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兒子每天氣得我肝顫」:每個叛逆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想贏」的父母

真人騷《爸爸去哪兒》第五季里,陳小春的兒子Jasper經常和父親頂嘴。

有網友因為Jasper總是對事有很多自己的想法,看上去不太聽話,就說他沒禮貌,沒教養,故意和父親作對。可陳小春卻說,很享受兒子和自己頂嘴。

這種對抗的相處方式,才是最真實的家長與孩子的相處之道。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提問:兒子喜歡頂嘴,每天都氣得我肝顫,該怎麼辦?

結果下面的回答,都在吐槽自己的孩子「也一樣」,這些家長也對彼此的遭遇感同身受。

有數據調查顯示,孩子頂嘴已經是普遍現象。約70%的孩子在青春叛逆期會和父母唱反調,75%的家長認為頂嘴是孩子長大後最令人討厭的行為。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獨立、自覺,但當他們自我意識開始形成時,父母卻因無法轉變自己的心態,而站在孩子的對立面,甚至粗暴地打壓孩子。

要知道,孩子不是一天長大的,更不是突然就叛逆的。

在孩子緩慢成長的每個階段里,父母都應該適時轉變對待孩子的方式和方法。

比如:兩三歲的時候培養自主進食的能力,五六歲的時候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八九歲時引導和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以及價值觀……

任何一個階段的教育缺失,都會「迎來」孩子的逆反期。到那時父母也會備受煎熬,因為他們已經無法走入孩子的世界。

《目送》中曾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你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走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作為父母,既要為孩子提供堅實的臂膀和溫暖的港灣,又要允許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和健康的身心發展。

正如那句話:要贏得孩子,不要贏了孩子。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就是一場愛的修行。

用心溝通,才能贏得尊重

哈佛大學的魏格納教授曾做過一個實驗,他請參與的人員用語言描述他們大腦的想法,實驗中強調不要去想白色的北極熊,結果發現參與實驗的人們在腦海中全部展現一隻白色的北極熊。

可見,你越是強調不要做什麼,不用說孩子,大人的腦海里都會無法控制地想到什麼。

所以,要贏得孩子的尊重,就要注意自己的溝通方式。

正確的溝通方式是:用描述+提示+說感受代替「不要」「不能」「不行」,反話正說,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比如,孩子經常洗手後不關水龍頭,你平時會用命令的語氣說「洗手後要關水龍頭,不要總是浪費水」孩子一般會覺得你很煩,但你可以改為描述現象:洗手盆的水還開着呢。孩子看到這個現象,便會自覺地去關水。

再比如,孩子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不要用責罵的語氣說:「警告你!不要亂扔玩具!」而是試着改為提示後果:「這樣會摔壞你心愛的玩具哦!你能和媽媽一起把玩具送回家嗎?」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Albert提出了一個定律,叫「55387」,也是人際溝通中最底層的邏輯。

55%+38%+7%=100%。

55%表示溝通的態度,38%是溝通的語氣,7%才是說話的內容。

如果用責罵、命令、挖苦、侮辱等惡語相向,7%的內容是送達不到孩子的腦海里的,因為他會第一時間想着對抗你的55%的態度和38%的語氣。

過分的指責與謾罵殺傷力巨大,讓孩子未來不敢去嘗試、去挑戰、去創造、去超越,直接限定了他們的人生天花板,壓低人生定位,在他們腦海里烙下深深的軌跡。

因此,一個人的舒適圈、自我懷疑程度、逆商差,都可能是童年時父母的負面語言劃定好的。

正面反饋,才能贏得信任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片雲推動另一片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有些家長控制欲很強,喜歡把個人思想強加在孩子身上,忽視了自己和孩子其實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個體。

長此以往,孩子便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對世界的感知力與洞察力,成年之後,他可能要用一生去彌補這種缺憾。

因此,要贏得孩子的信任,就要學會正面反饋。

用傾聽+讚美+正面管教代替自說自話、取笑挖苦和負面情緒施壓。

東野圭吾曾說:有人傾聽,何其幸運。

阿黛爾•法伯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中就強調:認同孩子要學會全神貫注地傾聽,回應孩子的感受,幫孩子消化負面情緒,發掘孩子的長處並加以鼓勵和讚美,才能順利完成親子溝通。

曾在一篇文章看到一位母親分享她和兒子經常做的「讚美遊戲」,很值得推廣。

她讓兒子選出每個禮拜他最想讚美的人,接着母子分別在紙上寫出想要讚美那個人的理由,之後開始進行辯論比賽,看誰推舉的人,更有理由成為那個星期的「讚美之星」。

這個簡單的遊戲巧妙地引導了孩子的價值觀,讓他練習了欣賞別人的優點和日後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又增添了親子的快樂時光。

這就是快樂的、溫暖的正面管教。

當然,讚美也不是不加節制、虛無縹緲地誇獎。如果孩子做任何事情父母都過分誇獎,也讓誇獎教育貶值,使孩子驕縱。久而久之,孩子也感受不到被人鼓勵和讚美的快樂感和成就感。

和孩子一起成長,贏得未來

有調查數據表明,農村留守兒童因為長期缺乏父母的引導和暖心陪伴,會更容易產生性格缺陷、心理健康問題以及行為認知出現偏差、自律意識弱等現象。

可見,父母陪在孩子身邊,以身作則一起成長,尤為重要。

要贏得孩子的未來,就要用引導+陪伴+共同成長代替阻止、缺位和精神冷暴力。

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得先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

但現實是很多家長有了孩子後,眼睛都盯在孩子身上,給孩子佈置任務、提出要求,卻逐漸忘記了自己的人生課題。

放棄了自我成長的父母,容易把自己對人生的期待轉移到孩子身上,於是喜歡控制孩子,安排孩子的人生。

放棄自我成長的父母,容易把對生活現狀的不滿,發泄到孩子身上,看孩子不順眼,朝孩子發脾氣。

這常常是孩子「不幸童年」的開始。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媽媽的感慨,令人感同身受。

她說:「我現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這句話,如果不是養育他遇到困難,我不會去探索,不會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長曆程和思維模式。現在,我的生命在走向開闊,這是孩子帶來的改變。」

是的,我們並非過了18歲,便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人,在某些時刻,我們只是大號的孩子。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靈魂。孩子不斷地成長,父母一動不動留在原地插着腰指手畫腳,又怎麼能抱怨因為代溝跟不上孩子的節奏,和孩子越來越遠?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優秀與無能的父母有何區別?」

有個高贊回答:「優秀的父母滋養孩子,無能的父母壓榨孩子。

」如《甄嬛傳》裏,優秀的父母把甄嬛養育得知書達禮、溫柔自信。無能的父母從小給安陵容各種精神暴力,成長環境危機四伏,導致她的心靈從小就投下了陰霾的種子。所以,甄嬛和安陵容的人生走向完全不同。」

永遠不要用疾風驟雨的教育打壓孩子,也永遠不要事無巨細地嘗試掌控孩子。就像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說的:「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癒。」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讀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