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川菜為什麼越來越辣?也是沒辦法的事…

在北京宵夜文化最發達的簋街,整條街都被麻辣小龍蝦、饞嘴牛蛙、烤魚、重慶火鍋……包圍着,《舌尖上的中國》製作人陳曉卿曾經向這裏最紅火的一家飯館請教,對方告訴他,秘訣無他,唯手重而已。

中國菜系各有千秋。

如果說哪個地方的菜最好吃,估計各地區的人能吵上三天三夜,最後也吵不出什麼結果。

但要說哪種菜最流行,答案不會有任何爭議——川菜說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城市的街頭巷尾一定會有川菜的身影,哪怕是犄角旮旯,都能找到幾家川菜館子。

就連以其他菜系著稱的飯店,招牌菜都是川菜。

川菜,到底是怎麼征服中國人的?

一四川人:川菜真的沒那麼辣

提到川菜,外地人的印象就是辣,判斷一家川菜館子正不正宗的方法非常簡單,看它辣不辣就完事了。

很多四川人每次聽到這種說法都會覺得很委屈,認為把辣看作川菜的代名詞顯得川菜很單調,完全忽視了川菜的多樣性。

川菜講究調味多變、菜式多樣,辣往往由其他口味襯托出來。魚香肉絲的泡辣椒,有甜、酸、咸襯托;麻婆豆腐的香辣,則是通過麻、鮮、咸襯托。

咸鮮酸甜的魚香肉絲

相比川菜兩千多年的歷史,辣椒入菜時間確實比較短暫。

明朝末年,辣椒沿着海上貿易到達了浙江沿海地區。當時,沒人想到這個東西能吃,而是把它作為一種觀賞的植物,並取名為「番椒「。

在浙江沒能被重視的辣椒溯江而上,終於在幾千里之外的西南大放異彩。

敢於第一個吃螃蟹辣椒的人是貴州人民。貴州不產鹽,沒有任何鹽資源;崇山峻岭,交通也極為不便,運輸成本很高,因此這裏的鹽價比其他地方貴很多。

於是,辣椒便成為鹽的替代品登上了餐桌。下飯省菜、祛濕禦寒的辣椒很快就成了平民百姓的心頭好。

稍晚一些,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大潮中,辣椒也被帶入四川。

既可成菜,又可做調料的辣椒,有着不可替代的優勢,一入川便迅速成為主要調味料。

入川移民帶來了南北各地的飲食文化,讓川菜融合了各家烹飪之長。比如,蒜泥白肉源於滿族的白片肉;八寶豆腐源於清宮御膳;糖燒技法,則與閩浙別無二致。

兼收並蓄,讓川菜形成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色。

入川的移民中也不乏烹飪高手。清代,來川官員多數為外省人士,其中直隸(今河北)和浙江兩地最多,這些官員一般都自帶家廚,一來是彰顯地位,二來害怕飲食不習慣。家廚的到來,使川菜吸納了直隸官府菜和江浙菜的味型。四川傳統宴席菜不辣與兩地的家廚不無關係。

代表菜開水白菜、樟茶鴨、蝴蝶海參,主要以鮮香為特色,都不是麻辣口的。

直到民國時期,成都許多有名的菜館,拿手菜依然是魚翅宴、開水白菜之類的官府菜,並沒有麻辣的身影。稍便宜的館子雖然有當今川菜的影子,但也沒有特別突出的麻辣。

二川菜,一部越來越辣的歷史

為什麼到了今天,川菜的標籤只剩下了「麻辣」?

有一種常見的說法,川菜其實是中國口味最多元化的菜系之一,辣菜只佔川菜總量的30%。

顯然,這跟大多數人的認知不符。

開水白菜是川菜愛好者最常拿來反駁「川菜唯辣」的例子,但是,今天在多數川菜館,你是點不到這道菜的。

至於其他的例子,成立的也不多。

蒜泥白肉,蘸料需要用到辣椒油;

宮保雞丁,雖然是以酸甜為主的荔枝口,但仍然需要用到干辣椒

魚香肉絲為代表的「魚香口」,主要來自泡海椒,除了四川人自己,恐怕不會有人認為泡椒不辣吧。

當一個四川人說回鍋肉「一點辣味都沒有」的時候,你就知道,人和人之間對於辣的定義並不相同。

判斷某種菜系辣不辣,有一個很簡單的標準,拿掉辣椒,看看菜單上還剩幾道菜。

我在大眾點評上查詢了北京人氣最高的幾家川菜館,招牌菜幾乎全是麻辣,推薦菜中僅有的非辣菜是冰粉和小酥肉,然而,就連小酥肉也是會配辣椒碟的。

[page]傳統川菜中確實有很多不辣的菜餚,正如我們前面所說,它們的主要來源是官府菜。

開水白菜是清末民初的四川廚師黃敬臨創製,被羅國榮發揚光大,羅國榮曾在大銀行家丁次鶴家中任私廚,拿手菜是清蒸鰻魚、開水白菜、蝴蝶海參;

民國時期四川軍閥鄧錫侯家有名菜「鄧府鰉魚肚」,原料是長途運輸而來的黑龍江鰉魚;

民國時期的國民黨元老譚延闓家廚也非常有名,人稱「組庵湘菜」,代表菜餚是祖庵魚翅、溏心整鮑;

……

這些官府菜,雖然誕生在四川、湖南,但一點都看不出今天川湘菜的影子。

其實,無論是哪裏的官府菜都差不多,喜歡用參翅鮑肚等名貴原料,烹飪方式極盡繁瑣,調味則是中正平和。

蔥燒海參

這是因為官府菜有很重的禮儀色彩,要用於官場宴請,要滿足一定規格,菜餚也需要保持穩定,所以總是來回用鮑魚海參這些材料,反而很少用地方時鮮。

這些官府菜,其實地方特色並不是很鮮明。

相應的,四川民間的菜餚早早就邁入了「重口」的時代。

鹽在中國古代長期是昂貴的副食品,具有濃烈味道的辣椒,廉價易得,是窮人做菜必備,既便宜,又下飯。所以,最早普及吃辣的地區都有兩個特點:辣椒產地、經濟不發達。

鐵板尖椒兔,一道典型的江湖菜

由於這種階層印記,辣椒長期以來是一種「不上枱面」的調料。

清末重臣曾國藩是湖南人,曾經有人想討好曾國藩,重金賄賂了曾國藩家裏的廚子,問曾國藩喜歡吃什麼,結果廚子告訴他:做什麼不要緊,只要多放辣椒麵,就成了。對方大吃一驚,堂堂封疆大吏,竟然也愛吃辣椒!

顯然,與那些不接地氣的官府菜相比,麻辣才是人民的選擇。

辣本質是一種痛覺,而非味覺,吃到嘴裏之後,辣椒素能促使人體分泌內啡肽,解除中樞神經的對多巴胺通路的抑制,由此覺得欣快愉悅,直至上癮。

中國最早開始吃辣椒的是西南地區,主要是因為北方種不了。如果辣椒是一種溫帶作物,也許今天中國最喜歡吃辣的地方會是河北、山西這些地方。

三人民的川菜

改革開放以後,餐飲業與一切商業一樣,開始了大爆發。川菜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走向全國,這其中最重要的催化劑就是城市化與人口流動。

遍佈全國的烤魚誕生在上個世紀末,在本世紀初由三峽庫區移民帶到了全國各地。

麻辣香鍋、毛血旺、麻辣燙等食物,誕生時間也都在8、90年代,甚至更晚。

麻辣燙尤其典型,它誕生在四川,卻由哈爾濱人發揚光大,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裏就開遍了中國,從舟山群島到青藏高原,無處不見它的身影。

城市化與人口流動,使過去「不上枱面」的江湖菜,迅速攻城略地。

從平均價格來看,川菜是各大菜系中最便宜、親民的。對於外來務工人員和新移民來說,「下館子」不僅是滿足口腹之慾,也承擔了一定的社交功能,味道濃烈、價格低廉的川菜,是理想的選擇。

吃辣本身就帶有一種社交傾向。

辣椒素會產生熱覺與痛覺的混合感,類似高溫帶來的灼痛。從某種意義上說,吃辣代表忍受痛苦的程度,甚至會被賦予堅強勇敢的性格特點,因此很多人把能吃辣當作一種值得炫耀的行為。

在社交情境下,「我願意與你吃辣」有一種「我願意與你一同忍耐痛苦」的意味,這種信任的感覺,能讓彼此之間的關係迅速拉近。

凡是有大量人口流入的城市,就會呈現出普遍能吃辣的特點,即使這些流入人口不是來自吃辣的省份,結果也是一樣。

比如說瀋陽和大連,兩座城市的移民主要來自東北其他地區,這些地區並不重辣,但瀋陽和大連辣味餐館的比例依然很高。

甚至連上海、杭州這些過去排斥吃辣的地區,也變得越來越辣了。

川菜「麻辣」的標籤,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可以說,無麻辣,不川菜。

在北京宵夜文化最發達的簋街,整條街都被麻辣小龍蝦、饞嘴牛蛙、烤魚、重慶火鍋……包圍着,《舌尖上的中國》製作人陳曉卿曾經向這裏最紅火的一家飯館請教,對方告訴他,秘訣無他,唯手重而已。

不是川菜選擇了人民,是人民選擇了川菜。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韻

來源:世界知識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