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人為什麼要善良?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用一顆善良的心對待人生的際遇,便是對生命最好的感恩與回報。

這個時代,我們總覺得,生活很難,而做一個好人,活的更難。

人人都渴望着能夠被世界善意對待,但說到行善,卻滿腹狐疑。

「善良」這個詞似乎漸漸變得意味深長。

「我們活在世上,人人都有對愛和善意的需要。今天你出門,不必有奇遇,只要一路遇到的是友好的微笑,你就會覺得這一天十分美好。」

善良有時很簡單,是平淡日子中的舉手之勞,善良有時也很難,是千瘡百孔後對生活的依然熱愛。

但無論怎樣,選擇了善良,也是選擇了更加溫暖的人生。

善良,是最深的教養

初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很是疑惑孫玉厚這個一輩子只知道與黃土疙瘩打交道並且鬥字不識的農民,怎麼養育的孩子卻個個正派真誠,品行優秀。

畢竟,在大多數人的刻板印象里,談到教養總會與良好的家境關聯起來。

但最近看了改編的電視劇,我似乎從中找到了答案。

雖然家境貧寒,但孫玉厚老漢卻給了兒女最寶貴的家教,那就是善良。

印象最深的一幕,孫玉厚的弟弟到了娶親的年齡,可是對於這個連黃面饃都吃不上的家庭來說,再拿不出多餘的錢來準備彩禮。

這種困窘令孫玉厚頭痛不已。

這時,玉厚的小女兒蘭香顫顫巍巍地拿了一元錢,交到玉厚手裏,這對於當時的孫玉厚來說真的是救急錢啊!

可當他聽蘭香說錢是撿來的時候,卻不由分說地拉着蘭香去橋上,冒着三九天的寒風等待失主。

面對藉口着急上學而不情願還錢的蘭香,孫玉厚說:「要是你丟了這麼多錢,你急不急?不還錢,學也白上。」

看到這裏,我倍感震撼。

沒有想到孫玉厚這樣一個掙扎在社會底層,每日為怎樣吃飽下一頓飯而發愁的糙漢子,竟還能如此為別人考慮。

這一刻,因為那顆淳樸善良的心,土裏土氣的孫玉厚正在熠熠生輝。

也許他不懂什麼是教育,但他卻知道做人要善良,而也正是他的善良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子女。

讓孩子們在成年以後,無論處於何種困境,始終保持一顆仁心。

羅曼羅蘭有句名言:「善良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行為。」

善良無關富貴貧窮,學問高低,它是根植於人內心最初的本能。

保護好善良這種本能,勿使這金子般的品質在漫長的歲月里蒙塵。

因為善良才是一個人最深的教養,亦是給下一代最好的傳承。

善良,是最美的相遇

有個提問:人為什麼要善良呢?

像城頭飄來的歌,像樹上棲存的鳥,我們遲早都會消失。但你創建了一個小小的善和愛的世界,它便會留下,而且會曲折傳遞,生生不息,使消失變成圓滿。

善良表面上看似是一種付出,但它卻在無形中淨化着我們的圈子,它兜兜轉轉又回到了你的身邊,這何嘗不是一種收穫。

善良是一種福祉,更是心靈之間的美好相遇。

用一顆善良的心對待人生的際遇,便是對生命最好的感恩與回報。

善良,是人生的良藥

有人說,善良過了頭就是傻。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的善良都會有迴響,不是所有的情義都會換來感恩。

有時候,善良也會錯付了人,甚至還可能會換一身傷痕。

但無論如何,我們卻不能放棄做一個好人。

因為經歷過,所以才懂得,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真正的善良是見識了世間的殘酷,依然向善而生。

不被傷害吞噬,不被苦難壓垮,不成為惡的一部分,就是做好人最幸福的理由。

《菜根譚》中有段話:「為善不見其益,如草里冬瓜,自應生長。」

如果說這世上還有什麼不追求效益的東西,我想那應該是善良。

因為善良,我們擁有了最深的教養;

因為善良,我們傳遞了更多的溫暖;

因為善良,我們完善了殘缺的人生。

雖然這世界偶爾讓人失望,但我們依然要相信善良值得。

能夠成為一個好人,就是世界給我們最好的獎賞。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韻

來源:富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