌棄不服回嗆;中國經濟大蕭條跡象浮現;百大房企同比也腰斬;

俄天然氣:輸歐銳減 對中國猛增;中共國鐵集團第一季大虧460億;金屬能源糧食大漲 這些廠商在俄烏戰爭下賺大錢;中共緊急救經濟:4天4場高層會

去年以來中共對多個行業的強力監管,再加上俄烏戰爭、美國聯準會升息、中國疫情封控措施等多重不利益因素,中國經濟正在遭遇30年來最糟糕的情形。

中國4月份財新製造業創26個月來新低;五一旅遊旺季不旺,出遊人數減半;救市失敗,中國百大房企前4月銷售同比腰斬,整個行業陷入衰退;國鐵集團第一季大虧460億人民幣。

中共高層在4天裏開了3場與財經相關的頂層會議,再加上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4場會議顯示出中國經濟面臨極大壓力。

全球金屬、能源及糧食價格大漲,有人巨虧,卻也有人賺大錢。

普京經濟顧問季托夫(Boris Titov)表示,在西方制裁之下,中俄在政治、外交等領域開展了全方位合作,但經濟合作仍存在諸多不足。

五一旅遊旺季不旺,中國經濟大蕭條跡象浮現

4月28日,中共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佈會,中共交通運輸部官員稱,從4月30日到5月4日是「五一」假期,預計今年客流量較去年明顯下降。假期全國客運量預計有1億人次,較2021年同期下降62%左右。

另外,「五一」假期全國高速公路日均流量預計為2700萬輛,比去年同期降低49%左右。其中,長三角區域流量將大幅下降。而客流出行因受疫情形勢和各地防控政策影響,假期群眾旅遊半徑將較正常時期明顯減小。

根據目前的機票預訂情況,假期民航運輸旅客日均量約為40萬人次,較去年同期下降77%。

國際信貸評級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在3月25日發佈的中國企業概覽報告中說,由於疫情反彈導致各地實施出行限制措施,2021年中期以來,中國旅遊業復甦步伐已放緩,且2022年仍將保持波動。

4月26日,德國宏觀經濟學家古斯塔夫‧霍恩(Gustav A.Horn)在德國漢堡出版的《時代周報》(ZEIT ONLINE)上發表評論文章,題為「德國需要全球貿易新規則」(Germany Needs New Rules for Global Trade)。文章認為,必須確保中國和俄羅斯等「功能型貿易夥伴」可以隨時被替換掉。

文章指出,當俄羅斯開始入侵烏克蘭時,人們所熟知的全球化已經死亡。今後的跨國貿易,不能再單純地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為考量,而應該更多的考慮價值觀因素,加強與志同道合國家的貿易,從而確保供應鏈更安全,貿易本身也將在相近價值觀體系下變得更加公正。

作者建議,有必要將德國今後的貿易夥伴分為三類:價值觀趨同、地緣相近的歐洲鄰國最為優先;價值觀相近、地緣稍遠的美國、日本構成第二層;中(共)國、俄羅斯等國只能算是「功能型貿易夥伴」,必須確保其具備可替代性,避免對他們產生依賴性。

作者說:「和(中共)這種國家的貿易必須要謹慎,且應具備前瞻性,切忌產生難以糾正的依賴性。所以,我們應當確保每一個此類貿易夥伴都能夠被隨時替換,且不會對我們自己造成太大的經濟損失。」

中國緊急救經濟:4天4場高層會

中共中央在4天裏開了3場與財經相關的頂層會議,再加上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4場會議顯示出中國經濟面臨極大壓力。造成中國經濟壓力的因素有:去年以來對多個行業的強力監管、俄烏戰爭、美國聯準會升息、中國疫情封控措施等。市場信心能否恢復,關鍵還是要看後續具體政策。

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26日召開,強調「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會議提出,要引導好市場預期,講清楚政策導向和原則,穩定市場信心。2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主題是穩就業和穩經濟。29日中共政治局會議和政治局第38次集體學習分別展開,兩次高層會議中,資本市場都成為了重要議題,其中肯定了資本市場的經濟意義,並強調要「規範和引導」資本發展。

政治局會議指出,要促進平台經濟健康發展,完成平台經濟專項整改,實施「常態化監管」,推出支持平台經濟規範健康發展的具體措施。

據中央社說,3月中旬,A股大跌後,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曾主持金融委會議,同樣釋放穩定市場信心的訊息。但在那之後,除了明確今年內不會徵收房地產稅,其餘如境外上市企業審計的法規修訂、公佈對平台經濟促發展的政策、對降息的期待等都尚未有具體結果。

鬧僵?中國突遭俄羅斯「嫌棄」,不服回嗆

俄羅斯總統普京經濟顧問季托夫(Boris Titov)表示,俄中經濟合作存有諸多問題,除中俄貨幣結算系統並未純粹用本幣計算之外,中企及中資銀行也深怕遭到二級制裁,躲著俄國,加上歐美技術遠超中國。因此,在當前條件下,俄羅斯在進口替代問題不能只依賴中國。

普京經濟顧問季托夫(Boris Titov)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專訪時稱,中俄在政治、外交等領域開展了全方位合作,但經濟合作仍存在諸多不足。在目前的情況下,俄羅斯在進口替代問題上不應僅依賴中國。

季托夫說,在進口替代問題上,俄國需要認真思考需要什麼以及如何替代它,還有在哪裏找最好的替代。畢竟,並非在美國或歐盟所做的事,現在都可以在亞洲或其他地方輕鬆找到。單純就技術而言,即使中國近年有長足進步,但美國和歐洲的技術仍然領先。

季托夫進一步指出,當前中企及中資銀行根本不敢公開與俄羅斯合作,深怕遭到二級制裁,「對中國而言,華盛頓仍然是最重要的貿易夥伴,而我們僅排在第13位。」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貨幣結算問題,季托夫說,20年來,中俄一直未能完全轉向以本國貨幣結算,導致雙方都難以擺脫對美元的依賴,中俄必須加快清算中心及專業銀行的創建。

對於季托夫的言論,中國專家超直白,狠批俄羅斯經濟體不夠大,本就與中國不對等,若雙方貿易都用本幣結算,俄方拿到人民幣還可以「全球採購」,中方滿手盧布最終只能拿來買俄國產品,「很不划算」,中俄完全本幣結算,「不符合中國利益」,籲請俄國理解中方的顧慮。

[page]

金屬、能源及糧食價格大漲,這些廠商在俄烏戰爭下賺大錢

自俄烏戰爭2月爆發以來,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陷入混亂,進出口的情形在各國輪流上演,造成一些國家的高通膨問題。在劇烈的波動中,卻有一群人正在成為俄烏戰爭中最大的受惠者,他們就是大宗商品交易商。

AMC、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主要做的是農產品生意,被稱為4大糧商,控制全球80%的糧食交易量。其他交易商的業務則集中在能源和金屬上。

AMC的油籽生意做的最大,大豆花生都是它的主要貿易商品,而烏克蘭是葵花籽油的主要出口國,印尼近日展開對棕櫚油的出口限制,國際食用油價格飆升,都讓貿易商的利潤大幅提高。

AMC上周三公佈第1季業績,收入和獲利都超過市場預期,第1季收入較同期成長25.2%至237億美元,而市場預期為206億美元。其中農業穀物和油菜籽的淨銷售額成長21.6%。

邦吉則是出於俄烏戰爭加上基本農作物全球供應吃緊的原因,近日將全年獲利預測上調21%。它聲明,這些原因提振邦吉的需求並提高作物加工利潤。

嘉吉是4大糧商中唯一的私人控股公司,今年獲利預計也將交出創紀錄的好成績。據外媒報導,嘉吉家族的3名成員,今年以來個人財富已經增加20%,全部成功進入彭博全球前500大富豪榜。

 

至於能源貿易商則早就在俄烏戰爭帶來的高油價中賺翻了,涵蓋全產業鏈的一體化能源生產商道達爾(TotalEnergies)第1季獲利增加3倍,而競爭對手殼牌也表示,其天然氣交易部門的業績預計將較上季成長。

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商嘉能可,今年行銷部門的獲利將輕鬆超過之前22億美元至32億美元的業績預估上緣。

俄羅斯天然氣:輸歐銳減對華猛增

根據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周日宣佈,對非獨聯體國家(歐盟和土耳其)的出口量為501億立方米,比2021年同期減少26.9%。"不過,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說,它將繼續"完全按照合同義務"供應天然氣。

圖為2022年4月27日,波蘭華沙郊外Rembelszczyzna的Gaz-System天然氣壓縮機站。

同期,這家天然氣巨頭表示,其產量同比下降2.5%,達到1754億立方米。對國內市場的交付量也有所下降,下降了3.7%,"主要是由於2月份的高溫天氣"。

法新社說,另一方面,通過"西伯利亞之力"管道,俄羅斯對中國的出口同比猛增60%。

歐洲的能源價格正在飆升,因為歐盟迄今未能同意對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實施禁運。

中國4月份製造業創26個月來新低

4月份財新/Markit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上月的48.1降至46.0,低於路透社調查分析師預期的47。PMI大於50表示經濟擴張,低於50預示着經濟萎縮。

4月製造業萎縮2.1個百分點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多地爆發的新冠病毒疫情,導致當局對上海等城市實施的包括封城在內的嚴格限制措施,以及隨後對業務運營、供應鏈和需求的影響。

自2004年初財新/Markit開始發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以來,4月製造業生產的下降速度是該指數歷史上第二快的,僅低於2020年2月疫情剛開始時的下降速度。

疫情重傷,中國國鐵集團第一季大虧460億人民幣

據國鐵集團財報顯示,2022年一季度,國鐵集團營業收入為2300.87億元,淨利潤為-460.85億元,虧損比去年同期擴大了12.92%。去年一季度,其虧損額為408.11億元。

京滬高鐵,第一季度鐵路客流同比減少了14.2%。今年的五一小長假,鐵路客運量大幅減少。國鐵集團預計,五一假期鐵路運輸將發送旅客3200萬人次,相比去年下降七成多。

另一個重要幹線,廣深鐵路第一季營收49.99億元,同比增長13.25%,但是淨利潤為虧損3.98億元,虧損額同比擴大了326%。

中國百大房企前4月銷售同比腰斬,整個行業陷入衰退

近年來,中國房地產泡沫化趨勢越來越猛,整個行業陷入日益嚴重的衰退之中。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前100名房企今年1-4月的銷售額均值,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0.2%。

中國指數研究院發佈的最新資料顯示,今年1至4月期間,中國銷售額超過千億的房企數量僅剩下碧桂園、萬科和保利發展這3家房企,與去年同期有9家房企的銷售額超過千億元相比,數量減少了三分之二。

中國指數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還顯示,中國前100大房企1至4月期間的銷售額均值為212.2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達50.2%,已經被腰斬。

雖然北京當局今年以來在房企融資、併購貸、預售資金監管等多個層面釋放了一些「積極訊號」,但迄今企業融資未有明顯回暖,政府「救市」的政策不見起色。

英國廣播公司(BBC)曾在報導中指出,中共當局在抑制樓市過熱避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時操作用力過猛,反而引發了中國房地產危機,並險些引爆中國版的「雷曼時刻」。

目前,中國房地產相關貸款占銀行業貸款的39%,還有大量債券、股本、信託等資金進入了房地產行業。

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道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吳莉亞

來源: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