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11月消費和生產出現「雙通縮」 預示經濟復甦乏力

——中國逾11年來首錄通縮

中國11月消費價格指數(CPI)和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數據出現「雙通縮」。受高基數和食品價格拖累,11月份CPI轉跌,為2009年以來首次跌入負值,PPI則繼續保持在負值區間,被媒體稱為「罕見」。分析師表示,CPI和PPI均為負值,顯示中國經濟出現明顯通縮態勢,也預示經濟復甦乏力。

周三(12月9日),中共國家統計局公佈,11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5%,低於路透調查預估中值0,持平於2009年10月創下的低值;11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1.5%,略高於路透調查預估中值下降1.8%。

中共統計局還公佈,11月CPI環比下降0.6%,路透調查預估中值下降0.2%;PPI環比上漲0.5%;11月CPI中的食品價格同比跌2%,非食品價格同比下降0.1%。而2020年前11月,CPI同比上漲2.7%,PPI同比下降2%。

路透12月9日報道稱,中國11月CPI和PPI數據出現罕見的「雙通縮」,並引述分析師觀點表示,CPI主要受食品價格回落拉動,尤其是豬肉價格回落,加之中共病毒疫情對服務業影響仍在,造成11月份CPI同比急轉而下;PPI仍維持負數,顯示明顯通縮態勢,亦預示着經濟復甦乏力。

德商銀行亞洲高級經濟學家周浩表示,「中國CPI同比已降至負數,這是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首次。」市場關注的問題是,考慮到極低的通脹率,中共央行是否可能減緩政策正常化進程。

對此,周浩認為,「目前看來,這似乎不太可能,因為中國決策者已加大去槓桿力度並開始收緊房地產。」

中海晟融首席經濟學家張一分析認為,CPI的權重比例決定了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對其影響巨大。CPI持續下滑反映出兩個問題,一是消費需求尤其是餐飲需求疲弱是中國經濟當前的重要特徵;二是隨着能繁母豬數量的增加,豬肉價格將進入快速下行通道。供給和需求的變化導致CPI處於低位,從趨勢上看,除非中國新年出現大規模報復性消費反彈,否則CPI很難進入持續上漲空間。

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12月9日撰文表示,11月通脹數據顯示,CPI同比下降0.5%,較上月回落1個百分點;PPI同比下降1.5%,降幅較上月收窄0.6個百分點。總體來看,CPI受豬肉價格拖累由漲轉跌,非食品CPI十餘年來首次降至負區間,中國國內通縮壓力加大。

沈建光引述數據表示,受豬價同比回落和去年高基數影響,CPI同比由漲轉跌。11月食品價格環比-2.4%、同比-2%。環比方面,由於生豬生產不斷恢復,豬肉價格繼續下降6.5%;鮮菜和雞蛋供應充足,價格分別下降5.7%和1.6%。同比方面,受2019年同期高基數影響,豬肉價格同比從上月的-2.8%大幅降至-12.5%,影響CPI同比下降約0.6個百分點,是CPI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

沈建光分析說,非食品CPI同比自2009年以來首次降至負區間,通縮壓力加大。非食品價格環比-0.1%,同比降至-0.1%,後者自2009年11月以來首次跌至負增長。環比來看,旅遊淡季出行減少,飛機票、旅遊和賓館住宿價格下降較為明顯;其他各個分項環比也不及過去十年均值水平。非食品價格的低迷反映出近期內需改善對價格指標的傳導仍不明顯,中國國內通縮壓力比預想的更為明顯。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楚天

來源:希望之聲記者賀景田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