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喝茶包=喝塑料 塑料不消化,吃下去大不了拉出來?不,它還跑進了人類胎盤

人類用科學創造了一種「永恆」的材料,使用之後又想把它徹底扔掉。但目前來看,這似乎是不可能的,它沒有「離開」,每一塊曾經被創造出來的塑料仍然與我們同在。

小時候,大人常警告我們說「口香糖不要咽下去,會粘住腸子」,當然後來我們都知道了,誤吞下去的口香糖會隨着糞便一道離開我們的身體。

現代許多口香糖的膠基是由合成橡膠製成的,根據我們上一篇文章《每周吃掉一張信用卡:勤洗衣服功不可沒》所講到的,口香糖也含有塑料。塑料不消化,吃下去「穿腸過」,拉出來就是了。但是,事情好像並沒有那麼簡單。雖然環境中的膠袋或塑料水瓶會被分解到不再礙眼的程度,微小的碎片仍然會被動物和人類攝入。事實上,在魚類和哺乳動物體內已經發現了微塑料,而現在,新的研究發現,微塑料無孔不入,人類胎盤中也發現了它的蹤跡。

人類胎盤中首次發現微塑料

2018年10月23日,維也納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歐洲胃腸病學會議上宣佈,在人類糞便中檢測到了微塑料的存在,微塑料進入人類胃腸道成為既定事實。一項針對北京青年人糞便中微塑料含量的調研結果也發現,微塑料普遍存在於受試者的糞便中[1]。

2020年8月,美國化學會年會上又曝出更驚人的發現:人的肺、肝臟、脾臟和腎臟組織樣本中均檢測到了微塑料的存在[2]。這一發現證實,微塑料進入人體後並非僅在消化系統過往和停留,它們同樣會「滲透」到其他組織中。不過讓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些被「滲透」的組織也包含人類胎盤。

2021年1月,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刊登的一項研究提供了塑料「攻佔」人類胎盤的「鐵證」。研究人員分析了6名18至40歲的正常懷孕的健康婦女的胎盤,6個胎盤中有4個發現了微塑料的存在,共檢測出12個球形或不規則的微塑料碎片,尺寸介於5~10μm(與紅細胞大小類似)間,其中5個顆粒位於與胎兒相連的胎盤部分,4個顆粒位於與母體子宮相連的部分,3個顆粒位於包圍胎兒的細胞膜內。12個碎片中,有3個被明確地鑑定為聚丙烯(塑料瓶和瓶蓋就是用這種材料製造的),剩餘的9個被認定為塗料類材料,可能來自化妝品、指甲油、牙膏、面霜、身體乳、粘合劑的碎片等。該研究得到了倫理委員會的批准,研究人員用一種確保胎盤不會與外界任何塑料器具或工具接觸的方法收集了胎盤[3]。

以上研究揭示出,微塑料不僅存在於周圍環境中,在人類身體中竟然也普遍存在,究竟這些微塑料是如何進入人體,且進入人體後對健康危害有多大?

微塑料進入人體的多種途徑

微塑料尺寸很小,大多情況下並不可見,但這並不妨礙它們潛伏在我們的周圍。簡單來說,只要我們呼吸和進食,微塑料就會找到潛入人體的時機。

2019年5月,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委託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ewcastle)評估了人類從自然界攝入微塑料的量。研究人員分析和綜合現有的關於人類攝入塑料的文獻後,估算出人們平均每周攝入大約2000克微型塑料顆粒,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的重量。這些微小的顆粒有多種來源途徑,其中包括人造衣物纖維、牙膏或洗面奶中的微珠,或更大塑料片的分解[4]。

在紐卡斯爾大學計算的52項研究中,有33項研究着眼於食品和飲料中的塑料消費。這些研究重點列出了一系列含有微塑料的常見食品和飲料,如飲用水、啤酒、貝類和鹽。水是人塑料攝入微塑料最大的來源,普通人每周僅通過飲用瓶裝水或水龍頭就能消耗多達1769粒塑料。貝類是塑料攝入的第二大來源,平均每個人每周攝入多達182個微粒(0.5克)。

塑料進入人體的第三大途徑是呼吸吸入。該研究調查了16篇關於室外和室內空氣質素的論文。結果發現,室內空氣中塑料污染較室外嚴重。這是因為室內空氣循環有限,而合成紡織品和家居灰塵是空氣中微塑料最重要的來源之一。這個估計非常保守,但也暗示了一個事實,暴露在空氣中的微塑料可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地的條件和生活方式[5]。

除空氣吸入和常規的飲食的攝入外,更多讓人意想不到的途徑,在沖刷着人類的認知。

2019年加拿大化學工程師Nathalie Tufenkji發現了關於茶包的殘酷事實:喝茶包=喝塑料!他們將任意選購的4種品牌的茶包(兩種是尼龍材質,兩種是PET材質)在熱水中浸泡5分鐘後發現,上百億顆塑料存在於茶水中,其中有116億個塑料微顆粒和31億個納米塑料微顆粒,另外還檢測到了少量的砷、鋁、鉛和鉻等重金屬物質[6]。

2020年10月發表在Nature Food上的研究則對佔全球奶瓶市場三分之二的10種聚丙烯奶瓶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在沖泡配方奶的過程中,聚丙烯奶瓶會釋放出高水平的微塑料,且溫度和微塑料釋放之間存在很強的關聯,溫度較高的液體(配方奶粉或用於給奶瓶消毒的水)會導致更多微塑料的釋放。具體數據顯示,聚丙烯奶瓶中每升加熱的液體可釋放130萬至1600萬顆微塑料以及數萬億顆尺寸更小的納米塑料。其他聚丙烯塑料製品(水壺、午餐盒)也會釋放出類似水平的微塑料顆粒。

不含雙酚A的聚丙烯奶瓶丨來源:Amazon.com

研究小組還進行了一項全球調查,並估計了48個地區12個月嬰兒接觸微塑料的情況。按照現行的奶瓶消毒和餵養配方製備指南,嬰兒每天平均接觸量超過100萬顆微塑料。大洋洲、北美和歐洲的潛在接觸水平最高,分別為每天210萬、228萬和261萬顆微塑料[7]。

這些數字看起來觸目驚醒,但是科學家們仍舊錶示,由於方法和數據的限制,人類攝入塑料的數值可能被低估了。

微塑料對人體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人類關於微塑料對海洋和淡水生物及生態系統影響的知識正在不斷擴大,但對接觸微塑料可能對人類健康產生何種影響的了解卻仍存在巨大的知識空白。

1998年,一項發表在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ention上的文章稱,研究人員在人體肺部中發現了吸入纖維素和塑料纖維。該研究用到的肺癌標本和非腫瘤性肺組織的標本來源於肺腫瘤切除的病人。科學家使用層流罩阻斷了外來纖維和塑料的污染,結果發現,在這些新鮮的肺組織中可以反覆觀察到異質性纖維的存在。用偏振光檢查肺組織的病理切片,發現這些吸入的異質性纖維是纖維素和塑料纖維。研究人員猜測吸入肺部的微塑料可能是來源於空氣中[8]。

塑料本身是一種惰性物質,為了增加其柔韌性、硬度和耐熱性,同時也讓塑料的顏色更加豐富多彩,許多用塑料製成的工業和日用產品中都含有可以干擾荷爾蒙的化學物質——內分泌干擾物(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這些物質會對人體健康造成長期影響。

據保守估計,目前使用的EDCs超過1000種。從塑料中滲出並威脅健康的已知的內分泌干擾物包括雙酚A(BPA)、阻燃劑、鄰苯二甲酸鹽、紫外線穩定劑以及鉛和鎘等有毒金屬。含EDCs的塑料廣泛應用於建築、地板、食品包裝、炊具、兒童玩具、休閒用品、家具、家用電器、紡織品、汽車和化妝品中。2020年國際內分泌協會公佈的一項報告中揭示,我們每天在家裏和工作中使用的許多塑料都使我們暴露在內分泌干擾化學物質的有害混合物中[9]。

EDCs會從微塑料中「逃離」,暴露在人群中。在塑料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中,EDCs與人體的接觸普遍存在。而對人體樣本的檢測一致表明,幾乎所有被檢測的人體內都有EDCs。它們還能結合和積累周圍環境中的有毒化學物質,如海水和沉積物,充當有毒化合物的載體。

2019年,北京大學研究人員研究由鄰苯二甲酸酯暴露所導致的中國普通人群男性不育、成人肥胖症和糖尿病這三種疾病所造成的疾病負擔的估算結果。僅2010年一年,中國由於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學品暴露導致的男性不育、成人肥胖和糖尿病三種疾病的發病數約為250萬起,醫療費用約達572億元;其中,領苯二甲酸酯對男性不育的影響最為顯著,其次分別是成人肥胖和糖尿病[10]。

隨着塑料生產和使用的增加,人類與塑料的接觸也在增加。由於微塑料十分複雜,我們對其在環境中的旅程及其對生物體和生態系統的影響仍然知之甚少,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確定微塑料在環境中的分佈模式及其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劉詩雨

來源:果殼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