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 - 節氣篇(下) 珍藏!

清 拜魁星

七夕女兒祝織女,男士廟中拜魁星。

佑我科舉登榜首,供神豬頭代三牲。

清代台灣風俗,七月七日,婦女忙於拜織女,而男子則忙於屠狗祭魁星,魁星為點取狀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舉高中,官運亨通。清鄭大樞《台灣竹枝詞·七夕》詩云:『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無鵲踏枝。屠狗祭魁成底事,結緣煮豆待何時。』錢琦《台灣竹枝詞·拜文昌》詩云:『五彩亭前祝七娘,三家村里拜文昌。橋填烏鵲星聯鬥,天上人間各自忙。』當地人稱織女為『七娘』;文昌又稱文曲星,掌管文運之神。

**************

元 盂蘭盆道場

道場超度安亡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慶贊中元貼門首,酒海肉山饗活人。

七月十五日,道家稱為『中元節』;佛家為『盂蘭盆節』。《夢粱錄》:『七月十五日,一應大小僧尼寺院設齋解制,謂之法歲周圓之日。其日,……宗親貴家有力者,於家設醮飯僧薦悼,或拔孤魂。僧寺亦於此日建盂蘭盆會,率施主錢米,與之薦亡。』『盂蘭盆』為梵語音譯,意為『解倒懸』。通常在道場還設有孤棚,離地六尺,廣有十五六平方米,各家施捨之三牲、五牲、山珍海味等擺列其上,並插有『普醴陰光』、『甘露門開』等小旗。在放焰口儀式完畢,群眾競搶祭品,謂之『搶孤』。得到之小旗,被視為出海之護身符。

**************

明 放湖燈

輕舟蕩漾玉波澄,中元盂蘭放湖燈。

梵唄伴得笙管韻,古寺東山月又升。

中元節有放湖燈之習俗。此俗在宋已有之,但當時是『差內侍往龍山放江燈萬盞。』《揚州畫舫錄》:『放荷花燈,中夜開船,張燈如元夕,謂之盂蘭盆會。蓋江南中元節,每多婦女買舟作盂蘭放焰口,燃燈水面,以賭勝負。』《燕京歲時記》:『至中元日,例有盂蘭盆會,扮演秧歌、獅子諸雜技。晚間,沿河燃燈,謂之放河燈。』清蔣有尨《西湖竹枝詞·放湖燈》詩。湖燈,即在小板上用彩紙做成荷花狀,中點蠟燭,又稱『水旱燈』。傳說水上放燈是為亡魂引路;與上元在陸上張燈有別。

**************

清 荷葉燈

月到中元照衢明,小兒競擎荷葉燈。

成群結伴遊巷陌,銀花萬點似火城。

《燕京歲時記》:『中元黃昏以後,街巷兒童以荷葉燃燈,沿街唱曰:「荷葉燈,荷葉燈,今日點了明日扔。」又以青蒿粘香而燃之,恍如萬點流螢,謂之蒿子燈。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紙製成蓮花、蓮葉、花籃、鶴鷺之形,謂之蓮花燈。』《日下舊聞考》:『荷葉燈之制,自元明以來即有之,今尚沿其舊也。』查慎行《京師中原詞》:『萬柄紅燈裹綠紗,亭亭輕蓋受風斜。滿城荷葉高價賣,不數中原洗手花。』龐塏《長安雜興效竹枝體》:『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

清 供兔兒爺

玉輪清光照庭階,剪紙圓滿桌上貼。

瓜果月餅為供品,燒香羅拜兔兒爺。

中秋祭月、供月光紙的風俗,在明代已然盛行。見明劉侗《帝京景物略》。清代更供兔神,《燕京歲時記》:『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有衣冠而張蓋者,有甲冑而帶纛旗者,有騎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餘匠藝工人無美不備,蓋亦謔而虐矣。』清詩人張朝墉《燕京歲時雜詠》云:『蟾宮桂殿淨無塵,剪紙團如月滿輪。別有無知小兒女,燒香羅拜兔兒神。』兔兒神或兔兒爺,用泥製成,身披袍甲,頭戴戰盔,背插小旗,手執長棒,五彩塗畫,裝以金銀,吸引兒童喜愛。

[page]

唐 登樂遊原

樂遊原上遊人多,重九登高樂如何。

留戀夕陽無限好;寸陰難買莫蹉跎。

據《續齊諧記》載,東漢桓景跟費長房學道術。一日,費告知桓:九月九日有大災,可速回家,讓全家插茱萸,登高飲菊花酒,即能免災。從此形成一種風俗。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茴香科植物,據說戴其莖、花有避疫的功效。李白《宣州九日寄崔侍御》詩:『九日茱萸熟,插鬢傷早白。』杜牧有《九日齊山登高》詩。

**************

清 喝豆粥

喜到初八臘月天,門前舍豆俗相沿。

信士弟子熬粥夜,念佛聲聲結善緣。

約在南北朝時,我國民間受佛教寺院臘月初八吃『七寶五味粥』的影響,形成了吃『臘八粥』風俗。《東京夢華錄》中說:十二月初八日,請寺僧送七寶五味於門徒飲,謂之臘八粥。《揚州風土小記》載:臘月八日前,寺院和尚聚數十黃衣,沿門托缽而乞米,名曰『乞臘八米』。清代的臘八粥製作更為精美,如《燕京歲時記》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天津民俗,臘月初八日,作佛會,亦舍豆。善男信女先於夜間捻豆做粥。每捻一豆,念佛一聲,曰結緣豆,粥熟,則施臘八粥於行人。

**************

宋 祭灶

時屆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酒糟塗灶醉司命,男兒酌獻女兒避。

我國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禮記·禮器疏》:『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認為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打報告的事,在晉代早已有之。晉葛洪《抱朴子·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東京夢華錄》:『都人至除夜,備酒果送神,以酒糟塗灶門上,謂之醉司命。』後來祭灶移至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又稱『小年』。范成大《祭灶詞》:『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中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在灶王像前供糖果、清水、料豆和秣草,然後將舊像焚之,謂之送灶;除夕又買新灶王畫像供上,謂之迎灶。民間還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風習,故祭灶僅限男子。

**************

宋 燒火盆

春前五日夜初更,排門燃火如晝晴。

兒孫圍坐雞犬忙,迎得來歲好收成。

江南水鄉在臘月二十五日夜初更,家家燒火盆。南宋范成大《燒火盆》詩云:『春前五日初更後,排門然火如晴晝。大家薪乾勝豆秸,小家帶葉燒生柴。青煙滿城天半白,棲鳥驚啼飛磔格。兒孫圍坐犬雞忙,鄰曲歡笑遙相望。黃宮氣應才兩月,歲陰猶驕風栗烈。將迎陽艷作好春,正要火盆坐暖熱。』

**************

明 貼門神

當年惡夢驚唐王,秦瓊敬德守門旁。

傳到草民小茅舍,也請將軍佑吉祥。

東漢應劭《風俗通》中引《黃帝書》云:上古有神荼鬱壘二兄弟,居度朔山。山有一桃樹,樹蔭如蓋。每天他們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有惡鬼為害人間,便縛之餵虎。故家家戶戶於春節戶懸『桃符』。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西遊記》中便有唐王作惡夢,要秦瓊、尉遲恭守宮門的故事。明代《萬曆嘉興府志》:『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飲,鑼鼓徹夜,謂之守歲。』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宋雲

來源:搜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