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早已註定的大局,俄烏之戰將如何收場?

作者:

俄烏衝突從2月24日開始到現在已經歷時17天。

俄羅斯的這次軍事行動如果按斬首戰的標準來衡量的話,進行得不算順利,畢竟打了半個月了連澤連斯基的影子都還沒見着。他現在到底是在基輔待着還是在歐美的某個攝影棚里拍綠幕特效視頻,誰也不知道。

但如果按照常規戰爭的標準來看的話,現在的進程算是比較正常。

1942年的海灣戰爭打了42天,1999年北約轟炸南聯盟持續了78天,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用了25天。所以現在還不到抱怨俄軍進展慢的時候。

那麼問題來了:這場戰爭最終誰會贏?它將以什麼樣的方式結束呢?

勝負的真正邏輯

在聊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個基本的事實,我們一般認為這場戰爭是2月24日開啟的,其標誌是俄軍發起進攻。但實際上在戰爭開始之前的2月18日,烏克蘭政府軍就撕毀了明斯克停火協議,向烏東部爭議地區發起了進攻。

烏軍炮擊杜巴斯地區:

而根據俄羅斯南部軍區在當地時間2月21日的報道,當天上午有烏克蘭特種兵和兩輛步兵戰車進入俄羅斯境內,被俄軍發現後雙方展開激戰。

不過攻擊俄羅斯本土的烏軍到底是不是受到烏克蘭政府的指揮,這一點存疑。根據現有文件的解密,只能證實烏克蘭國民警衛隊司令在1月22日簽署過進攻頓巴斯地區的命令。

現在的烏克蘭當局是一個公知+寡頭的聯合體,政府高官里有很多人長期在國外生活。這樣的政府對國家基層的控制力能有多強要打個問號。

大多數人對俄烏衝突最終走向的判斷還是基於雙方在戰場的表現。而如今戰場的表現又比較膠着,一方面俄軍佔據明顯優勢,另一方面他們確實也沒拿出什麼決定性的戰果。所以現在什麼看法都有,沒個准信。

不過戰爭的勝負並不是簡單的比拼佔地面積和殺敵數量,而是看雙方是否通過這場戰爭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的。

對於俄羅斯來說,他的勝利標準並不是在戰場上擊敗烏軍或把烏政府趕下台,而是要拿到他想要的協議,這裏面包括了:

烏克蘭承諾保持中立,不加入北約。

烏克蘭承認克里米亞歸屬俄羅斯。

烏克蘭承認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即頓巴斯地區)的獨立地位。

烏克蘭去軍事化。

對於烏克蘭來說,他的勝利標準也並非在戰場上擊敗俄軍,而是只要一直堅持着不接受俄國的條件直到戰爭結束,就算是贏了。

按照這個邏輯,決定戰爭結局的關鍵因素似乎就是烏克蘭人的抵抗意志。只要烏克蘭人能一直打下去,那麼失敗的就是俄羅斯。

因此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現在普京已經騎虎難下,大規糢軍事行動帶來的大量物資消耗讓俄羅斯無力承受。

這個看法對嗎?

俄羅斯的經濟發展雖然一泡污,但是短期的戰時經濟和長期的經濟發展是兩碼事。匯率波動、金融產品、第三產業…這些東西在戰時不是那麼重要,戰時經濟拼的是石油、糧食、彈藥…等各類軍需物資儲備。

作為全球主要的石油、小麥、軍火出口大國,俄羅斯有巨大的戰爭潛力,這一點你制裁多少LV和可口可樂都改變不了。

當然,俄羅斯因為其衰弱的經濟實力,確實無力支撐一場長期的大規糢戰爭,但「無法支撐長期的大規糢戰爭」不等於連幾個月都打不下來,我們在討論一個國際事件的時候要有基本的常識:

普京再莽也不會只帶幾天的乾糧就貿然攻擊一個幾千萬人口的國家。

目前俄國的戰爭後勤物資供應是沒有問題的,掌握了制空權和戰場主動後也保證了後勤物資運輸的通暢。

事實上決定當前俄軍戰爭意志的並非後勤保障的水平,而是取勝的希望,也就是他們拿到那個他們想要的協議的希望有多大。只要這個希望還在,俄軍便沒有停止進攻的可能。

目前看來這個希望不僅還在,而且越來越大,所以接下來俄軍只會加大進攻力度,直到烏克蘭認慫簽約。

不過也有不少人認為烏克蘭軍因為有西方的援助,所以能夠堅持的時間比俄軍更長,形勢看好。

實際上在後勤補給這個問題上,烏軍的問題只會比俄軍更嚴重。他們的家底本來就薄,在喪失制空權後已經無法保障後勤物資運輸通道的安全。

現在烏克蘭東部的烏政府軍主力的補給線路已被切斷,其大型機械化部隊要麼被俄擊潰,要麼就因為缺乏油料彈藥的補給而無法機動。於是他們就陷入了被俄軍分割包圍的狀態,彈盡糧絕只是時間問題。

東部藍色區域為烏軍主力所在:

北約雖然號稱要給予大量的武器援助,但真正執行的時候還是以形象工程為主,不僅援助的大多數裝備都是些老掉牙的庫存積壓產品,而且這些大佬只負責給,不負責運。

除了小型的反坦克導彈和便攜式防空導彈等輕型武器還能勉強化整為零混進來外,大型主戰裝備基本無法運送給被圍困的烏東軍團主力。

我們還看到澤連斯基哭喊着要戰鬥機爭奪制空權,但實際上烏克蘭現在缺機場、缺彈藥、缺飛行員,即使給他飛機也玩不轉。

不過在聽到澤連斯基的哭訴後,北約還是打算慫恿波蘭把蘇聯時期的老米格29戰鬥機送給烏克蘭(因為西方戰鬥機烏克蘭飛行員不會開)。

波蘭倒是同意把這些30多年古董送出去,但不想經自己的手送,畢竟毛熊會永遠蹲在自己的身邊,所以他們就把這些飛機丟放在德國機場讓美國去送給烏克蘭。

美國平時唆使別人幹活是很麻溜的,但一輪到自己就慫了,他自己也不願親手把飛機送給烏克蘭,畢竟毛熊手裏的核彈頭真的能打到他們頭上。

老掉牙的米格29:

結果就是一頓扯皮後沒人願意送貨,上演了一出「老鼠給貓掛鈴鐺」故事的真人版。

這個案例是整個北約軍援的縮影,「誰去送貨」至今還是一個難題。

烏軍現在之所以給人「形勢不錯」的感覺,主要是因為俄軍的進展確實也是斷斷續續,並不流暢。

這裏面的客觀原因就是俄軍的裝備技術老舊、水平有限,尤其是無人機和精確制導武器嚴重匱乏,無法充分掌控戰場資訊和徹底摧毀對方軍事力量。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輿論壓力大,為了儘量避免傷害平民攻擊時投鼠忌器;另一個是在等待階段性的談判結果。

以上就是當前戰場博弈的大體情況,然而決定這場戰爭的關鍵因素並不在戰場內,而在戰場之外。

從戰場表現去推測俄烏戰爭結局的思路一開始就錯了,實際上在這場戰爭中,烏克蘭人並不是主角。

俄烏衝突本質上不是一場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戰爭,而是一場俄羅斯和歐洲的戰爭。烏克蘭領導人的或戰或降,跟本國軍隊和平民的意願關係不大,而主要是看背後的主子讓他們怎麼做。

烏克蘭當局背後站着的是歐美,只要歐美不想打了,這場戰爭就會馬上結束。

那麼歐美會支持烏克蘭打下去嗎?

很糾結。

隨着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現在但凡涉及俄羅斯出口的天然氣、石油、煤、小麥、鎳…等等大宗商品價格全部原地升天,其中天然氣更是比起去年同期狂飆了十幾倍。

而且歐洲與俄羅斯在經濟上撕破臉還會面臨俄羅斯拒絕償還歐洲債務的風險,如此又會引發歐洲債務危機…

法德兩國是歐洲大陸的核心,戰爭到現在才打了半個月,這倆的態度就已經較戰爭開始時出現了180度大轉彎,從一開始的要強力制裁變成了現在的表態「俄羅斯值得尊重」。

2月25日:

3月8日:

這也沒什麼辦法,畢竟這場戰爭打爛的是歐洲的飯碗。

馬克龍多次找過普京後,最近法德兩國又找到了中國,無非是希望中國可以勸勸俄羅斯,讓其儘快達成停戰協議,因為戰事拖得越久,歐洲就越痛。

所以這場戰爭最終會怎麼收場,並不取決於烏克蘭有多硬,而是取決於歐美有多硬。

雙刃劍

因為五常在戰前大概率進行了談判,確定了五常不參戰的底線,那麼這也就意味着北約不會參戰。

所以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施壓只能局限於政治和經濟領域,於是西方就對俄羅斯採取了規糢空前的經濟制裁。

這個制裁又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國家層面的貿易封鎖,一個是個人層面的包括名譽、財產在內的全方位掠奪。

西方的制裁雖然氣勢洶洶,但我們不能無視經濟世界最基本的規律:

協作共贏,對抗雙輸。

經濟制裁不僅打擊被制裁者,同樣還會反噬制裁者。正如剛才所說,在俄羅斯的能源貿易受到威脅後,整個市場價格瞬間飛到了天上,歐洲人一夜之間就要準備回家燒柴火了。

好,既然制裁國家大家雙輸,那我制裁個人總沒什麼代價了吧?堂堂歐美諸國,捏不死一個國家還捏不死你一個人?

此次西方國家對個人制裁的打擊面之廣在二戰後的世界裏前所未有,即使是二戰期間對平民的制裁,也是建立在與對方母國宣戰的基礎上的。而如今西方國家與俄羅斯並未交戰,卻仍然對該國平民進行了制裁。

被制裁的人包括了搞體育的、搞文藝的、做生意的、甚至還有俄羅斯的貓和樹,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這些被打擊的個人和動植物和俄烏衝突有什麼關係。

現在連柴可夫斯基這種已經作古的俄羅斯人都沒放過,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想過以後乾脆連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也不要用了。

西方國家可能希望通過這樣的行為讓平民感受到利益受損的痛苦,然後寄希望於他們再去向俄政府施壓放棄戰爭。

這個邏輯成不成立不重要,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國家在沒有充分理由的情況下肆意搶劫平民,砸的是這個國家自己的信用。

現在西方國家集體這麼做,那砸的就是他們兩百多年來積攢出來的信用:

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這個信用一直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戰略優勢,是他們相對其他後進國家的護城河,正是基於這個看似堅如磐石的信任,世界上的資本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更相信西方國家的安全。

而這一次,他們把自己的桌給掀了。

其實這個事件也正好說明了一個道理:產權從來就不是與生俱來的東西,他的歸屬也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產權的本質是暴力對資源的分配糢式。

你通過汗水換來的財富,需要高階暴力願意為你背書你才能真正擁有,正所謂雷霆雨露莫非天恩。

所以產權存在的前提就是分配這個產權的暴力能夠活下去並且講信用,而如果暴力本身坍塌或不講信用,那麼你之前所擁有的一切都面臨清零的風險。

這個道理聽着有些可怕,不過好在這個世界上不止一個高階暴力。某個暴力可能太弱或太不講信用,那麼人們可以帶着財產跑到更強或者更講信用的那個暴力的地盤。

西方國家此次大規糢不講道理的制裁,客觀上向全世界傳達了這樣一個資訊:

和我為敵,我就不會對你講任何的原則和底線。

面對這樣的資訊,其他國家就會採取兩種應對的態度:

第一是我儘量不要與西方國家為敵;

第二是我要為自己留一條後路。

這兩種態度互相之間並不矛盾,可以同時存在。所以今後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個人會一方面儘可能的避免惹惱西方,另一方面又會開始狡兔三窟,不再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西方的籃子裏。

我們總結一下,西方對俄羅斯國家層面的制裁會大幅提升自己的生產生活成本,甚至會導致其經濟活動宕機;而他們對俄羅斯個人層面的制裁又會嚴重損害自身的信用,導致資本出逃,於是油價暴漲股價暴跌。

那麼遭到制裁的俄羅斯呢?他們扛得住嗎?

嚴重的經濟制裁對任何國家來說都是一場災難,不過俄羅斯因為經濟結構單一,與西方國家的產業鏈協作範圍小,反而有點「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的意思。

2020年俄羅斯出口結構(金額佔比):

他們目前有6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和西方以外的國家做做生意維持生計問題不大,即使能源交易被西方封鎖,也依然可以賣給中印這樣的大國。

歐洲的經濟比俄國更高效,但同時也更脆弱。這就好比工廠雖然比農田賺錢多,但癱瘓一個工廠的難度遠小於癱瘓一片農田。

歐洲在對俄國開啟全面制裁後就會發現,他們對俄國的依賴度要高於俄國對他們的依賴度,所以歐洲會比俄國更希望能夠儘早停戰。

那麼這場戰爭的進程會如歐洲人所願嗎?

俄軍急不急?

對於俄軍來說,戰爭最理想的情況是一開始就成功實施「斬首」,在一兩天內癱瘓烏克蘭中樞,接下來再從容的邊打邊談。

所以在戰爭最開始的階段,俄軍可以說是比較着急的。

但因為基輔早有準備,俄傘兵未能在第一時間控制住機場,等從白俄開進來的地面部隊將機場攻下後,已經失去了先機。所以俄軍未能在短時間內實現「斬首」和癱瘓烏克蘭中樞的目標。

在基輔嚴陣以待的烏軍:

從那個時候起,這場戰爭就註定進入常規戰爭的狀態了,戰爭邏輯也隨之發生改變。

這個階段的俄軍行動糢式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多路推進,圍而不攻」。

目前俄軍已經圍困了烏克蘭首都基輔市、北部切爾尼戈夫市和蘇梅市、東部工業中心哈爾科夫市、克里米亞附近的赫爾松市、南部工業重鎮尼古拉耶夫市、還有亞速營老巢馬里烏波爾縣(隸屬於頓涅茨克州),並劍指敖德薩市,離與整日要加入俄羅斯的德左共和國握手僅一步之遙。

目前局勢圖,來源微博:紅袍螢火蟲

(註:德左共和國位於摩爾多瓦與烏克蘭交界處)

烏克蘭的行政管理特點是一個城市管一個州,佔領了一個城市就等於拿下了一個州。

值得一提的是,尼古拉耶夫的造船廠正是我國航母「遼寧號」最開始建造的地方。

前文所說的俄軍「未取得決定性的戰果」,指的就是這些主要城市還沒有完全攻克。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局面,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俄軍現在內心很着急,被拖入了消耗戰,已經是強弩之末馬上就要扛不住了。

但是我們單純的從軍事常識的角度去思考一下,一場戰爭才開打半個月,強勢的一方就對弱勢的一方完成了分割包圍,怎麼就得出強勢方是「強弩之末」的結論呢?

按照正常的戰爭邏輯去推理,俄軍圍而不攻的原因只有一個:他們覺得還不是時候。

也就是說現在的俄軍並沒有很多人想像的那麼着急,這裏面的邏輯不難解釋:

首先,正如前文所說,現在才打了半個月,俄軍的糧油彈後勤物資充足,物流通道控制掌握在手,不存在彈盡糧絕堅持不下去的情況,所以客觀上沒有着急攻城的壓力。

事實上在3月8日的時候美國國防部就表示俄軍目前仍有95%的部隊完好無損。

第二,抓不到澤連斯基,癱瘓不了烏克蘭的中樞,速勝就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俄軍的最終目的並不是佔領烏克蘭的城市,而是逼烏克蘭簽城下之盟。

現在迅速攻佔這些城市並不能給那個隨時可以躲到國外的公知政府施加什麼壓力,反而還要管着這些城市的吃喝拉撒,為治理這些城市支付高昂的治理成本。

所以長期圍困這些城市,掩護平民撤離,讓駐守的烏軍自己走向彈盡糧絕,消磨他們的抵抗意志,同時也讓這些被圍困的城市成為自己談判的籌碼,反倒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正在掩護平民撤離的車臣部隊:

目前俄軍真正全力強攻的只有馬里烏波爾,該城市規糢不大,俄軍攻擊它的唯一原因是這裏是軍事重地,烏克蘭納粹亞速營大量在此駐守。很顯然俄軍並不打算接受這支納粹軍隊的投降。

而亞速營知道俄軍不攻擊平民,便用平民做為人質來抵擋俄軍的進攻,目前他們已經禁止平民出城,甚至在俄軍留下的人道主義走廊里舖設地雷。

當然,在實戰中俄軍體現出來的戰術水平並不高,打得遠沒有美軍那麼漂亮,但畢竟烏軍更菜,所以俄軍在戰場上取得戰略上的主動是沒有什麼懸念的。

看着俄國不緊不慢的在烏克蘭給歐洲放血,歐洲追求停戰的迫切性只會越來越強,現在唯一的變數是美國

最後的結局

美國人隔岸觀火,歐洲再大的安全風險也威脅不到他,而被戰爭打爛的歐洲將出現大量的廉價資產等着他們去抄底,從歐洲逃離的資本也會有一部分前往美國。

疫情以來,因為美元的大肆放水,導致歐元一度走向強勢,而這波對歐洲的打擊足以讓歐元再次跌落,讓財富重歸美元懷抱。

除了賺錢以外,美國在政治上的好處也顯而易見,如果最終通過此戰拖垮俄羅斯,那麼美國就少了一個戰略上的威脅。

歐盟領導人在2月25日的會議上就決定對俄羅斯實施包括能源在內的經濟制裁,但現實中對俄羅斯的能源制裁則遲遲沒有落地。

現在市場上能源價格的飆升,更多的是對可能發生的制裁的巨大擔憂,而不是因為制裁已經發生。

但僅僅是一個市場的擔憂,就已經在歐洲造成了巨大的震動,畢竟西歐國家的資源並不豐富,遠比不上他們的大哥美國。

不過美國在最開始的時候也沒有禁止自己的公司與俄羅斯進行能源交易,他們就一直等著歐洲的制裁落地然後去倒賣俄羅斯的能源薅隊友的羊毛,塑料兄弟的氣質儼然拉滿。

所以美歐雙方在俄烏衝突中的關係其實很微妙,一方面他們屬於同一陣營,都有消除俄羅斯威脅的目標,但真打起仗來,放血的只有歐洲。

當然了,為了他們自己心中的「正義」,歐洲的血也不是不能放,但凡事都得有個度,總不能一直放到死。

基礎能源的價格一下子躥幾倍甚至十幾倍的這種漲法,已經不是老百姓用不用得起暖氣的問題了,而是全歐洲的工廠要不要放假的問題了。

但就美國目前的態度來說,他還不想馬上結束戰事,拜登在3月8日明確開啟了對俄羅斯的能源制裁。

美國人終於發現盟友的羊毛也沒有那麼好薅,不得不開始自己帶頭了。

這樣做當然會給美國自身帶來巨大的損失,所以他們也開始運作鬆綁對委內瑞拉伊朗的石油制裁,搞了一出「拆委油補俄油」。總的來說,美國的轉圜餘地要比歐洲大得多。

只是這一次帶頭衝鋒並沒有得到盟友的積極向應,事實上積極向應的只有英國一家。歐盟委員表示還要研究研究,德國、荷蘭、匈牙利等國則乾脆直截了當的表示了反對。

現在的西方集體內部必然會出現巨大的分歧,首先會分成兩個派別,一個是希望繼續打下去的「拱火派」,另一個就是希望儘快停戰的「滅火派」。

而「滅火派」內部又會分成兩派,一派是主張通過施壓俄國實現「滅火」的「壓俄派」,一派是主張通過施壓烏克蘭來實現「滅火」的「棄烏派」。

對於西方國家來說,這些路線各有利弊。

如果「壓俄派」成功,就可以鞏固和加強西方體系的影向力,但這個路線難度很大。

「棄烏派」的成功難度小,但其成功的代價是削弱西方體系的地位,差不多等於西方服軟的意思。

目前「壓俄派」和「拱火派」的立場較為接近,在看到之前對俄國的施壓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情況下,他們的打擊面擴大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已經開始牽扯到大量的局外國家。

現在基本上只要不表態和西方國家一起孤立俄羅斯的國家和個人,都會成為打壓或者潛在打壓的對象。

這些派別之間的博弈又會導致烏克蘭政府的左右搖擺,他也不知道該聽誰的。在西方集團內部達成共識之前,俄烏談判必然是談不出什麼結果的。

所以只要俄羅斯繼續保持進攻的態勢,整個事件的核心矛盾就會從俄歐矛盾轉化成西方國家的內部矛盾,尤其以美歐矛盾為主。

而這實際上才是決定戰爭進程最後的懸念:美國到底打算把歐洲這根柴火燒到什麼程度?

不過我個人的判斷呢,美國再怎麼貪心也不可能真的一搞到底,因為戰爭持續時間的長短對於美國來說只是多賺少賺的問題,對於歐洲來說則是生死存亡的問題。等歐洲實在退無可退的時候,美國還是會做一些讓步,總不能在解決對手前先把盟友解決掉了。

整個事件最後的結局大概率就是烏克蘭被拋棄,歐洲會給烏克蘭政府施壓結束戰爭,然後烏當局認慫。

當然理論上烏克蘭人的抵抗意志也會起到作用,但歷史上能夠靠平民的抵抗意志去掀翻列強壓力的案例鳳毛麟角。因為這需要大量的、擁有共識統一的英雄人民,而現在這個連衛國戰爭共識都維持不住的烏克蘭很難讓人看好。

烏克蘭利沃夫拆除衛國戰爭紀念碑:

那麼俄羅斯會不會在最後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呢?應該說至少能拿到大部分。

首先是烏克蘭的去軍事化

我剛開始的時候一度以為「去軍事化」是通過一紙協議來實現的,到現在才發現俄羅斯所謂的「去軍事化」是物理層面上的意思。

目前為止烏克蘭大部分的軍事基地和軍事工業已被摧毀,他們在半個月內從一個軍工+農業大國成功蛻變成了單純的農業大國。

可以說這個目標已經基本「打成」。俄軍無論如何都不會空手而歸,「牙齒」被拔掉的烏克蘭已無力在未來用武力威脅有俄軍「維和」的頓巴斯地區。

烏克蘭工業的驕傲–全球最大的飛機安225已毀:

至於承諾不加入北約,這個協議達成的難度其實並不高。

烏克蘭在2010年的時候本來就簽署過不結盟的法案,只不過在2014年的時候又給改了,現在大不了再改回去。以後還想改的話只要不怕挨揍,照樣可以再改過來。

這個承諾說到底只是一個紙面協議而已,當下為了停戰去簽這個字的壓力不大。

最後是承認克里米亞歸屬俄羅斯和頓巴斯地區的獨立地位。

這個是最難的,因為涉及到烏克蘭內部的民意問題。考慮到烏克蘭之前已經在事實上放棄了克里米亞,所以當前焦點是頓巴斯地區。

然而這個事首先看的還是西方國家的停戰意願,只要西方國家總體的停戰意願足夠強,「壓俄派」又無法取得決定性的成果,那麼烏克蘭就不得不接受失去頓巴斯地區的現實。

至於烏克蘭的民意,既決定不了什麼,也談不上可靠。

再加上烏克蘭本來就是西部親歐東部親俄的分裂格局,所以寄希望他們的民意去對抗大國意志是不現實的。

至於說澤連斯基會不會成為烏克蘭的民族罪人?這根本就不重要,傀儡只要服從好主子的命令,自然會有大量的輿論資源來維護他的「英雄形象」。

當然了,如果承認頓巴斯地區獨立的協議實在無法達成,那麼至少會達成一個烏克蘭保證不對該地區動武的協議,這將是俄羅斯的底線。

所以綜上所述,俄羅斯大概率會拿到,至少大部分拿到他想要的東西。

烏克蘭人的命運最終將取決於大國之間的勾兌,這樣的劇本我們並不陌生。

(後文省略)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觀雨大神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